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实证分析

2020-11-04 10:50王志军武毅英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应用型大学生

王志军,武毅英

(宁波财经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浙江 宁波 315175;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生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制约性因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自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相关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件不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进一步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在目前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背景下,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对深化中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的专题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能力理论研究创业问题,研究者基于特质视角、机会视角、管理视角和关系视角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进行研究[1]11。尽管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不少研究者意识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套经过验证的选择、组合和使用适当知识、技能和其它习得(价值观和态度)的能力[2]。 因此,从综合的多维视角对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进行系统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主流和趋势,Man和 Laud等人(2002)将创业能力视为创业者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个人特质的总合,提出了包括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6个维度的创业能力理论模型, 这也成为后来很多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参考和借鉴的主要文献[3]。再比如,Morris等人(2013)运用德尔菲法研究得出了包括机会识别、机会评估、风险管理或缓解、愿景传达、韧性或毅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资源利用、游击能力、基于创新的价值创造、保持专注、弹性、自我效能感、建立和使用网络等13种核心创业能力[4];Lans等人(2014)则认为创业能力包括机会把控能力、社会能力、商务能力、特定行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等5个支柱要素[5]。此外,欧盟发布的《创业能力框架》(EntreComp: Th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也是基于多维的视角对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进行界定,具体包括想法与机会(识别机会、创新、具有愿景、评估想法、伦理和可持续思考)、资源(自我意识和效能感、动机和毅力、调动资源、金融和经济素养)以及行动(采取行动、计划和管理、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和他人一起工作、通过经验学习)等3类领域,共15项能力要素[6]。

国内有关创业能力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发现多数研究者是在借鉴和归纳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综合的多维视角考察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尹苗苗和蔡莉(2012)基于已有研究文献,构建了一个包括创业者特质、机会识别能力、构想能力、承诺能力、机会评估能力、机会利用能力和关系能力等8个方面的创业能力概念体系框架[1]19。 近年来,随着国内创业教育的兴起,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并从综合的多维视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进行考察,梅伟惠和徐小洲(2012)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金字塔模型”,他们将创业技能分为创业基础技能(隐性技能)和创业操作技能(显性技能),前者包括创造力、 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等技能,后者包括机会技能、资源整合技能、创业管理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等[7];王艳(2018)研究得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对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能力、获取资源和协调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8]。 此外,不少研究者还从综合的多维视角,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要素,杨晓慧等人(2015)基于全国范围的大数据调研,运用结构模型研究方法,构建了包括创业人格、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以及社会应对能力4个基本维度,共14项具体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9];王辉和张辉华(2012)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资源整合力等7个维度建构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体系[10]; 高桂娟和苏洋(2013)编制并实证检验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3个一级维度,共15项具体能力指标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量表[11];杨道建等人(2014)基于自行设计的创业能力测量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并验证了包括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等6个维度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体系[12];程玮(2017)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括创业领导者能力、创新创业技能、创业者人格特质、职业通用技能、职业基本素养、创业团队必备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等[13]。

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大学生准备创业、实施创业及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的集合体[14]204,考察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基于综合的多维视角进行。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采集

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2015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和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于同年7月正式发文公布了全省41所本科高校为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以下简称“试点院校”),占当时全省58所本科院校总数的70.7%。同时,该文件明确将“增强创业能力”作为“试点院校”必须完成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为深入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本研究选择了其中10所“试点院校”(1)本研究样本取样的10所省级“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为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衢州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嘉兴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按比例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按比例抽样是指“当研究者想做一项能够推广到总体中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又难以实现时,则可以根据总体的特征有意识地建构一个样本,使这个样本看起来与总体有相似的特性。”[15]问卷主要通过各高校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辅导员,在毕业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期间进行发放,每所高校发放问卷60份,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问卷587份,其中有效问卷55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2.7%。

(二)变量选择

通过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创业能力的研究文献,本研究最终选择杨晓慧等人(2015)构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作为主要参考指标体系,将该模型中提出的创业人格(勇气胆识、责任担当和踏实执着)、基本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机遇把握、资源整合和领导能力)以及社会应对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和自信乐观)4个基本维度,共14项具体创业能力指标作为本研究问卷量表设计和编制的主要依据[16]。之所以选择和借鉴此模型,不仅是因为该模型是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此模型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并基于综合的多维视角进行构建的,得到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这一成果奠定了创业能力评价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诸多有关创业能力结构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7]

(三)变量检验

本研究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编制了“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自我评价量表”,各题项中的5个选项分别对应“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研究数据来源于10所应用型“试点院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556份有效问卷,主要使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量表的信度方面,本研究采用较为广泛使用的Cronbach's α值作为测试信度的标准。从检验结果来看,各测量题项的极大值、极小值、标准差和均值等均无异常,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社会应对能力和创业人格等4个变量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51、0.850、0.820和0.893,均超过0.7的门槛值,符合Hair(2010)所建议的信度标准[18]。量表的效度方面,本研究通过观测量表的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来判定测量量表结构的有效性,前者用来检验同一维度的不同题目之间的相关度,用平均方差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ted,AVE)值来表示,后者用来检验不同维度之间是否有区分度,用AVE的平方根值来说明。根据Netemeyer等人(1990) 建议的方法,分别将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社会应对能力和创业人格四类变量所包含的具体测量项目的因素负荷量取平方相加再平均,从而得出上述各项能力维度的AVE值,如表1所示,这表明上述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19]。综合来看,此创业能力量表总体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1 变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20]

三、数据分析

据此,本研究选择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重点考察了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类别以及不同实习时长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及其显著性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性别、学科、实习时长在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表2显示,本研究的556个有效样本中,其中男大学生244名,女大学生312名,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3.89%和56.11%。鉴于性别为二分变量,而针对两组不同样本的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通常可以采用T检验方式进行,所以,本研究采取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式对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从均值来看,总体上男生的创业能力水平(3.626分)略高于女生(3.534分),但是,男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总体上差异不显著(T=1.681,P>0.05),在四项能力维度中,基本创业能力(T=1.757,P>0.05)、社会应对能力(T=1.408,P>0.05)和创业人格(T=-0.834,P>0.05)三项能力方面,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P值均高于0.05)。在核心创业能力方面,男生和女生具有显著差异(T=1.980,P<0.05),男生的核心创业能力得分(3.433分)要高于女生(3.313分)。

(二)不同学科类别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共202人,占比36.33%)和理工类大学生(共354人,占比63.67%)两类不同学科背景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差异分析后发现,虽然总体上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3.605分)略高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3.521分),但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总体上差异不显著(T=-0.146,P>0.05)。进一步分析创业能力的四项一级指标维度后发现,基本创业能力(T=-1.579,P>0.05)、社会应对能力(T=-0.677,P>0.05)和创业人格(T=-0.801,P>0.05)三项能力方面,P值均高于0.05,表明理工类学科的大学生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这三项创业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核心创业能力方面,理工类大学生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差异显著(T=-2.040,P<0.05),理工类大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水平(3.415分)要明显优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3.281分)。

(三)不同实习时长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的“实习时长”包含了“3个月及以下”(279人,占比50.18%)、“3至6个月”(210人,占比37.78%)和“6个月及以上”(67人,占比12.05%)三组不同的变量,所以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实习时长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统计检验。表2显示,不同实习时长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总体上差异不显著(F=1.488, P>0.05),四项创业能力维度中,基本创业能力(F=1.528,P>0.05)、核心创业能力 (F=1.745,P>0.05) 和创业人格(F=0.395,P>0.05)三项能力水平,不同实习时长的大学生总体上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过,不同实习时长大学生的社会应对能力水平具有显著差异(F=3.157,P<0.05),实习时长在6个月以上的大学生的社会应对能力明显要比实习时间不足半年时间的大学生强得多。

四、建 议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Likert五分量表建构的包括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创业人格4项一级指标(具体包括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机遇把握、资源整合、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勇气胆识、责任担当、踏实执着和自信乐观等共14项二级指标)的创业能力模型信效度显示良好,可以用作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测量工具。调研数据显示,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和基本创业能力亟待提升。另外,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科类型或实习时长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或社会应对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建议应用型高校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结合应用型高校特征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能力和核心创业能力

应用型高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立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所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1]但是,据显示,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总体上尚处于“中等”水平(3.574分),创业人格、社会应对能力、基本创业能力和核心创业能力四项主要反映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一级指标维度中,涵盖了“实践能力”指标的“基本创业能力”以及涵盖了“创新能力”指标的“核心创业能力”两项能力指标得分较低,分别只有3.500分和3.378分,均低于总体创业能力水平。鉴于此,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其自身特征以及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基本创业能力和核心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立足学生的基本创业能力和核心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建设校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创业计划训练和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能力和核心创业能力。同时,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多方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基本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相关的核心创业能力。

(二)结合性格特质培养应用型高校女大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核心创业能力”要优于女生,这可能与创业动机、倾向和风险感知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均高于女大学生, 而女性在创业风险感知方面又显著高于男性[22-23]。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性别人格特质也各异,男性拥有更多的诸如冒险倾向、风险控制等企业家的天然的潜质;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由于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传统上女性创业意向不强烈,不认为创业是理想的职业选择,所以不希望成为创业者[24]77,这导致女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工作与可能面对的风险与未知之间,选择稳定职业的可能性更大,而男大学生迫于“赚钱养家”的压力形成更积极的创业态度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也就在情理之中。鉴于不同性别大学生个体的创业动机、创业意愿以及对创业风险认知的不同,高校采取“一刀切”的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因此,在核心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应用型高校有必要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群体进行专题研究,实行差异化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女大学生参与的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适合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机会,不断丰富女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和成功创业体验,着力提升女大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

(三)结合人文社科的学科属性培养相关大学生群体的核心创业能力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类别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大学生要明显优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这也印证了已有“理工类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维度上显著优于文科类学生”的研究结论[14]204。理工类大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方面之所以优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其原因可能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普遍比理工类学生低,且理工类的技术创业更容易激发创业意愿等密切相关。相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无疑更具学科优势,因此在创新能力、资源整合和机遇把握方面表现更佳就不足为奇了。鉴于此,在核心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应用型高校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创业能力培养。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可以尝试构建“梯度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4]80。 在做好“第一梯度——通识型专创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性质设置“创业+专业” 必修课,适时增加本专业热点和前沿问题研讨、本专业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开展“第二梯度——深度型专创教育”,加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提高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把握时机进行创业。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开展“第三梯度——因材施教型专创教育”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参与的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群体的核心创业能力。

(四)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长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社会应对能力

实习是一种结构化、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课程并通过实际应用和积极参与而超越传统课堂的综合教育实践[25]。实习将工作经验与正式学习结合起来,是“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并准备过渡到工作场所的有效途径”[26]。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实习时长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总体上创业能力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社会应对能力”方面,不同实习期限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实习时长在6个月以上的大学生,其“社会应对能力”明显高于实习时间不足半年的大学生。一般而言,个体通过经验学习可以将自己过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创业知识,因而富有创业和实践经历的个体自然社会历练更多,其社会应对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更强。另外,实习经历的有无对于学生的创业意向影响较大,许多创业能力如社会应对能力是不可能在课堂上教会的,必须经过实践的历练,所以,实习实践经历越长,“社会应对能力”也就相对较强。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在重视学生系统创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创业实践,设法为学生获取足够的实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践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认知理解理论知识,通过观察创业榜样的行为获取和吸收知识,通过实践性的创业体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应对能力。

本研究选择浙江省10所省级“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的55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尽管10所高校在浙江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否能代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型高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研究对象仅限于大四的准毕业生,且单个院校的研究样本数量偏少,这些在未来的研究中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应用型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