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学会 / 供稿
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傅雪海,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非常规天然气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编委,江苏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中国地质青年科技“银锤奖”与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傅雪海,在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之路砥砺前行38个春秋。他身体力行,主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写煤层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他思行合一,专注煤炭资源、瓦斯、煤层气地质研究,力行老少边穷地区野外和200多对高瓦斯矿井实地考察,获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行业一等奖10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89篇、出版专著13部;他响应号召,先后两次参加对口援疆,潜心煤地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取得累累硕果和广泛赞誉。他以“学煤爱煤、知煤报国”的事业情怀,倾尽所学,躬行实践,谱写出一曲煤炭科技工作者的最美乐章。
在上世纪末全国瓦斯事故频发的情况下,不到30岁的他,已是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科研室主任,但他毅然再次回到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瓦斯地质研究生。在此期间,他深入200多对高瓦斯矿井工作面进行煤体结构观测,并与邻近钻孔测井曲线进行对照分析,他提出了利用测井曲线解释煤层瓦斯含量、识别煤体结构的新方法,结合构造曲率、瓦斯压力、煤厚残差等分析,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地勘阶段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前到地质勘探阶段,即煤矿建井之前。在煤矿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首届绿色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
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资源、安全、环保“一石三鸟”的作用。傅雪海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煤层气地质学》教材,构建了《煤层气地质学》教学体系。提出了煤储层水溶气、游离气、吸附气三相态含气量及含气量校正系数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储层三元结构、三相介质、三相态含气量、三级压力降、三级流动之间的互动机制,为煤层气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多次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单采煤层气不经济,傅雪海构建了煤系中泥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灰岩气资源评价体系,提出了煤系气储层组合原则,划分了含气系统,研发了煤系气分隔合采技术。在山西霍西煤田发现了高甲烷浓度的煤系灰岩气资源,目前在义棠煤矿井下年抽采量5千万立方米以上,一方面用于发电和汽车加注,增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杜绝了瓦斯超限。
新疆煤炭资源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煤层气资源占全国四分之一。但全疆没有一所煤地质学本科专业,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研究所的副所长,傅雪海响应对口支援号召,应聘“天山学者”支援新疆大学煤地质学学科建设,全面开展了科技援疆工作。
援疆伊始,他系统梳理了新疆煤与煤层气研究现状,在《新疆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新疆煤与煤层气资源地质研究现存问题分析”一文,向自治区发改委提出了“关于勘探开发新疆低煤级储层煤层气资源的建议”,拉开了新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序幕。他在新疆大学组建了煤油气研究团队和新疆煤层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新疆科林思德新能源公司的第一个计划在天池景区的煤层气井组改到阜康矿区西部,为该公司节约了2000多万元。他带领团队与新疆煤田地质局合作评价了新疆地区煤层气资源7.68万亿立方米。作为顾问指导施工的阜康CSD01井连续三年煤层气日产量大于1万立方米,成为全国煤层气产量最高的直井。他与袁亮院士一道亲临煤层气勘探现场,解决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快了新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步伐。他率团队成员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新疆煤田地质局、青海煤田地质局等单位合作在新疆、青海发现了新的煤田,在南疆缺煤地区取得了找煤新突破,支撑了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先后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新疆乌鲁木齐附近西山、鑫龙、乌冬等煤矿瓦斯中普遍存在H2S异常的特殊情况,为寻找原因,他克服眼熏鼻呛的恶劣环境,亲自带领学生下井观测煤体结构、采集气样、水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揭示了H2S异常的生物、热还原成因,弄清了导致H2S异常的构造煤、地下水等影响因素,为煤矿H2S防治提供了依据。
第一次三年援疆回到中国矿业大学后,他一直把新疆大学煤地质学科建设放在心上,经常给学生们讲“新疆地域是辽阔的、矿产资源是丰富的、社会治安是稳定的,地质专业在那里是大有前途的”。他先后动员他的三位博士入职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他本人也再次作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二度踏上了援疆之路。
傅雪海教授常与少数民族教师沟通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针对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指导他们确定研究目标和方案,细化研究流程,使德勒恰提·加娜塔依、地里夏提·买买提持续十余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划上了句号。他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多方联系内地在疆煤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回到中国矿业大学,仍然坚持带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地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疆天池能源集团工作的学生达娃才仁、马磊曾经问道:“傅老师,您是二级教授了,身体又不太好,大夏天怎么还亲自带我们实习呢?”他回答说:“对于地质人,跑野外意味着可以接触更多的地质现象,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课堂教学需要先有备课,野外地质现象丰富多彩,是充沛的教学经验。我在新疆大学地矿学院当了三年副院长,我了解你们,了解新疆地质情况,能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与新疆的地质情况联系起来,方便你们今后回疆工作。”在傅雪海的言传身教下,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学成毕业的新疆籍学生大部分回到了新疆,为新疆煤炭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