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包含着大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效促进儿童文化素养的发展,教师应为儿童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兒童提供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度,发展孩子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三项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融合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可以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选择适合孩子成长和认知的优秀传统文化,然后与课堂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吸收所学。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认识还不深刻,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认识不充分,对文化环境的创造缺乏教学,忽视了孩子的文化体验和感受,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整合成为一种肤浅的形式。如何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启蒙教育的教材,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最佳教材。在幼儿教育中,有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可以有效塑造儿童健康人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因此,在合理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有效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进行启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弘扬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责任。因此,幼儿教师既要践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又要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经久不衰。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命脉,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受经济开放浪潮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外来文化的引进。在各种外国节日的幌子下,西方的各种思想充斥在孩子周围。相反,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着逐渐淡出儿童生活和视野的危机。
幼儿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在提倡青少年诵读经典、鉴赏诗书的同时,幼儿园应该选择哪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宝藏,开发适合孩子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真正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营养?接下来,笔者就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多式学习创造机会,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师应认真考虑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创造丰富的文化地域环境,注重增强儿童的活动体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表现。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政治、经济、艺术等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其中,有许多深刻而艰难的地方,孩子很难理解,不适合幼儿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适当题材的内容,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要结合儿童个性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讲解。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良美德,如乐于助人、谦虚、孝顺等,也会让孩子们相互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在满足良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儿童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也不容忽视。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教学中,对儿童的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
(三)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铺路
“在中小学逐步、螺旋式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儿童在相对简单的层次上接触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铺平道路。中小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不可分割。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儿童接受的范围。它可以帮助幼儿打下基础,为后续教育铺平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适应孩子的生理特点和接受特点,教师应该对此进行分析和识别,根据这个班孩子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特点出发,逐步选择适合儿童活动内容的区域。首先,教师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内涵;其次,教师要从深厚的文化中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后,选定的内容应加以总结和整理,以便于在组织各种区域活动时适当渗透。
(一)创造生动的教学环境
幼儿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如何将传统文化因素渗透和渗透到儿童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良好的教学环境能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校园墙上张贴“二十四孝”的海报,孩子们就会对事物的变化很感兴趣。他们将向教师询问墙上的内容。这时,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不仅是父母,还有祖父母等长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安排适当的课程内容
传统文化还包括民俗、饮食等领域。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整合课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传统文化。为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文化课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合理开发和扬弃传统文化内容,传递正能量。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咏鹅》《悯农》等诗歌让孩子们朗诵。教师以卡通和彩色图片的形式展示这些生动的诗歌故事,可以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傳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在传统文化与生活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赋予传统文化以生动的色彩。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体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乐趣。比如,端午节来临时,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包属于自己家庭的粽子。幼儿园可以提供粽叶和糯米,让家长们准备自己喜欢的配料包粽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参与到体验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在家长和孩子的配合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这是当代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教师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选择学习内容,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开阔视野,培养具有民族感情、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接班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为了有效地开展中国文化的启蒙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手工活动、区域游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幼儿园教师要严格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儿童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准确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环境创造的形式让儿童感受到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让孩子们学习和接受中华文化的启蒙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从而有效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玲,魏浩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1):122-124.
[2]李亚芝.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4.
[3]王敏.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甘肃教育,2018(24):74.
[4]王晓莉.浅析幼儿园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J].才智,2018(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