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0-11-06 12:28冯丽王盼盼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河南省校企

冯丽,王盼盼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近年来,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升。但是,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发生明显变化,势必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河南省正在全面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省自贸区五大国家战略规划项目,加快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同时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得到了同步快速发展,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和结构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河南省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沿革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原崛起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河南省人民政府在2008年12月18日启动实施了2008―2012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出“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学分制、分阶段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的制度,在一些专业领域探索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1]。为加快职业教育攻坚步伐,确保攻坚目标如期实现,2010年1月12日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高成长型产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2]。

从2008年底到2012年初三年多的推行、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切实开展,河南省通过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加大财政支撑、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建设品牌示范院校等一系列方法,指导、推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新突破。2012年4月18日河南省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办法指出省政府成立由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和部分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各行业协会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有效指导和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2012年5月5日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财政要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给予资助和奖励,在项目、资金等方面要予以倾斜,公办职业院校实行‘以补促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以奖代补’,对于办学质量不高、招生困难的公办职业学校予以整合。同时强调继续发挥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的作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3]。2012年7月4日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各类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实现职业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指导企业积极开展企校合作,鼓励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支持。组织百所学校和千家企业每年联合培养急需紧缺技师和高级技师1万人”[4]的目标。2012年7月18日,河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管理办法》,通过建设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密切职业院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3,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5]。

为了有力支撑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更好地满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4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启动第二期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4―2018),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遴选100个特色学校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之后,为了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2014年10月14日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鼓励行业或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尽管实施了一系列的方法促进、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但校企合作的开展仍然“校热企不热”。在这种情况之下,转换思维已经成为必需,将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不仅看作是教育问题,也应该看作是经济问题,对于涉及产业与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做出整体规划与系统安排[6]。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2018年8月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组建一批省级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和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

二、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元实践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挥政府责任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推动和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中职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涌现出教学工厂模式、订单培养模式、股份制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部分学校还开展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与探索。

(一)发挥政府责任,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切实开展,2012年4月18日河南省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了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2012年5月4日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河南省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平台,构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组织框架,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和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为了落实该意见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政府成立了由河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和部分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是河南省政府为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成立的政府领导组织,是全省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行业、企业单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积极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探索具有河南特色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合作平台。之后,2013年1月23日,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又发布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职责、权利和义务。紧接着2013年5月28日、2014年5月6日、2015年9月7日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委员会分三批成立了25个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推动本行业校企合作开展的具体工作。

(二)探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

十几年来,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从封闭办学模式向主动联系、对接、服务行业企业的开放式办学转变,涌现出了教学工厂模式、订单培养模式、股份制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

1.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集学校、企业、实训中心三元合一,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植入学校,在学校内建立具有逼真的环境、齐全的设备、先进的技术的教学工厂。这样,在学校内部就可以达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近年来,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河南机电学校、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等学校在部分专业中对教学工厂模式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主要由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合格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譬如,河南省商务学校与苏州友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河南大厦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芜湖美芝公司共同建立了“波司登班”和“芜湖美芝班”,推行订单培养,拓宽就业渠道。

3.股份制模式

股份制模式主要指企业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股份制可以是某个专业层面的入股,也可以是某个班级层面的入股,通过入股的方式实现校企联合办学。2009年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与北京飞雨言有限公司采取了企业入股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了形象设计和美容美发两个专业。

4.集团化办学模式

从2004年开始,河南省教育厅连续颁布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省级职教集团建设的意见》《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吸纳重点企业加盟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同时,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到2018年底,全省先后组建了64个职教集团,共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 122家,有效推进了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其中由中等职业学校为牵头单位的职教集团有32家。

5.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当前,河南省已经开始了系统化的学徒制试点工作,2016年遴选了11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成立河南省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目前为止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单位共21个。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双元制”模式河南本土化实践

在创新体制机制、改变封闭办学模式的过程中,河南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模式。从2006年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学校、河南信息工程学校、郑州工业贸易学校等职业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与探索。2012年开始选取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开展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进一步开展德国“双元制”模式河南本土化试验,共在32所中职学校开办了104个“中德班”,详情见表1。

表1 河南省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学校名单

河南省在引进、借鉴、提炼、总结、转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过项目学校的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河南模式,即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该模式由3个标准化指标体系(标准化师生指标体系、标准化教学指标体系、标准化认证指标体系)、15个标准化教学模式、33个应用教学模块组成[7]。标准化师生指标体系包括教师培训标准化和学生培训标准化。标准化教学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场地标准化、教学场地标识标准化、教学设备标准化、教材使用标准化、课程设置标准化、教学实施标准化、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文档标准化、企业实习课程标准化、质量保障标准化。标准化认证指标体系包括德国考试标准化、德国认证标准化、中德班认证标准化。

三、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出台了各种政策、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各中职学校也积极探索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程度较浅、“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实训条件较差等问题。

(一)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河南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搭建了校企合作基本框架,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河南省职业教育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25个,举办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种机制来解决,譬如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建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对话机制,如何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等。从组织学的角度讲,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企业具有营利性而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公益性。如何使具有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实现深度合作,就需要不断完善各种体制机制加以保障。

(二)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企业参与度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应该表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共同建设。尽管河南省中职学校目前开展了“顶岗实习”“教学工厂”“订单培养”“股份制办学”“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根据河南省2018年度公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层次低、程度浅、短期性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状况[8]。目前与中职学校合作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为学生提供的职业岗位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岗位(如简单的操作岗位),这类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很难真正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育人的动力不足,导致中职学校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河南省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结合度不高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当前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专业设置没有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当前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新业态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的发展需要,缺少相应专业。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河南省中职学校的教师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生师比为1∶2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的30%。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8年全省中职在校生136.63万人,按照1∶20的生师比,专任教师数量应达到68 315人。而河南省2018年的专任教师数为61 600万人,距离国家标准有 6 715人的缺口。按照“双师型”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30%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最少应为18 480人,而当前河南省“双师型”教师只有15 000人,距离国家标准有3 480人的缺口。另外,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存在专业课教师不足的现状。第二,教师专业化能力与教学需求的差距较大。河南省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专业化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第三,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渠道不畅,缺乏相应的引进机制。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企业中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很难被引进中职学校,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缺乏的技能型人才很难从企业中得到有效的补充。总之,目前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还相差较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部分学校实训条件较差,人才培养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河南省在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2015年的《关于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同时省、市、县三级政府也投入了专业财政基金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但是,2018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当前仍然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的实习实训场地过小,缺乏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动手少、专业实践能力较差的状况[8]。

四、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校企合作保障体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环境,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实推行。

(一)完善机制,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要想实现产教高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必须通过完善各种机制加以保障。其一,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与人才供给的调节作用,建立专业需求预警制度和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产业的相关专业。譬如,当前河南省正在加速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职业教育应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大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其二,完善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譬如,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健全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促进产教企深度融合。其三,实施各种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引导职业学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譬如,对于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又或者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的建设,发挥职教集团内部学校、行业和企业多元协作育人机制。其四,出台各种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表现出色的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训实习;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学校建设区域性或行业性实习实训基地,吸引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二)深化改革,积极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校热企冷的问题,就应该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我国曾有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的传统,后来随着政策的调整,这一传统办学优势逐渐丧失了。企业兴办职业学校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先天优势,相对更有条件实现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9]。由此,河南省政府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审批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政策。如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支持;也可以由省级政府设置专门的办学奖励基金,用以奖励在兴办职业教育过程中效果比较突出的企业。

(三)加强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要想彻底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不足的问题,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回归职业教育教师入职常态,即不应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教师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原则上应该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中招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起,职业学校教师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9]。其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职前长效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工科院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其三,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主招聘专业教师的制度和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其四,打造“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师培训体系,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完善“学校+企业(行业)”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其五,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待遇,完善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职称评聘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同步增长机制,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待遇。

(四)注重布局,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

对于实习实训条件薄弱、达不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工程”,着力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务必使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据调研,“财政投入保工资,收取学费保运转,适度负债求发展”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现状,故此必须巩固并进一步优化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果,对于在校生规模达不到1 200人且办学条件限期内仍然不达标的学校,取消其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或合并到区域内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进行一次办学基本条件审核,达不到要求的,将停止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严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关,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审批设置。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河南省校企
送伞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