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童 马艳波 李雨竹 杨馨蕊
【摘 要】外语专业基于纯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导致毕业生就业缺少复合型素质,因此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旨在研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对接平台,改善高校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高精尖外语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通过新机制培养“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化合作模式的探索。本文将从创新意义、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对校企联合下的高校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
1.高校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外语专业在本科就业“红牌线”徘徊。外语专业属于工具类专业,因为纯语言学习的专业限制,就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市场调查,在一些涉有对外贸易项目的企业,诸如石油公司之类的企业中,缺少在相关领域专精外语的复合型双料人才。众多公司期盼高校外语人才走进企业,为其拓展更多国际业务。本文旨在建立新机制培养 “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校企双方合作。通过研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与对接平台,摆脱外语专业就业局限。改善现有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企业所提供的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硬件能力,增加外语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同时满足涉有对外贸易项目的企业如抚顺石油公司等在相关领域高精尖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平衡发展。高校可以尝试“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以满足市场需求,即高校输送人才,企业提供专业的双向互动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作为“软工具”更是至关重要。在当前学科融合背景下,高校要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着力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应侧改革,大力培养“外语+各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实践型人才,塑造翻译专业方向人才,在政策与文化活动交流理解板块发挥平台作用。
2.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就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尤其是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国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更为频繁深入,外语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为适应国际竞争的大环境,我国需要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所以外语专业的前景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但是,由于近几年高校对外语专业的扩招使得外语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从而导致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外语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单一与职场所需脱节,实践经验不足在择业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非师范外语专业以应用性专业为主,但是大部分高校仍以“语言技能”为主要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对应用型语言人才的需求。此外,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普遍增强,加上扎实的本专业知识,更有机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导致多数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需求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 “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相对减弱。很多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技能过于单一或贫乏的困状,因而导致选择受限或者过于被动。
3.校企合作模式下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3.1建设方法
校企联合对接平台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创业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為重点,以“校企共建”为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核心岗位、职业能力”。涉及高校打破专业分界,学科壁垒,进行院系分割。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替代原有的专业设置下面的方向,学科交叉,不同院系教师人员整合。企业帮助学生语言加知识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有效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3.2实施路线
高校即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后,应企业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其后两年内完成相关课程和实训技能考核,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涉外项目中。学生在最后一学年迅速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修和实训技能的考核。企业可根据实际岗位的知识更新或技能要求再次进行一年期订单培养即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质量保障体系,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完成岗位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考核,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考核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培养方案,最终使三方满意。并增加实用性课程、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式”教学方法
3.3实施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通过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加强基地校企双方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进校企实习培养模式外语类实习基地,作为以实践带动教学、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最佳平台。建立实习机制,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带队老师、对学生针对性指导、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对接等。增强校企实习基地连续性和稳定性。实习规划科学和系统,沟通到位,以实践带动教学,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优化课程设置知识的学习,外语复合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要系统协调,不同院系教资人员整合进行教学指导,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按照明确的目标设置系统化的课程,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科研进修、合作研究课题等活动,完善知识体系结构,并将行业最新发展状态引人教学中,培养提高其理论与实践能力。高校还需要组织外语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设置相应课题,并形成科研、教学、实践的体系,统筹协调联动创新,高水平地完成语言课程任务。
参考文献:
[1]白润冰《外语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
[2]伊馨《浅析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J].高等函授学报.2009
[3]沈骑《“一带一路” 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2015.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