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淡 水蒙蒙

2020-11-06 04:03张洲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题画鉴赏

张洲

摘 要:本文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从梳理纳兰性德身世的角度入手,分析其《渔父》词的创作的背景、特质与内蕴,又通过比照的方式探讨题徐釚《枫江渔父图》诸家的不同,认为纳兰性德《渔父》词用语自然,不仅词中有画、静中有动,对画面更有意境的提升,而其中蕴含的隐逸之思,既是纳兰性德对画面的阐释,也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纳兰性德;枫江渔父图;题画;鉴赏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中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题画诗萌芽于春秋至秦汉,发展于唐五代,成型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延续于近现代,前后近三千年历史,成为沟通中国古代文学、美术、书法的重要介质。《渔父》这阕小令,就是纳兰性德题在《枫江渔父图》上的作品。此作一出,“同人以为可与张志和并传”[2]。

《枫江渔父图》作于康熙十四年(1675),为钱塘画家谢彬为徐釚所画。徐釚(1635—1709),字电发,号拙存,江苏吴江人。他工诗文,喜论辩,然屡试不售。康熙十七年(1678)始得户部尚书梁清标举荐,次年入馆与修《明史》。康熙二十六年(1686)因忤逆权贵被黜,次年遂买棹还乡。纳兰题《渔父》词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后,时徐釚正于馆中修《明史》,而纳兰则扈从康熙四处巡幸。

这阕小令恬淡悠然。首句“收却纶竿落照红”秉承了纳兰一贯的白描手法,写出渔人在夕阳西下,晚霞烂漫时悠然收竿的情景。纶竿即钓竿。“收却”二字总领全词,别有一番意味。表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同时发生,而纵观整阕词,则可体味出两者暗藏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下句开始叙述落照中的景物,“秋风宁为剪芙蓉”,由近景拉至中景,由人写到风,由洒在渔翁身上的斜晖写到水中之荷,仍然是从细节着手。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和品格,于平淡中突现了作者暗涌的情感。“宁”在这里读去声,《说文》曰:“宁,愿词也。”可以解作“情愿”“宁可”。芙蓉即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高洁的意象。因此,词中的芙蓉既是画中之物,又是一个文化符号。让人玩味的是,入秋,荷花已开始逐渐残萎,然而纳兰却执意让秋风不假它求,宁为残荷吹飘,其中似有所指。纳兰所指的是什么呢?这与他的生平有关。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纳兰为明珠之子,家世富贵。自幼又聪敏,数岁即善骑射,又“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3],可谓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自此,他扈从康熙戎马山河,英年因寒疾而终。纳兰早逝与其终日奔波,郁郁寡欢有关。纳兰有报国之心,渴望入世成就事业,而侍卫工作虽深得皇帝隆遇,却无可建树。其师徐乾学记录了纳兰作为侍卫的日常:“其扈跸时,琱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4]日猎夜读,既可知纳兰勤奋,也可见其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因此,他“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5]。此深刻的矛盾困扰着纳兰的一生,所以他当然期望及时“收却纶竿”。

在纳兰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与《渔父》流露着相同情绪的文字,如:“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箸莼丝碧。”[6]“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7]“霸业等闲休。躍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8]长期奔走天涯,抛妻别家的扈从工作持续了近十年,纳兰于词中暗遣情绪在所难免。虽然康熙知其有文武才,对纳兰益为倚重,时人认为很快他就得以施展抱负,所谓“中外咸谓君将不久于宿卫,行付以政事,以展其中之所欲施。”[9]可惜,纳兰没有等到那一天。

《渔父》就作于纳兰辞世前一年。让我们回到词中,承接前两句的环境描写,作者的视点由中景转至远景,从细节转到写意,如同水墨画中的泼墨,“人淡淡,水蒙蒙”,时间在作者的眼中流逝,從落照嫣红开始转为天色幽蔼,水雾升腾弥漫,渔人与归棹的影子渐行渐远,其时,天地之间一片静谧。紧接着,结句“吹入芦花短笛中”把情节推向高潮。在纳兰的笔下,渔人逍遥自得,来自飘飞的芦花,清悠的短笛,无边无际的秋意。芦花和短笛两个意象,暗示着渔父“收却纶竿的”真正目的,与上句的芙蓉遥相呼应,这是他与徐釚正思而不得的所在。此“吹”字用得尤为出色,它既将“人淡淡,水蒙蒙”的朦胧飘渺体现了出来,又与芦花漫天飞舞,玉笛幽远清扬的景象扣合,由景传声,由声现情,让静态的画面既充满动感,又回荡着乐音。

曾观赏过《枫江渔父图》的清代词人毛际可记录所见云:“图修广不盈幅。烟波浩荡,有咫尺千里之势,舟中贮酒一罂,图画数十卷,虹亭纶竿箬笠,箕踞徜徉。”[10]所述并未提及荷花、芦苇与玉笛。可知纳兰根据画意有所想象与创作,这又与“渔父”在中国文化中为归隐意象有关。据记载,在京师期间,徐釚携此画向文人名士索题,前后题者达九十余人,所题古文、诗、词、曲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包括屈大均、王士禛等人,如:

屈大均:“梦里一峰青,依稀西洞庭。平生爱林屋,未得隐秋屏。白鹭自高下,梅花相杳冥。君家在何处,招手且虹亭。”

王士禛:“十载吴江狎钓丝,笔床茶具似天随。朝来宣赐蓬池鲙,却倚鲈乡亭畔时。

施闺章:“秋云漠漠水漫漫,一色芙蓉十里宽。不向长安饥索米,那知回首羡鱼竿。”

彭孙遹:“手结夫须上钓舟,霜黄初落潦初收。凭谁剪取吴江水,并作枫林一派愁。”[11]

题画者既是接受者,又是创作者,诗如其人,各人所著,陈表不一,情绪各异,而纳兰独这阕句句写景,步步皆情的作品于众家之中略胜一筹。

纳兰善诗,尤长倚声。他擅以最平凡的字句描述真情,故读者往往触目即明,而所营造的意境,却能让人沉吟不止。其词清新隽永,自然超逸,情感纯真。正如王国维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12]在清代,满洲词人中素有“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之称。除了在诗词上的造诣,纳兰还博通经史,工书法,精于书画评鉴。他在而立之年,已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撰辑《渌水亭杂识》四卷,编辑《通志堂经解》一千八百六十卷,撰《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今词初集》等。不难想象,纳兰的好学不倦,对学问研究的执着与繁忙的侍卫工作也构成了他生命中另一个尖锐的矛盾。矛盾充斥着纳兰性德的生活,又加上妻子早逝,感情生活的波折,使这位俊才过早地收却了词笔。这阕清逸别致的《渔父》词中,“人淡淡,水蒙蒙”一句,不失为纳兰性德一生的写照。

参考文献

[1]纳兰性德.渔父.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91.

[2]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5.

[3][4]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03,402.

[5][9]韩菼.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铭.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09,408.

[6]纳兰性德.摸鱼儿——送别德清蔡夫子.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24.

[7]纳兰性德.浣溪沙.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4.

[8]纳兰性德.南乡子.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6.

[10]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M].清光绪吴兴陆氏家塾刻本, 185 .

[11]四首皆见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5.

[12]王国维著,施议对编.人间词话[M].长沙:岳麓书社,2012:75.

猜你喜欢
题画鉴赏
清 边寿民 行书赠铎翁题画诗册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