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珠
摘 要:提到亲缘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暖、美好、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这种刻板印象与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国现代才女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却出现了许多完全相反的情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缘关系的异化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特色。这样的写作特色与当时的时代以及女性的懦弱性格有关,也与张爱玲本人的童年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基于此,本文首先以异化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接着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亲缘关系异化的原因,最后,重点结合张爱玲的小说,分析张爱玲小说对亲缘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亲缘关系;异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作品中,赞美母亲、歌颂母爱一直都是主旋律,而张爱玲作品中对于母亲以及亲缘关系的异化可谓石破天惊,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知的社会现实。事实上,这种异化的亲缘关系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女性的懦弱性格,这种现实的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而张爱玲之所以能够发现并将其表现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张爱玲个人的童年经历,是来自原生家庭对她刻骨铭心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
“异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学的范畴,指的是人在向神祈祷时,人性与神性合一。而当圣灵降临之时,为了保全人性的存在就不得不牺牲神性。哲学范畴下的“异化”与之一脉相承,指的就是在人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发生了扭曲和变态,以至于分裂出了自我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替代主体原有内涵的[1]。在社会学的范畴之内,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异化根源在于私有制,是物质力量取代人的精神能动之后的必然结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所以说,文学领域中的异化应该是指文学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态和分裂,并替代了原有传统的过程。而这种文学的异化事实上是对于异化的社会现象的直观反映。也就是说,张爱玲小说中的亲缘关系的异化其实是有现实依据的。
二、张爱玲小说对亲缘关系异化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言,张爱玲小说中的亲缘关系的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换言之,社会中的确存在这些扭曲的亲缘关系。这种扭曲的亲缘关系之所以会存在,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这是当时那个时代导致的悲剧。张爱玲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虽然西学东渐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西方文化的涌入却并不能撼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礼教对于中国人民思想的束缚仍然牢不可破。在封建礼教压迫之下的中国女性则更是如此,她们被这些愚昧的封建思想所迫害却毫不自知,反而转身又将这种迫害施加到下一代的身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懦弱性格导致的悲剧。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被奉为圭臬,甚至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她们一致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2]。这样的观念到今日甚至还有遗留的痕迹。因此,那时候的女孩子上学堂,不过就是为了认识几个字,为嫁个好人家增加筹码。然后就待价而沽,被家人嫁出去了。就连婚姻的选择权都没有,完全听从家人的安排。这些传统的中国女性通常柔顺乖巧,嫁人之后就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再加上自身也没有什么持家做事、待人接物的本事,虽然在婆家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却软弱无能,任人摆布。
此外,社会当中亲缘关系的异化客观存在,但很多人视而不见,只有张爱玲对此深有感触,并通过手中的笔将其表现出来了,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与张爱玲童年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母亲抛弃了她。父亲又在张爱玲与后母相处不愉快的时候选择偏袒后母,张爱玲深感失去了父爱,之后便果断逃离,转而去投奔母亲。由于张爱玲的童年缺失母爱,与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加上庸俗而丑陋的现实,彻底摧毁了张爱玲对于母亲的浪漫幻想。母亲在张爱玲要钱的时候冷言冷语的数落极大地伤害了张爱玲的自尊心,提及向母亲要钱,张爱玲深感难以启齿,最终她身心俱疲,带着幽怨和恨意离开了母亲。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张爱玲对于母亲这一形象彻底绝望,这其实也是她作品中母亲形象的来源。此后,张爱玲或许是出于报复的心态,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完全与母亲的期待背道而驰。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一改寻常的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几乎全部以扭曲异化了的形象出现,根源就在于她的这种经历[3]。另一方面,这些亲缘关系的异化之所以通过张爱玲之笔展示出来,还与张爱玲的写作理念或者说写作原则息息相关。因为张爱玲曾经就创作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写出观光客水平的文章,作家应该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
三、张爱玲小说对亲缘关系异化的案例
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描写了一个因为亲人之间的冷酷淡漠而抹杀了亲情的故事。女主人公白流苏因为不堪性情暴躁的丈夫打骂而决定离婚,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娘家后,不仅没有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同情,反而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哥哥嫂嫂的排斥和指责固然可恶,但更可气的是,母亲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一味偏袒哥哥嫂嫂。更可笑的是,在前夫死后,为了得到遗产,哥哥嫂嫂居然要将白流苏送回去给前夫守寡。就是哥哥嫂嫂这样无礼的要求,居然也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就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因为不得已离婚的女儿,回到娘家遭到了哥哥嫂嫂的排斥,母亲却没有给她一丝温暖,满心满眼只有利益,毫无亲情可言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亲人之间的冷酷淡漠。
张爱玲的《玻璃瓦》也讲述了一个因为利益至上而泯灭了亲情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为立一个负责任的好父亲的人设,看似将女儿的前程安排得很妥当,实际上处处为自己谋利,自私到了极点[4]。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利用熊家公子在印刷厂的股东身份帮助自己谋得更多利益,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熊家公子,全然不顾女儿的幸福。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他爱的始终都是自己。幸好,他的女儿冰雪聪明,识破了父亲的诡计,并且设法搞砸了父亲的谋划,就此离开了这个原生家庭。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中母亲蕊秋与女儿九莉之间的亲缘关系的异化几乎可算是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这部小说中,九莉的身世与遭遇和张爱玲高度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她与张爱玲有一个极其相似的母亲。九莉的母親是上海洋场中的交际花,她会用自己的想法和眼睛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人。甚至怀疑教授给女儿的准奖学金有性交易的属性,然而即使她有这样的怀疑,却选择了无视,这与传统亲缘关系下母亲的反应截然不同,也是一种亲缘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小说中亲缘关系的异化主要就是指母女关系以及父女关系的异化,要么就是父母为了金钱和利益而放弃亲情,要么就是将母女关系异化为鸨母和娼妓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都是以此为模板的。深究其原因,张爱玲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亲缘关系异化的现象是有现实依据的,而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由于时代以及观念的束缚,以及女性软弱的个性纵容了这种行为。而这种现实之所以通过张爱玲表现出来,则与张爱玲个人的童年经历及其创作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雁泽.张爱玲小说对亲缘关系的异化——兼论《海上花列传》中的异化雏形[J].北方文学(中旬刊),2020(01):1–5.
[2]潘菁菁.论张爱玲小说人伦关系的异化[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3]李苑君.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析[J].西江月,2014(03):10–12.
[4]许陈颖.文明世界的荒诞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化”现象[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