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X线、MRI在软骨发育不全患儿骨骼系统诊断的应用价值

2020-11-05 12:25陈桂玲顾海斌李小会盛会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髋臼骨盆软骨

陈桂玲 顾海斌 李小会 盛会雪 高 峰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也称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是侏儒症最常见的形式,是非致死性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骨骼生长发育异常,智力和寿命通常正常。软骨发育不全患儿具有典型X线征象,文献报道亦较多,但是受累骨骼MRI检查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文献尚未报道。笔者收集28例ACH患儿临床、X线及部分患儿MRI影像资料,其中6例经基因分子诊断证实,总结其影像图像特点,初探MRI对ACH的诊断价值,进一步为软骨发育不全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影像诊断资料及证据。

方 法

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8例ACH患儿,自2015年6月以来有6例患儿进行基因分子诊断;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个月~11岁。临床表现为身体矮小、颅面部畸形、生长缓慢等,1例合并脑积水、四肢粗短,双手呈三叉状;腹部向前突出,臀部向后突出,下肢弯曲为“O”形腿。

2.影像检查方法

2.1 X线摄片:所有患儿采用数字化摄像系统(DR)进行摄片,患儿摄片包括:头颅正侧位片、脊柱正位片、骨盆平片、手部正位片及四肢关节摄影。

2.2 MRI检查:所有患儿均给予5%~10%水合氯醛0.5~1m1/kg口服,待患儿熟睡后行MRI扫描。患儿采用双下肢并拢、脚尖向上的平卧位,臀部及下肢均紧贴搁板以避免骨盆的旋转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妥善固定患儿,应用体部线圈、膝关节线圈及头线圈。MRI检查采用Simens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参数包括自旋回波(spin echo,SE)TIWI、SE T2WI、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包括矢状位(STIR、T1WI、T2WI)、STIR冠状位及T2WI横断位扫描,TIWI (TR623ms,TE22ms,FA180°,层厚3mm);T2WI(TR4960ms,TE105ms ,FA150 °,层 厚3.5mm),STIR(TR3450ms,TE89ms ,FA150°,层厚3 mm),T2-3D软骨序列(TR11.99ms,TE5.34ms,FA28°,层厚1.5mm)。4例患儿MRI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主治医师共同分析诊断,并形成一致意见。检查部位详见表1。

结 果

1.基因诊断

在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儿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2ml抗凝处理,提取各血样的基因组DNA,由康旭医学检验所对6例 ACH 患者进行基因测试。测序结果显示 6例 ACH 患者均发生FGF R 3 基因C.1138G >A 杂合突变 ( 图 1) ,该突变使得其所编码的 FGF R 3 蛋白第38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患者家属仅1例发现该位点突变,其余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

2.影像学表现

头颅:X线示颅底缩短,颅面比例相对增大,前额凸出;MRI矢状位示斜坡短小,蝶鞍浅,颅穹窿部大,枕骨大孔狭窄,硬膜囊及脊髓受压(图2)。脊柱:X线示椎体后缘向内凹陷,前缘发生楔形改变,呈“子弹头”样,骶骨向后翘;MRI矢状位示椎体呈方形,前缘软骨增厚;上下缘凹陷,软骨形态不规则,厚薄不均匀,内信号不均匀,部分椎管狭窄,腰椎生理曲度后凸,骶椎上翘(图2)。骨盆:X线示骨盆小,髂骨底部缩短,髂骨呈四边形,坐骨切迹深且小,髋臼上缘呈水平状;双侧股骨颈短粗。髋关节MRI软骨序列示髋臼软骨增生增厚,厚薄不均,略扁平;股骨颈粗短,股骨头骨骺软骨明显增厚增宽,T13D序列软骨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尤其是年长患儿;长骨粗短,干骺端变宽、向两侧倾斜,骨端软骨增厚明显(图3B),T2-3D序列示骨骺内见斑片状高信号(黏液样变性,图3C);手及足掌指(趾)粗短,指不能并拢呈“三叉手”。图4为6个月患儿,髋关节及膝关节、踝关节相应软骨较正常同龄患儿明显增厚,信号尚均匀。

图1 1例ACH 患者 FGF R 3 基因测序结果C. 1138G >A:患儿发现基因变异,其父母均未发现变异。

图2 头颅脊柱X线及MRI。男,14个月。面颅比例大,前额明显突出,颅底缩短,蝶鞍浅平;枕骨大孔狭窄,相应硬膜囊受压呈漏斗状;椎体后缘向内凹陷,前缘变尖,腰椎后凸明显,椎体前缘软骨增厚,上下缘软骨形态不规则,部分椎管狭窄,部分硬膜囊受压。

图3 髋关节及膝关节X线及T1-3D/T2-3D MRI软骨序列。女,9岁。髂骨呈方形,坐骨大切迹深,髋臼呈水平状,股骨颈粗短;MRI示股骨头骨骺软骨增厚增宽、扁平,内见不规则低信号;髋臼软骨厚薄不均,膝关节T2-3DMRI示骨骺内可见多发斑片状高信号。骨骺板毛糙、厚薄不均。

图4 髋关节X线及髋关节、膝关节T1-3DMRI软骨序列(A~D)。患儿,男,6个月。常规体检来院检查。骨盆平片符合ACH典型表现,双侧股骨头骨骺骨化中心出现延迟。T1-3DMRI示髋关节Y形软骨、双侧股骨近端及膝关节、踝关节相应软骨明显增厚(与图D比较),信号均匀。

表1 4例患儿磁共振检查部位

表2 部分影像观察关键点的X线及MRI对照

部分影像观察关键点的X线及MRI对照见表2。

3.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血常规、血钙、血磷均正常,血肌酐、肌酸、碱性磷酸酶均正常,血钠、镁、钾、铁等元素均正常,肝肾功能及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均正常,尿钙、尿磷正常。

讨 论

软骨发育不全 ( achondroplasia,ACH) 是一种罕见的软骨发育异常类疾病,多是由软骨内骨化缺陷而导致的先天性侏儒症。该病的发病率为1/77 000 ~1/15 000[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CH典型临床表现为不成比例性身材矮小、四肢短粗、头颅大、手指“三叉戟”样、腰椎前凸,O形腿等,但智力一般都正常[2]。临床上一些常见并发症亦不容忽视,脑积水是ACH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出现脊柱硬化的表现,比如跛行、进行性肌肉张力减退、行走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还可出现严重驼背;超过40%的ACH 患者伴有中耳炎甚至耳聋[3]。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等手段,鉴于此,笔者采集4例患儿骨骼3D-MRI软骨序列图像,对于相应软骨病理改变进行初步探讨。

临床上确诊ACH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技术。1994年研究证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 R 3)基因1138 位核苷酸点突变是其主要致病基因, FGF R 3 基因 C.1138G > A杂合突变, 95%为G→A突变[4];少数为G→C突变,两种突变均导致甘氨酸被精氨酸取代使跨膜区结构发生改变,引起FGFR3持续激活、软骨细胞增生分化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骨骼发育产生异常[5]。因此,FGF R 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该病的确诊及鉴别诊断。6例患者均为FGF R 3 基因C.1138G> A( G380R) 突变。ACH 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其中5例患者的家属均没有类似表现,FGF R 3基因检测也未发现突变,这可能是由于生殖细胞嵌合及基因突变所致[6]。

临床筛查及首次诊断ACH一般X线检查作为首选方法,X线平片仅显示骨化骨骼形态,而ACH主要病理改变是软骨细胞增生分化受到抑制,软骨内骨化受限,成软骨细胞稀少,排列紊乱,不能形成软骨钙化层,从而导致软骨骨化障碍,骨骼变形,3D-MRI软骨序列能显示软骨组织的形态及其中的层次和结构,能够显示出X线所不能显示的软骨结构,有助于今后研究婴幼儿和儿童的软骨类疾病[7-9]。MRI软骨序列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对比X线表现,现将MRI在ACH的应用总结如下。①头颅:因颅底部蝶骨、枕骨的软骨结合处存在软骨连接,ACH患儿因软骨内骨化障碍,软骨细胞丧失正常排列和生长的功能,使得枕骨大孔窄,脊髓背侧及蛛网膜下腔受压,枕骨大孔直径仅为正常儿童的1/2大小,呈典型漏斗形,因此部分患儿伴发脑积水或侧脑室扩张等并发症[7];本组病例中均出现枕骨大孔狭窄;软骨发育异常也会造成颈椎不稳;②脊柱:X线片显示椎体前缘变窄,MRI显示椎体呈方形,而由于软骨发育障碍,脊柱椎体前缘为明显增厚软骨,上下缘软骨厚薄不均,表现为上下缘凹陷,致使椎体形态失常,相应椎管狭窄,硬膜囊及脊髓受压,患儿年龄越大征象越明显;本组患儿3例脊柱MRI均出现相应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逐渐出现脊柱硬化表现,本组病例中均为儿童,脊柱硬化表现不明显;③骨盆、髋关节及膝关节:骨盆由于Y形软骨异常,骨盆小,坐骨切迹深,各个径均减小,MRI表现为骨盆组成骨之间软骨增厚;髋关节T1-3D MRI表现为髋臼软骨增生增厚,扁平,股骨头骨骺软骨明显增厚增宽,使髋臼不与股骨头大小相吻合及造成髋内翻等现象[10],这些征象出现较早较典型,本组患儿均出现;髋关节X线示股骨颈粗短,而T1-3D MRI示股骨头近端软骨明显增厚,内见不规则低信号,提示骨软骨化骨受限,骨组织量少且不成形,比较具有特征性[11];本组病例发现婴幼儿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延迟,股骨颈近端软骨明显增厚,分层消失,骨骺内信号均匀,有1例6个月患儿较正常儿软骨明显增厚,对于患儿早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图4); 年长儿膝关节软骨信号可不均匀,T2-3D MRI示软骨内见斑片状高信号,是由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的软骨呈明显的黏液样变性所致,本组病例中1例9岁患儿出现此征象(图3);长骨生长板软骨形态失常,边缘模糊,分层消失,信号偏高;这些征象均提示软骨疾病发生[12]; ACH患儿由于生长板较正常薄,骨骺软骨生长发育障碍,软骨母细胞稀少而不能形成软骨钙化层,骨膜化骨正常,长骨骨干直径粗细正常,长度变短,ACH患儿会出现长骨粗短,骨干增厚,髓腔减小等征象。患儿肋骨缩短,胸骨增宽变厚,肩胛角圆钝,肩胛盂变浅缩小[13]。

ACH与其他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疾病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应与以下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相鉴别:①假性骨软骨发育不全:长骨干骺端增宽不规则,侧缘刺状突出,骨骺出现晚且呈碎裂样、点彩样或菜花样;椎体上下缘多不规则,略呈双凸变形,形似“横置的花瓶状”;椎体前缘上下角缺损而呈台阶状,骨盆发育小,坐骨大切迹稍窄,髋臼顶扁平,边缘不规则;手足部短管状骨短宽,侧缘有突起;肋骨前后端呈括号征;②干骺端发育不良:先天型椎体发育较为幼稚,状如“梨形”,四肢骨骺及干骺端的改变,以近端较重,而远端相对轻,晚发型椎体表现为如“横置的牛奶瓶”;四肢大关节表现为关节粗大,关节间隙变窄;③黏多糖病Ⅳ、Ⅰ型:Ⅳ型表现为短颈短躯干型侏儒,椎体前缘呈弹头状,肋骨有飘带征,髂骨下部变尖,通常有髋外翻、膝外翻;Ⅰ型掌骨近端、指骨远端明显变尖,尺桡骨远端干骺端倾斜呈“Ⅴ”字形,肋骨呈船桨样增宽,椎体前缘变尖较突出,如鸟嘴状,髋外翻多见,髂骨翼基底部窄而尖,面容丑陋,智力低下,尿内可查出多量硫酸角质素。

综上所述,3D-MRI软骨序列可显示X线平片所不能显示的ACH患儿软骨的病理改变及形态改变,不同时期软骨改变不同,对于软骨累及情况的监测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尤其对于婴幼儿,长骨软骨较正常儿明显增厚,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AC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发症较多甚至致命,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ACH患者的胎儿可进行MRI及基因检测早期确诊,对于优生优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部分学者热衷于Notch信号通路研究,可从软骨疾病源头和上游进行预防、缓解或治疗,将会给软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14]。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MRI采集数据较少,脊柱3D-MRI软骨序列需要进一步调整等等,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加强这些方面。

猜你喜欢
髋臼骨盆软骨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