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芹,张永欣,尹赛男,窦卯可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其培养质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怎样的就业意向?培养目标是否达成?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和诱惑,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迷茫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都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清晰了解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供针对性指导,为加快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本研究以自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为基础,选择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H高校),从毕业发展意向、职业期望和职业发展准备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全面调查。
研究以H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理科类、工科类、文科类和农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49份,其中男生占44.7%,女生占55.3%;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34.2%、32.0%、21.0%、12.8%。调查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
调查采用自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中,学生基本信息9道题,毕业发展意向、职业期望和职业发展准备共14题。其中毕业发展意向包括毕业发展意向的选择和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2道题;职业期望包括就业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性质、薪资状况和就业地域等5道题;职业发展准备主要包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兴趣,以及职业发展规划、落实等7道题。
使用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不同组别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毕业发展意向、职业期望和职业发展准备等方面的情况。
毕业发展意向主要指大学生对毕业后想干什么的初步想法,主要从读研、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调查。在接受调查的749名学生中,有70.5%的学生选择“读研”,13.8%的学生选择“就业”,3.7%的学生选择“创业”,12.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见表2)。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读研”,而“就业”和“创业”意向较低,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发展意向。可见,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把“读研”作为毕业发展意向的首选。
表2 大学生毕业发展意向分布
进一步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结果显示,在选择“读研”“就业”和“创业”的659名学生中,有87.6%的学生是从“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做出选择;68.1%的学生是从“社会就业形势”做出选择;47.6%的学生遵从“父母期待”;还有19.6%和8.8%的学生选择“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学校或教师鼓励”。可见,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就业形势综合考虑就业意向,有近一半的学生受到“父母期待”因素的影响,有近20%的学生“受同学或朋友影响”,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判断力,其毕业发展意向存在服从性、盲目性和从众性。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毕业发展意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型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生源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性别差异方面,女生在“读研”和“就业”方面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不确定”的选项上比例低于男生,说明女生在毕业发展意向的明晰方面优于男生;而男生在“创业”方面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更有积极性。年级差异方面,大四学生相比其他三个年级“读研”的比例相对较低,“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大三、大四学生中选择“不确定”的比例低于大一、大二。年级差异表明,低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定好自己的毕业发展意向,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生活,目标一般比较明确,大多都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大三和大四是大批学生明晰毕业发展意向的关键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2]。专业类型方面,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型学生,而“创业”和“不确定”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文科类专业学生中女生比重较大有关,使专业类型差异与性别差异具有一致性。
表3 大学生毕业发展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职业的渴求,反映了个体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和个人发展[3]。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性质、薪资状况和就业地域等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状况。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意向不强,且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型差异
关于“就业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在接受调查的749名学生中,有31.8%的学生明确表示“会”;64.4%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有3.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时是否专业对口没有刻意追求,大学生就业存在多元化需求。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就业时专业对口意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型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生源地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具体而言,有40.1%的女生明确表示“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有55.2%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说明大四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对专业产生了较高的认同,这与吴禄年、慕同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在专业类型方面,有49.5%的文科类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型学生,说明文科类专业学生更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
表4 大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集中于事业单位、国企和党政机关,且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和生源地差异
关于就业单位意向的调查显示,41.7%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21.9%的学生选择“国企”;10.5%的学生选择“党政机关”;8.4%的人选择“私企”;7.7%的学生选择“创业”;9.8%的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可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中,倾向于到事业单位、国企和党政机关工作的学生占七成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倾向于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与已有的调查结果一致[4]。另外,本题中选择“创业”的比例占7.7%,与“毕业发展意向”调查中选择“创业”的3.7%的比例差别较大,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模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就业单位意向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和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P<0.01)(见表5)。性别方面,女生中有80.9%的人倾向于到事业单位、国企和党政机关工作,而男生中这一比例为65.7%,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到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年级方面,大四学生在“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方面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而在“国企”和“创业”方面所占比例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这说明大四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时更加倾向于稳定性单位。生源地方面,城市生源学生选择“党政机关”和“国企”的比例高于农村生源学生,而选择“事业单位”和“创业”的比例低于农村生源学生,这说明城市生源学生比农村生源学生更在意工作单位性质。专业类型方面,工科类专业学生选择“党政机关”的比例最低,选择“国企”的比例最高;文科类专业学生选择“事业单位”的比例最高,农科类专业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受专业影响较大,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选择各具特色。
表5 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薪资意向高于当地工资标准,且存在性别和专业类型差异
薪资意向用“月收入意向”进行调查,有37.8%的学生选择“5 000元以上”;32.8%的学生选择“4 001~5 000元”;25.1%的学生选择“3 001~4 000元”;还有4.3%的学生选择“2 000~3 000元”。调查结果与麦可思研究显示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 624元基本一致[5],也与大学生之前所期望就业区域的薪资大致相当,这说明大学生在收入意向方面有较高需求。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意向月收入仅在性别和专业类型两个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6)。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性别方面,男生选择“5 000元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选择“4 000元及以下”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在意向收入方面较为理性。专业类型方面,文科类专业学生选择“5 000元以上”的比例低于其他专业类型学生,选择“4 000元及以下”的比例则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型学生,说明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意向薪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类型学生,这也与文科类专业学生选择“事业单位”的薪资相对一致。
表6 大学生月收入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4.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回乡就业意向淡漠,且存在性别、专业差异
调查对象中,80%左右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家庭,关于省内外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4.3%的学生选择“省内”就业,45.7%的学生选择“省外”就业。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省内外就业意向在性别、专业类型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7)。
表7 大学生省内外就业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结果显示,超过60%的女生和近70%的文科类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在省内就业,而超过60%的工科类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在省外就业,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地区意向受专业影响较大。
关于就业城市意向的调查显示,51.3%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以外的省会城市”,22.5%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等)”,21.2%的学生选择“地级市”,而选择“县城”和“乡镇及农村”的分别占3.8%和1.2%。可见,大学生就业地区意向带有很强的主观意愿,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6]。
为实现一定的职业期望,必须进行一定的职业发展准备,制定相应的学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目标。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且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
对毕业发展意向为“读研”“就业”和“创业”的659名学生的职业发展准备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否有发展规划”,有73.4%的学生表示“有但不详细”;有26.6%的学生表示“有且很详细”。以上结果说明,虽然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划,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规划较为模糊,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有详细的发展规划。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是否有具体发展规划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性别和专业类型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8)。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年级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发展规划“有且很详细”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大四学生中近一半学生有详细发展规划;生源地方面,城市生源学生中有36.4%的人发展规划“有且很详细”,显著优于农村生源学生。
表8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落实不到位,落实规划行动不力
关于“是否有落实规划的实际行动”的调查显示,68.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31.3%的学生表示“总是有”。以上结果说明,虽然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实际行动,但落实发展规划的行动力不足,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能将实际行动常态化。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是否有具体规划与是否有实际行动之间显著正相关(r=0.336**,P<0.01)。
经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是否有实际行动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性别和专业类型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9)。具体表现为:年级方面,从大一到大四,“总是有”实际行动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大三相比大二有较大提升,这说明大三是大学生实际行动发展的关键期。生源地方面,40.6%的城市生源学生“总是有”实际行动,显著优于农村生源学生。
表9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落实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数据分析得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发展意向中读研的比例偏高、就业和创业的比例偏低,毕业发展意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职业期望存在理想化倾向,缺乏地方和基层就业意识,就业意向倾向于省外和大城市的比例偏多,就业单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情况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不一致;职业发展规划模糊且未能真正落实。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和大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和以面向地方为主的特征[7]。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调查显示,28.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62.8%的学生认为一般,8.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31.8%的大学生就业时会考虑专业对口。另外,45.7%的大学生具有省外就业意向,95%左右的学生倾向于到城市工作,74.1%的学生倾向于到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国企工作。麦可思研究显示,全国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仅占38%[8];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工作的仅占47%[9]。实际就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工作、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的比例更高。较高的省外和城市就业意向率和相对较低的专业认同感,都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没有实现,培养特色难以凸显。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需求,并通过设置更具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安排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10],营造应用型人才育人环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地方和相关部门的人才需求状况,引导大学生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期随着对社会发展、专业认知和自身成长状况的评估进行调整和改变。关于大学生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和“实际行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常态化的实际行动,而大部分学生则停留在“空泛的规划”和“偶尔的行动”之上。但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意向在大三和大四时期存在明显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毕业发展意向的明晰、职业发展准备的落实、专业认同的形成三个方面。大四学生的职业发展准备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三个年级,但具有详细规划和常态化行动的学生不到五成。可见,大学生的发展规划大致可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大一的懵懂与美好。这时刚入学的大学生既有对大学的无知,又有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此时,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美好且现实的就业发展意向,制定初步的发展规划。二是大三的理性与现实。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对自身发展的深入认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发展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因此,学校除了开展广泛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外,应尝试针对性、多样化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活动。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特点,教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自身特点与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并结合自身实际细化目标任务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意向,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督导学生发展规划的落实,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合理的毕业发展意向,做好职业发展准备,并及时做出调整,将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提供差异化指导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清晰的毕业发展意向和发展定位,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而清晰的发展定位必须建立在对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之上。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发展意向虽然涵盖读研、就业、创业等不同选择而呈现多元化,但具有“读研”意向的学生比例占到70.5%,选择“就业”和“创业”意向的学生仅占17.5%。实际上,近年来H高校每年考研录取率一般在20%左右。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表明,在确立毕业发展意向时绝大部分学生考虑“自身发展需要”,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发展意向受到家长、同学和朋友等外在因素影响。由此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准确判断,毕业发展意向存在盲目性和理想化倾向。因此,大学生应进一步加强自我认知,提高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能力,改变传统城市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走出就业误区,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专业和自身对学术的兴趣、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等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理性、合理的选择,到人才急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