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众心理卫生现状与需求

2020-11-04 06:30孙丽媛梁小荣高家康
广东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程度问卷

孙丽媛, 梁小荣, 高家康

1深圳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广东深圳 518071); 2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12)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传染性强,给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此次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我国已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进行管理[2]。面对突发疫情、受各种疫情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大众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挫败、无助等情绪,甚至出现冲动激惹行为[3]。居家隔离时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增加了对未来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担忧,会继发一系列的心理应激[4-5]。因此,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普通群众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6],对防疫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干预指导。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当前疫情下公众的心理卫生需求现状与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心理干预需关注的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纳入标准:能正确理解问卷,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者;地区仅限于国内IP,且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80岁;填写时间<2 min,以及有异常数据的问卷。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在此次事件中充当的角色,共6个条目;(2)情绪和躯体状态问卷:采用孟艳[7]研发的问卷。该问卷在对我国6个省,9 670位社区居民的调查中显示有较好的信效度。被调查者在此次疫情发生1个月内对“身体和心理反应”采取进行自评。包括食欲、睡眠、是否疲劳、是否更容易激怒等共12个条目,分为“没有影响~影响很大”或“从来没有~几乎每天有”5个级别,分别赋分值1~5。(3)心理需求问卷:问卷包括心理卫生服务的必要性、效果、喜好方式及参与愿望等11个问题。

1.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星的形式发放问卷,问卷填写的指导语部分包括本研究的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填写说明。通过微信平台将问卷的二维码和链接发送至各社区居民生活微信群。为调动研究对象的积极性,参与调查者可获随机金额的红包。问卷填写时间设定为2020年2月15日18:50—19:50。共回收问卷2 078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930份,问卷有效率为92.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F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本调查的1 930份中,研究对象人数来源最多省份的前5位依次为广东380人(19.7%),山东147人(7.6%),江苏143人(7.4%),河北130人(6.7%),河南111人(5.8%)。其他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分布(n=1 930)

2.2 身体、心理状况及其与人口学因素的关系 居民在经历疫情事件后的1个月内出现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结果中可见,选择“经常有”和“几乎每天有”比例最高的条目有“睡眠没有平时好”和“更容易感到疲劳”,都分别占到11.5%。同样,在心理反应中,“情绪比平时要沮丧、压抑”为12.2%,其次是“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11.6%)“试图忘记这个灾难,不想记着它”(11.0%)。见表2。

表2 在经历此次事件后的1个月内所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情况 人(%)

身体和心理状况与人口学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此次疫情中的角色、职业因素均能影响其身体反应,而性别、婚姻状况、此次疫情中的角色、职业因素对心理反应有影响。具体表现为:男性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反应程度均比女性严重;年龄>60岁的身体反应最大,其次为26~39年龄组人群;丧偶者的身体和心理反应程度均最严重,其次是离异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小学以下者身体方面的反应较突出;确诊感染或已治愈者的身体和心理反应都最大,其次是疑似感染者及参与防治与救护的人员;而医务人员以及从事农业劳动、农林牧渔者,其身体和心理反应程度也较其他职业严重。见表3。

表3 身体和心理状况与人口学因素分析

2.3 居民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53.0%的居民听说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心理干预”并且有较深了解,38.9%的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8.1%从没听说过。社区居民对不同形式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依次是:通过媒体宣传(57.5%)、获得相关宣传材料(50.1%)、个体心理咨询(32.2%)、集体心理辅导(39.8%)。对心理卫生服务提供者的需求主要是:专业人员(65.4%)和家人亲戚(24.1%),其次是朋友同事(5.8%)。最希望了解的心理方面知识和技能依次是:如何缓解自身心理反应(61.8%)、如何帮助别人缓解心理反应(50.7%)、常见的心理反应(47.0%)及如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35.3%)。希望获得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络(56.9%)、聊天(50.0%),其次是讲座(38.7%)、咨询热线(30.7%)和一对一心理咨询(30.1%)。对宣传材料(22.0%)、电视节目(14.8%)、手机短信(16.0%)和广播节目(13.0%)途径的需求相对较低。

此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是否有必要给予民众心理方面的帮助”条目,86.0%的人认为有必要,14.0%认为没必要或不知道。“今后是否愿意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条目,91.9%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只有8.1%表示不愿意。

2.4 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各变量赋值见表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此次事件中的角色、此次事件对身体的影响、心理帮助是否有效这几个因素是影响居民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心理卫生服务必要性与文化程度、心理帮助是否有效呈正相关,与此次事件对身体的影响、此次事件中的角色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愿意与文化程度、老年人、离异者呈负相关,而与心理帮助是否有效呈正相关关系。见表5。

表4 纳入分析的各变量赋值表

表5 影响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在经历了此次突发公共事件的1个月内,分别有约37%和43%的居民自我报告受到中度及以上的身体和心理影响。约有1/3的居民表示有中度及以上的紧张、沮丧、容易激怒、食欲和睡眠比平时差、容易感到疲劳等,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大致相同[8-10]。表明疫情对民众身心健康影响较为明显。

本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丧偶者、文化程度低者、确诊感染或已治愈者,以及医务人员和从事农业劳动、农林牧渔者的身体反应程度比其他人群较重。同时,男性、文化程度低者、确诊感染或已治愈者、医务人员及从事农业劳动、农林牧渔者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反应。本研究中男性比女性身心反应更高的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7]结果正好相反。原因可能与疫情期间停工停业、控制人员流动的情况下,男性承受了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大得多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遇到困难时更加愿意去倾诉,更容易将压力转移出去,从而减轻了对身心的伤害有关。此外,文化程度越低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越大[11]。这可能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应激致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及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不同有关[12]。文化程度较高者在调整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丧偶或离异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11],这可能与缺少来自配偶的支持,以及所经历的负性事件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文化程度低者、离异或丧偶者更容易出现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重点关注。男性在承受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大于女性,也不应忽略对男性的关注。

本次疫情中从事农林牧渔职业者受到的身心影响也较大,可能与此次疫情病毒的来源与传播途径,使相关从业人员比其他职业者承受了更大的身心压力。此外,疑似感染者和确诊患者、医务工作者、参与防治和救助的人员,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反应程度也相对更严重。这表明疫情无论对于普通公众还是救援和管理的相关人员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源。患者虽然经治疗身体康复了,但患病初期及治疗期间所感受到的生死抉择的心理应激却不会随身体的康复而消失。而不同部门的各级各类救援防治人员,肩负着保障人员健康、开展并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重任。在参与救治、制定防预措施,保障物资供应,监督措施落实,掌握疫情动态等大量工作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过度疲劳等心理应激表现。有研究发现,7.3%~25.7%的救援人员在疫情救援过程中及救援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应激障碍,这种压力会带来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躯体化不适、情感麻木等多种心理问题,6.3%的救援人员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13-14]。本次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抑郁、焦虑和应激障碍,造成了心理损害[15-17]。应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对一线抗“疫”人员的关心和心理援助[18]。

在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首选专业人员为心理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其次是家人亲戚。专业人员能提供科学的心理知识和咨询,而家人亲戚之间更容易倾诉内心的想法和相互支持。此外,86.0%的居民表示有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90%以上的居民表示今后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示突发公共事件中开展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存在很大的需求和空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更显必要。

在心理卫生服务形式上,居民更偏好媒体宣传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络的途径获取帮助。在当前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微信、网页、微博等互联网在传播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可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图文并茂、便于理解等优势。

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参与教育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除了文化程度和居民认为心理帮助是否有效是影响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外,本次事件中患者以及参与救助防治的人员,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心理卫生服务诉求。这表明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越大的人群越需要专业人员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要针对不同特征的居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卫生服务。尤其要注重调动文化程度不高的居民对自身心理反应的关注,加强其对专业心理卫生服务的了解并感知到益处,将激发并引导需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此外,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也不容忽视,在结合互联网途径进行心理服务的同时,应加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以适应不同年龄广大居民的需求。

本研究在利用互联网调查工具,在疫情早期对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快速调查,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但由于基于网络调查的方式,研究结论在外推性上可能有限。但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民众心理研究领域起着一定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程度问卷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问卷网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