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浩明 张宁
【摘 要】内森·莱特斯在1966年提出的“社会景观”一词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也与我们相处的环境相呼应,作为社会景观概念在摄影领域的具体表现,新地形学摄影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新地形学摄影在中国虽起步稍晚,但本土化的进程由浅入深地持续着,体现出区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由此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就中国当下的“景观热”现象对新地形学摄影本土化的历程进行浅析。
【关键词】社会景观;景观摄影;新地形学摄影;西方化;本土化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以罗伯特·亚当斯为代表的摄影家采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美国中西部的人类景观,同时视觉外观呈现一种冷静且锐利的影像风格,其构图的宏大规模与令人屏息的视觉清晰度,不动声色的对“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入侵和掠夺提起控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其速度是上千年从来没有过的,许多景观建筑的出现改变着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新千年后以曾翰等为代表的中国摄影家注意到这一现象,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新地形学摄影也在此阶段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
二、新地形学摄影的起源
提到最初的景观摄影(Landscape Photography)首先想到的是以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的摄影家,他们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美国西部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了后现代时期,环保主义盛行,景观摄影开始从拍摄内容及手法上出现了转变,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除了自然景观还可以包括人文景观、城市景观、政治景观、经济景观等社会景观,开始更多地展现人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图像化景观的新方法第一次出现在1976年的一场展览——《新地形学:被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New Topographics),展览提出了新地形学摄影的概念,认为在自然风景中有相当一部分景观是被人为改造的。区别于最初的景观摄影(风景摄影)的含义,新地形学摄影使得景观摄影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外延,展中利用一种新的摄影上的环保主义,来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场展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挑战了景观摄影最初所表现的大山大河。“景观摄影”一词虽然还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但此时的创作内容已经从自然的风景成为了批判的风景,即新地形学摄影。
三、新地形学摄影本土化的历程
在西方语境中新地形学的核心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表达,多以环境污染、城市化、生态破坏为题,而新地形学摄影在进入中国后,由于改革开放许多西方的意识形态进入本土,除了“现代化”還加入了对“西方化”的反思,国内的摄影家多聚焦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上。
新地形学摄影在本土的出现。中国新地形学摄影的起步大致在21世纪初期,曾翰则是国内早期的代表摄影家,他于2004年开始创作《超真实中国》系列,他受到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真实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的观点启发,使用大画幅相机细致客观地拍摄中国出现的梦幻景观,这些建筑景观突兀地耸立在被拆毁的传统民居上,同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中反复上演。他不断复制这种人造景观的文本,不仅理性地批判了城市景观的分裂,也促使人们思考周围的超现实状况。以曾翰为代表的早期新地形学摄影家主要关注的是现代化、西方化下的现实社会,拍摄地较为分散,作品依旧很注重纪实性,中国本土的元素多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如传统建筑)。
传统视觉元素的借鉴。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诸多摄影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地形学摄影“超真实”性的摄影作品,如姚璐的《中国景观》和张克纯的《北流活活》,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视觉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中,姚璐凭借《中国景观》系列入围了世界环保摄影大赛,作品以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防尘布为素材,挪用宋代的绘画风格,在数码后期上进行大胆创作,例如在防尘布上添加一些亭台楼阁与小舟,拼凑成一个个精心构思的青绿山水画面,但细看之下,却会发现还有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行走于青山绿水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种错觉,使得传统与现实产生碰撞,思考当下的中国所进行的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威胁。其次是张克纯的摄影作品《北流活活》,作品标题取自《诗经》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一句。黄河平静缓和,连波不兴,河的两岸是大片的荒地,废弃的桥塔,长满草的河滩,烟雾缭绕的工厂,还有站在岸边的当地人。他的影像再现了黄河的真实面貌。古色古香、平静柔和,是张克纯作品的第一印象,他的画面中薄雾弥漫,消除了尖锐的色彩,呈现出黄灰色的色调,将镜头对准那些变化中的社会景观,引起观者对于时代发展的冷静思考。在这一阶段中国景观摄影呈现的方式多以现代化为内核,中国传统视觉语言为形式进行创作,作品的题材更加精细化,拍摄地的选取范围逐渐清晰,常以一条路、一条河、一片湖的沿岸展开拍摄,进一步加深了新地形学摄影的本土化。
历史文脉的吸收内化。塔可于2009年开始《诗山河考》的拍摄项目,他以摄影的方式间隔2200多年后重新访问了《诗经》中涉及的许多山川河流,在画面形式上采用黑白的方式呈现,他的黑白没有极黑与极白的明显反差,而是专注于两极中间的灰色,而灰色又是很难凸显主题的色区,它采用这样的方式创造出心理上与物质上不可轻易接近的感觉,使得观看的人不得不走近去欣赏,但走得再近也不能解决心理上疏远的距离,曾经西周繁华的中原地区在历史的滚滚车流中渐渐没落。塔可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文脉的思考,探寻自己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新地形学摄影从内容上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新地形学摄影虽进入中国短短二十多年,但本土化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寻找本土现代化、西方化的题材,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语言相结合,到最后思考自身与历史文化的连接,通过从模仿到内化,中国新地形学摄影重新阐释了新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摄影理论创新——第11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10月
[2]徐慧芳.景观摄影的创作与意义探索[D].北京印刷学院,2018年12月
[3]赵智.纪实与观念的双重演进——景观摄影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6月
[4]张克纯,王飞.张克纯关于黄河两岸的诗性观看——北流活活[J].数码摄影,2014年9月
[5]塔可.诗山河考 [J].中国摄影家,2011年12月
作者简介:
段浩明,男,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摄影理论;
张宁,女,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摄影,摄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