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准化资助新思路

2020-11-06 06:13赵锐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赵锐

摘   要: 本文重点分析高职院校精准化资助新思路,结合高职院校资助现状,从加强资助管理观念创新、大力拓展资金来源途径、积极优化资助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入探索与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减少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数量,推动高职院校长足发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若想实现长足发展,创新资助方式势在必行。精准化资助作为一种新型的资助方式,目前在各个高职院校得到广泛运用,不但满足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准化资助,通过科学开展资助工作,确保贫困学生得到有效培养,实现贫困学生和高职院校长足发展,一举多得,为提高现代化社会建设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一、高职院校资助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资助管理观念有待创新、资金来源途径有待丰富、资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详细内容如下:

(一)资助管理观念有待创新

现在高职学校助学贷款管理相较以往来说,虽然仍坚守以往的透明化原则,但仍免不了以往某些观念,很难使学生的助学贷款做到绝对公正。于此,学校管理缺少对困难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忽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关怀和关爱,致使贫困学生心理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就是以陈旧的想法沟通,没有跟上现在需要,使问题没有尽快解决。虽然学校还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但是因各种原因,学校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和引导,使贫困学生没有办法解决困难。学校没有重点表明助学事宜,没有对这件事出一套具体的表明事项,很难更进一步落实助学贷款工作。

(二)资金来源途径有待丰富

现如今,国家并未给予高职院校助学足够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有很多贫困学生,国家拨付的助学经费远远少于高等院校,外加经费筹集路径单一等因素,致使一些贫困学生不能得到国家助学金。另外,高职院校欠缺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能与企业深层次合作,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学校没有太多勤工俭学岗位,导致贫困学生缺少获取额外经济的机会。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密切,未设立基金会,欠缺和企业构建良好关系的桥梁,无法从企业获得大量的助学资金[1](56-58)。

(三)資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政府、教育部门、高职院校未一同构建健全的贫困学生评定制度,在评定贫困学生时没有系统考虑学生的生活开支、消费水平、交际需求等因素,外加评定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待考量,欠缺科学认证等,均会给评定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设立大量资助项目,不管是学费减免,还是奖学金、助学金覆盖范围均十分狭窄,一些认定困难的贫困学生不能得到资助,不能真正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难题。

二、高职院校精准化资助新思路

高职院校精准化资助新思路有加强资助管理观念创新、大力拓展资金来源途径、积极优化资助管理制度,详细内容如下:

(一)加强资助管理观念创新

第一,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及公正的资助育人观念。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管理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及公正的原则,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政府与教育部门应汲取国外成功经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开性、公平性及公正性。基于此,政府要尽早构建新型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在确保学生拥有基本生活保障与公平受教机会的同时,采用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贴、奖学金等方式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时效性和公平性[2](365-366)。

第二,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理念。高职院校要系统考虑贫血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为他们的情况较为特殊,需要加大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关注及关怀力度,充分了解他们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资助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在该前提下,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独自排解自卑心理,调动贫困学生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促使贫困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养,实现贫血学生全面发展[3](287-288)。

第三,一直坚持资助育人观念,推动学生职业良性发展。高职院校要与贫困学生的文化基础、价值取向及心理特点和普通学生不同的特点有机结合,在具体资助中不但确保贫困学生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给予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还应系统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全方面考虑他们的未来发展,确保贫困学生具备摆脱贫困的能力。

第四,彰显高职特点的资助观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为现代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管理工要与职业教育特点有机结合。在办学规模上,高职院校要与贫血学生因为经济问题选择到本院校深造的特点有机结合,科学设定办学规模,确保贫困学生均可以得到公平受教的机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以就业为中心,培养高水平、高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与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资助管理计划,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人性化与系统性[4](115-116+114)。

(二)大力拓展资金来源途径

第一,国家应增加对高职院校助学经费投入金额。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国家拨付,国家应用到职业教育中的资金相对较少,致使诸多贫困学生不能得到国家的资助,不能享受平等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人数更多,国家并未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基于此,国家应增加对高职院校助学经费投入金额。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主导作用发挥出最大化,制定相关政策,促使金融机构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发售教育彩票的办法,给高职院校筹集一些助学经费。此种办法不但可以让高职教育实现产业化发展,还可以通过社会这个大平台给贫困学生筹集更多的资金[5](47-51)。

第二,加大社会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助学支持力度。首先,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及企业参加到高职院校建设中,使其为经济困难且成绩突出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不管是助学金还是奖学金,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减少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数量。其次,高职院校需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实现资助路径多元化。再次,学校还要争取企业和社会对贫困学生捐赠,例如文具、生活用品等,如此不但能够减少贫困学生的生活支出,还能让他们心存感激,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保证经济来源的同时,磨炼他们的品质与意志[6](71-73)。

第三,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给贫困学生构建助学平台。首先,学校要设立基金会,和帮扶经验丰富的杰出校友构建校友基金会。其次,学校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基金会管理机制,主动和企业建立良好关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互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结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优化,给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企业应给贫困学生提供费用支持,让他们有免费的技术培训场地。如此不但可以给企业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高水平、高素养人才,还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切实解决经济难题,帮助其摆脱困境[7](83-85)。

(三)积极优化资助管理制度

第一,高职院校、政府及教育部门一同构建并健全贫困学生评定制度。构建行之有效的评定制度为健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确定贫困学生评定标准。三方能够结合国际通用的贫困评定方法,在全面调查贫困学生经济情况的同时,系统考虑学生的生活开支、消费水平、交际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以城市低保为衡量贫困学生的标准,设置中低高三档。高为烈士子女、城市低保等,中低由学校结合学生情况认定[8](192-194)。

第二,教育部和政府有关部门应构建贫血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建设资助育人平台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很强的基础性,具体可以分为下述四个方面:其一,在新生报到之后,各高职院校要协助当地教育部门收集每个贫困学生的基本信息,递交地方民政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家庭贫困材料等,并系統审查学生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保证所收集的信息真实有效;其二,学校要与贫困学生的真实信息相结合评定申请学生,保证评定标准的一致性,评定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其三,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并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宣教国家有关贫困学生的帮扶政策,使学生依据对身边同学的了解展开贫困学生评定工作,并把学生互评归入学校的评定体系当中,保证贫困学生评定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其四,学校要了解贫困学生资助金的应用去向,防止资助金用于不正当的方面,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9](132-135)。

第三,教育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要确保学生资助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首先,教育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扩大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助学金、学费减免及奖学金等措施的覆盖范围,通过设计国家励志奖学金,积极鼓励贫困学生充实自我和努力学习,并且丰富资金来源路径,促使社会团体、优秀校友及企业给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让贫困学生的生活条件及学习条件得以改善[10](88-89)。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将自身的主导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一些金融机构给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支持,比如保险公司及银行等,确定贷款利率、还款日期及标准等,并构建学生个人征信档案,确保贷款能够顺利发放,同时减小保险公司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最后,高职院校与地方教育部要全方位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增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组建专门的监督组织,鼓励贫困学生在课下参加劳动,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增强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给贫困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做铺垫。

三、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资助管理观念有待创新、资金来源途径有待丰富、资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人员应做好分析工作,只有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强资助管理观念创新、大力拓展资金来源途径、积极优化资助管理制度,保证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涛.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2).

[2]石雷.新形势下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

[3]刘玉方.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精准资助”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6).

[4]刘婷.精准扶贫政策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目标的实现[J].文教资料,2020(09)

[5]陈孝友.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03).

[6]石雷.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分析[J].高教学刊,2020(03).

[7]栗四海,刘莹.精准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精准分配方案探索与尝试——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07).

[8]朱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框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3).

[9]马晓松.精准资助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以H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6).

[10]吴飞.基于SMART原则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认定与评价体系构建[J].智库时代,2019(47).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