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2020-11-06 04:03秘若琳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翻译

秘若琳

摘 要:翻译是影响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最近几年的翻译著作中越来越多的翻译者改掉以往百分之百尊崇原著和作者的常态,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创造自主新特点。翻譯的过程不必太过于拘束,更不应该局限原作者。本文从正面的角度审视翻译中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针对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经典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学经典

如果说翻译是一个叛逆的过程,那就是因为它把某一个作品放在了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物体里面。翻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那是因为翻译者能够给作品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能够让作品被更多的读者喜欢和欣赏。而且这样的形式能够加长作品的生命力,让他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著名学者引入了“创造性叛逆”这个名词。创造性叛逆作为比较文学中的一个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埃斯皮卡提出。

一、创造性叛逆为文学经典得以跨越地域与民族传播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的主要特征不仅仅局限于变化,而它的最基本特点是把作品带入一个原来的作者没有预想到的环境里面,并且改变了原来的作者起先给予作品的形式和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叛逆的中心任务就是翻译者、读者、周围环境。翻译的本质就是改变原来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文字内容从而来到达对它的中心、主旨、艺术和思维的忠实。翻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最近几年以来国内的翻译工作和翻译行业很受争议、备受讨论的一个问题和模式。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翻译形式的变化,使得被翻译的文字内容要更加注重凸显作者、翻译者以及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1]。

二、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经典超越时间限制代代流传的前提

一部作品被称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生命力的长久性。因此只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才能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典范。不同的时代特色造就不同的译者与接受者,而正是由于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品才得以满足不同时代的要求,有了世代流传的可能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严复用典雅大气的古文式译文为中国读者带来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创造性的将书名译为“天演论”[2]。这不仅体现了严复自身对著作的思考与理解,更迎合了当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需求,使得“物竞天择”的思想在近代的中国得以传播。而到了现代,不少学者又用白话文对该书进行重新翻译,进一步深化了对“进化论”的认识,同时便于现代读者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也正是随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诠释、选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程度的加深,文学经典得以形成。

三、创造性叛逆为文学经典被赋予新的内涵提供了条件

传统的翻译模式和具体的实践过程多是去要求读者自己去解决自己的要素的局限性,抛弃自己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也舍弃自己思维中的单一文学想法,进入到文学作品中去把原作品的写作想法和写作思维认识清楚。创造性叛逆型翻译者,一般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情感活动让当时的语境环境以及灵感所构成的创造性思维都会消失掉,最后留下的只是文字。对于翻译者来说,翻译的难度就变大了,翻译工作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去理解文章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过程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不能被分离开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原来的作品和翻译的作品同样有价值,文学的翻译过程也不只是停留于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3]。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作品被赋予新的内涵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有意识地进行个性化翻译,有时还会对著作进行节译与编译,即在翻译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内容选择。这样一来,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译语文化与原著文化得以交融,汇聚,这也就赋予了原作新的内涵。王佐良的名译《谈读书》便是一例。其文字明白晓畅,且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如全文开篇便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中国古朴典雅的散文风格引人入胜。在这一翻译过程中,17世纪的英语文学作品被赋予了中国古典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内涵。而正是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扩大,作品得以向经典的地位不断靠近。文学翻译被进行创造是不容易被质疑的事情。它是一种艺术性的手法和形式。也是一个具有美学的功能和语言[4]。

文学的翻译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过程和它的创造性内涵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翻译者不能否认也不能否定原来作品和翻译文章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同。比如,有些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把原著版本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和分析。并且把这些把这些差异化内容给详细的列出来。这个过程就充分地彰显了翻译作品和原作品中间必须要进行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是因为创造性中所包含的不能够被避免的主观要素,这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的翻译叛逆性既会与原来的作品所剥离,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既能够产生于翻译本身客观过程也能够产生于翻译者的主观的因素。创造性地叛逆应该是翻译者的再创造和叛逆性的有机整合过程,是对于翻译中的主观和客观等各个方面的矛盾进行明确的解释和阐述[5]。

(二)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是作品被赋予新的内涵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则是特定环境影响下的读者的集体接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相互交融——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须由接受者来完成,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受接受环境的制约,二者共同参与对译文的创造性叛逆。在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下,接受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以其个性化的方式,阅读并理解译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揭示了和凸显了翻译这个过程表面上是有差异的,但是本质和内涵是统一的。这个过程就是对于翻译者的思维和想法的肯定,也是把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放在再创造和叛逆性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和交流。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关系密切。一方面我们既需要重视创造性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作用,也应该去正确地分辨创造性叛逆正确的本质和内涵。对于那些放肆的解构并且重新组合、破坏原来文章的语境和文学语言进行科学的批判和指出。正是由于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部部文学经典得到了跨越时空的传播与接受,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于红.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01):28–30+13.

[2]苏小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20:384–388.

[3]王慧,周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60–61.

[4]黄四宏.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2):109–112.

[5]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5–121.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翻译
永恒的莎翁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