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高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基础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点,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上,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2017年,笔者到日本京都大学进行了学习研究,专业研究之余,对日本基础教育情况特别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观察,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思考,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改革举措,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所启示。
从近20年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来看,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学生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比较快的今天,更加强调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亦即学生能够自立生存于未来的职业和日常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劳动教育,培养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中小学教育和职业、产业的良性互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职业素养等。
《日本学校教育法》强调,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因此,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是全国中小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每10年修订1次,每次修订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
1998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日本减少了主要课程和一些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了较多的选修科目和综合学习活动,实施了所谓的中小学“宽松教育”。但是,在之后进行的中学生国际学习能力测评中,日本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名次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日本课程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成效。因此,日本在2008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强调各门课程除了必须传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外,也必须开发、安排能活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并针对难理解或易误解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观察和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为此,小学学年总学习节数增加了278节。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低年级增加了国语、数学与体育的学习节数,中年级增加了社会和科学的学习节数,高年级增加了国语、数学、社会、科学、英语和体育等课程学习节数。日本小学每学年上课35周(一年级34周),约170天,如果加上非正式课程和校外课程,每所学校实际上课的天数平均每年约40周,200天。2008年日本小学开设课程和上课总节数基本标准如下:国语,1~6学年,共1 461课时;社会,3~6学年,共365课时;数学,1~6学年,共1 011课时;科学,3~6学年,共405课时;生活,1~2学年,共207课时;音乐,1~6学年,共358课时;美术,1~6学年,共358课时;家庭,5~6学年,共115课时;体育,1~6学年,共597课时;道德,1~6学年,共209课时。另外,1~6学年还开设有特别活动,共计209课时;3~6学年开设有综合学习,共计280课时;5~6学年开设有外语活动,共计70课时。每学年总课时为850~980,小学6学年总课时为5 645课时。这一基本标准是国家确定的小学课程设置和学时要求的最低标准,每所学校每年上课节数不得低于要求的节数。
为了促使教师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低、中年级要通过生活体验或者具体活动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并利用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写、算等能力;中年级到高年级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其生活的实际应用,通过讨论、观察与实验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读、写、算的知识概念和方法。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要以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核心,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便作为今后各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石。另外,强调学校要和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边做、边学,巩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门整理编印了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作为教师设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参考。
能力培养也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活用基本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日本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以下教育环节:让学生从实际的体验中领悟各种状况与细节;让学生正确理解并传达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解释、说明并活用概念、法则;让学生分析、评鉴并论述各种资讯;让学生交换彼此的想法,并让自己或小组的想法付诸实践。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在于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赖国语课的教学,必须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与研究报告、社会课程、校外参观报告的写作与推敲以及各门课程教学中的意见发表和讨论等来培养。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也体现出对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社会课程中,注重充实观察、调查、见学及表现活动等内容,包括水电资源的有效运用、自然灾害的防止、世界文化遗产和国民司法的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了解环境保护与防灾的知识,以及法律和经济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课程包括物质和能源以及生命和地球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学习的意义和实用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关心与兴趣等。
日本中小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世界范围之内位居前列。据国际学习能力调查(PISA)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高中生数学素养532分,居参加测评的72个国家的第5位;阅读能力516分,居参加测评的72个国家的第8位;科学素养538分,居参加测评的72个国家的第2位。2018年,日本高中生数学素养527分,居参加测评的79个国家的第6位;阅读能力504分,居参加测评的79个国家的第15位;科学素养529分,居参加测评的79个国家的第5位。2000―2018年,日本高中生国际学习能力测评情况如图1所示。
近十多年来,日本基础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所谓生存能力是指能够自立生存于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生存能力就是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上,学校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将观察、实验、讨论、辩论、写报告等活动纳入各门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要提升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首要的问题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一些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不足以及学习意义和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进行优秀教学示范;充分利用校外优秀人才进行补救教育或个性化教学;通过开展观察、实验、报告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要求各学校在发展学校本位课程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地应对社会与家庭的变化等;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特别强调家庭参与的重要性,要求家庭作业的完成、课前的预习等要有家长的参与。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部分中小学生户外运动减少、都市化和生活便利化带来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睡眠和饮食习惯错乱等造成的身心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中特别强调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全体魄的养成。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开展学生社区团体寄宿、职场参观、义务劳动或劳动服务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和环境进行有效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提升自信心。二是充实道德教育。加强人格的尊严、对生命的尊重、伦理道德的养成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守和理解等方面的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知行合一的品德。三是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全体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日本中小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比较多,有棒球、篮球、排球、柔道、剑道、游泳等,一般都在授课结束之后进行。另外,重视饮食教育和安全教育,特别是针对地震、火灾等,经常开展避难训练,提高逃生能力。
日本中小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每所学校都设有全校大扫除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校园、教室、厕所等各个场所进行大扫除。课程之后举行的各类运动训练的场地整理等,一般也都由学生动手完成。通过打扫卫生等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日本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诸如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家长不陪送、中小学校教室一般不安装空调等。另外,学校定期安排各类外出游学活动,锤炼学生意志。
在日本,中小学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校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职业观念。为了搞好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重视与当地社区和产业界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为了支持教育实践,有的地方政府会设置促进学校和企业交流的教育工作机构,有的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将学校的需求与社区、社会、行业等有机联系起来,作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以此促进交流,提高中小学生职业教育水平。
由于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日本劳动力人口正在逐步减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日本国内的消费需求减弱和生产力降低,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持经济增长,日本寄希望于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及倡导终身学习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劳动生产力。在基础教育方面,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实施多样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推进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顺利衔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
为了应对社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形成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日本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体系改革。一是建立中小学综合教育制度,促进小学综合教育和中学综合教育,以及与幼儿教育的有机链接;二是实施基础教育弹性学制,建立高中阶段“提前毕业制度”,允许高中毕业生提前毕业;三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才能和职业发展,改善和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针对性开展教育;四是加强基础教育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促使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机衔接。
建立基于证据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验证改进系统,构筑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按照新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南要求,增加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和体验式学习能力以及语言和沟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学术能力考核和学习状况调查,以多种方式了解掌握高中学生的学术能力。
建立具体科学的教育指导体系,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在教师培训、招聘的每个阶段进行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系统,优化教学班级规模和人员配置,促进数学课小班教学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使其与社区共同建设学校,形成各有特色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培养未来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重新审视和更新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改革,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获得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根据未来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例如,在高中教育中增加“数理探求”等教学内容,综合利用数学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独立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数理交叉的素质和能力,为大学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加强计算机科学基础教育,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编程教育等。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衡量学生是否是主动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在获取、利用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深度的学习,是否实现了与他人合作进行了交互式学习,以及学校是否开设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为了推进主动学习,日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强宣传,使父母和社会都能够理解主动学习的意义,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二是对学校主动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三是学校从主动学习的角度持续改进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取习题解决型授课、发表意见、调查学习、体验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推进主动学习。
为了加强中小学英语教育,日本制定有国家英语振兴计划,通过采取中小学英语教学提前列入课程教学、引入外教等措施,加强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1987―2015年,日本从世界65个国家招募了62 517名教师,参与英语教学。根据2015年日本初中、高中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日本目前初中毕业生英语3级达到36.6%,高中毕业生英语2级达到34.4%。在日本《第2期教育振兴与基本计划目标》中,初中毕业生英语3级以上要达到50%以上,高中毕业生英语准2级和2级要达到50%以上,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目标要求。初中、高中学生和英语教师英语目标和现状如表1所示(说明:上面所说英语等级为日本制定的英语等级标准)[2]。
英语教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重新审定国家规定的英语教学水平的目标和内容;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促进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灵活使用衡量四种英语技能的英语资格考试和检定结果;改进英语教材、加强英语教师培训、增加外教数量等。另外,实施英语教学早期化,将小学英语教育提前进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英语系统教学,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实行英语教学课程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培养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日本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建设目标,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据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中小学校电脑配置情况全国平均为6.4人一台,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全国平均为20%;而政府《第2期教育振兴与基本计划目标》为计算机台数3.6人一台,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部中小学都覆盖。表2为2015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的调查结果[2]。
表2 教育振兴计划目标以及学校信息化设备配置情况
日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学和教方法的变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强化学生信息利用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促进程序设计教育、促进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利用和环境的改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指导能力等。另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协作学习、个人学习和逆向学习。
职业教育不应侧重于学习特定的职业,而应着重于如何在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依据这一职业教育理念,日本根据不同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针对性地推进中小学职业教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强与当地社区和行业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以促进儿童和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独立性;二是通过举办职业教育促进研讨会,传播、启发职业教育;三是实施中小学生创业试行促进项目、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事业规划推进项目、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桥梁搭建开发项目等,以此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从日本基础教育整体来看,其有着显著特点。从日本近20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来看,其有成功之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从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教育财政投入对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报告显示,2011年日本的教育支出占日本一般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为9.1%,但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12.9%),如图2所示。日本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公共财政支出与人均GDP之比为24.6%,额度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的平均值[2],如图3所示。教育财政支出有效保障了日本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图2 2011年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比例
图3 2011年每一个小学生公共财政支出与人均GDP之比
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都比较高。1995年全世界平均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7%[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2012年超过4%,达到4.28%。教育经费的增加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支出比重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以改善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有效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城乡不平衡问题,保障我国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宽松教育”改革,到2008年之后修正的中小学生“增负”教育,经历了一个时间检验和反思的过程。日本之初实施的“宽松教育”,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其教育理念上来讲,有其先进之处,但是结果并不太理想,导致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有一定下降。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有其复杂原因,不应完全归咎于“宽松教育”[4]。目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小学生“减负”问题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5]。如何把握好“减负”的度,达到“减负”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日本的“宽松教育”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在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生存力”的培养。“生存力”教育是20世纪末日本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6]。多年来,“生存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日本基础教育的始终。但是,如果过于强调“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就会无形中弱化教师的作用,使得一些学生自由放松,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生存力”教育是对“宽松教育”的修正,增加了课堂教学时数,虽然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但是挤占了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面临如何处理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能力,日本基础教育改革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7]。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锤炼学生意志,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8]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自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而言,无论是从社会、学校还是从家庭来看,都有弱化的现象。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问题更为突出。反观日本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其借鉴之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都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为中小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学校、社会和家长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增加学生劳动机会,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积极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针对中小学不同学习阶段,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教育活动过程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和职业素养。为此,中小学校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同时,加强与学校所在地社区和企业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社会、行业联系的桥梁,为中小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