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与临床意义

2020-11-04 09:44郭其凤许祥林
临床荟萃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波群侧壁时限

郭其凤,许祥林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贵州 遵义 563000)

早在20世纪50年代Rothberger 等[1]根据动物实验提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in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LBBB),随后不断有人在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了iLBBB的存在,直到1964年Schamroth等[2]才在人体上首次记录到间歇性iLBBB。但检索有关iLBBB的相关文献后发现此类文献多集中发表于20世纪50~70年代,且多为个案或数例报道,其内容以讨论心电图特征与诊断标准为主,而围绕着iLBBB是否真实存在的质疑也不曾间断[3]。由于iLBBB的心电图表现特异性不高,临床上极易被忽视而漏诊,所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iLBBB的相关报道极少。近年来,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广泛开展,人们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LBBB)倍加重视,而部分cLBBB是由iLBBB直接发展而来。此外,iLBBB在心电图上的一些特殊心电现象也值得深入研究,由此人们才重新关注iLBBB。

1 诊断标准

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 美国心律学会(HRS)[4]在室内阻滞心电图解释与建议中提出iLBBB诊断标准(以下简称2009年标准),其诊断标准如下:⑴QRS持续时间,成人:110~119 ms,8~16岁:90~100 ms,<8岁:80~90 ms;⑵出现左心室肥厚图形;⑶V4、V5和V6导联R波峰值时间>60 ms;⑷I、V5和V6导联无q波。

上述标准是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5]的诊断标准基础上提出的(以下简称1985年标准),与之不同的是2009年标准增加了儿童诊断iLBBB的QRS时限标准。同时还新提出了第二项指标,即出现左心室肥厚图形,该项标准在AHA/ACCF/HRS心室肥厚部分(Ⅴ部分)进行了解释[6],认为当左心室肥厚时QRS增宽并伴室间隔Q波消失应考虑合并iLBBB,这是一种仅在左心室肥厚才能见到的情形,是从单纯左心室肥厚进展到伴发iLBBB的病程演变过程。

1.1QRS时限 正常心室除极时间为80~110 ms,因此,1985年标准对iLBBB的QRS时限下限定义为≥110 ms。心室除极时间与心脏大小和室壁厚薄有关,有观察表明左心室壁厚度每增加3~4 mm,QRS时限就会增加10 ms[7]。随着年龄增长,心脏逐渐增大,QRS波群时限将不断增宽,因此,2009年标准在iLBBB的定义中就QRS波群宽度增加了年龄界限。而iLBBB的上限一直沿用120 ms,该上限标准也是iLBBB与cLBBB相区别的界限。但Barrett等[8]在对30例cLBBB患者行心内电刺激研究时发现其中有近一半患者是iLBBB而非cLBBB。2011年Strauss等[9]提出了真性cLBBB的概念,认为根据传统诊断标准可能有1/3的cLBBB是被误诊了,实为左心室肥厚伴左前分支阻滞或iLBBB等,并提出真性cLBBB的QRS波群时限低限:男性≥140 ms,女性≥130 ms。针对cLBBB的QRS波群时限低限有了重新界定,那么iLBBB的QRS波群时限的高限是否也应该随之重新界定,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提出,但随着心脏电生理的深入研究,对iLBBB的QRS波群时限也应该会进行重新评估。

1.2间隔性q波 正常心室最早激动始于左侧间隔中部,随后激动向心尖、左心室前壁、右心室间隔邻近前乳头肌附着点及部分右心室游离壁扩布,由此产生的心电向量方向由左向右向前,持续时间约20 ms,该心电向量即为间隔初始向量,在常规心电图上表现为侧壁导联q波,也称为间隔性q波。iLBBB时左束支传导延迟,通常左束支较右束支延迟20~40 ms即可表现为iLBBB。左束支传导延迟则左侧间隔除极晚于右侧,致使间隔初始向量方向发生逆转,因此,侧壁导联q波消失是iLBBB的主要特征之一,见图1。

图1 侧壁导联与间隔性q波 →:间隔初始向量;A与C:正常间隔初始向量,Ⅰ、aVL、V5、V6导联有间隔性q波;B与D:iLBBB,间隔初始向量方向发生改变,Ⅰ、aVL、V5、V6导联间隔性q波消失

1.3侧壁导联R波升支切迹与顿挫 iLBBB时侧壁导联的间隔性q波消失,此外,侧壁导联上的QRS波群还可能有3种形态表现,即R波光滑,R波起始部有顿挫,R波升支上有切迹,见图2。有关iLBBB在侧壁导联R波起始部分出现切迹或顿挫的现象在既往文献报道中多有论述。Barold等[10]观察间歇性iLBBB时发现,iLBBB出现时侧壁导联q波消失,同时伴有R波振幅稍增加。随着阻滞程度的加重,R波峰值时间延长,且在R波起始部分出现顿挫。当阻滞程度进一步加重时,R波顿挫的宽度与振幅均进一步增大。一旦达到cLBBB时,QRS波群时限达0.12 s,同时切迹出现在R波顶端,见图3。

图2 iLBBB侧壁导联QRS波群3种形态 1正常,2 R波光滑,3 R波起始部分顿挫,4 R波升支有切迹

图3 间歇性左束支阻滞V6导联QRS演变过程 A为正常,B-E为iLBBB,F-G为cLBBB

Barold等[10]认为侧壁导联R波起始部分出现顿挫与切迹在判断iLBBB的阻滞程度上有一定价值。Sodi-Pallares等[11]提出侧壁导联R波升支顿挫与切迹的持续时间和幅度是iLBBB最有价值的特征。Bacharova等[12]在心室除极顺序计算机模型上观察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左心室延迟激动产生iLBBB后发现侧壁导联R波均有切迹,见图4。Strauss等[9]在重新定义cLBBB时更是强调QRS波群形态改变的重要性,认为R波顶端切迹(V1、V2在S波或Q波的底部)是cLBBB的主要特征,并明确提出二个切迹的含义,第一个切迹代表激动从右心室心内膜通过室间隔到达左心室心内膜的时间(50 ms),第二个切迹代表激动到达左心室心外膜的时间(90 ms)。据此可以推测iLBBB时QRS波群上切迹的含义及其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见图5。

图4 心室除极顺序计算机模型所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11]

图5 R波切迹 A:LBBB;B:CLBBB

尽管2009年与1985年的二次iLBBB诊断标准中均未将侧壁导联QRS波群的顿挫与切迹纳入诊断指标,但其诊断价值不容置疑,所以对iLBBB的诊断标准进行重新评估时应该对此加以考虑。

1.4R波峰值时间 R波峰值时间是iLBBB诊断标准中一项较重要的客观指标,以往R波峰值时间又称为“类本位屈折时间”,2009年的诊断标准中明确建议使用R波峰值时间,放弃“类本位屈折时间”这一名词。R波峰值时间根据诊断需要应该在特定导联上测量,若反映右心室和右束支情况应在V1导联上测量;若反映左心室和左束支情况应在V5、V6导联上测量。R波峰值时间测量方法是从QRS波群起始测量至R波顶峰,有R’波时应测量到R’的顶峰,见图6。iLBBB的R波峰值时间延长,结合Strauss等[9]在真性CLBBB定义中R波第二个切迹时间为90 ms,那么iLBBB的R波峰值时间应为41~89 ms。

图6 R波峰值时间测量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临床上诊断iLBBB一直极为谨慎,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诊断iLBBB,其原因与Schamroth等[3]当年提出的观点有一定关系。Schamroth等认为诊断iLBBB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必需具备以下条件:⑴有心室正常传导;⑵有不同程度的iLBBB表现;⑶最终发展为cLBBB;⑷上述改变在短期内发生。Schamroth等提出的标准确实可以明确诊断,但短期内出现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极少,如此苛刻的诊断条件限制了iLBBB的诊断,因此,建议该观点应该予以放弃。

综上所述,现有的iLBBB诊断标准应该考虑重新进行评估,是否将QRS波群时限的上限扩展到140 ms(女性130 ms)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侧壁导联R波升支上出现顿挫或切迹,切迹时间20~40 ms,是其的重要特征,应该将其纳入诊断标准。

2 鉴别诊断

iLBBB的心电图改变缺少特异性,与其他异常心电图有部分重叠,因此诊断上有一定困难,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2.1间隔性q波 间隔性q波缺失是心电图判断iLBBB的重要特征,但间隔性q波缺失不仅见于iLBBB,还可能因室间隔缺血、心肌梗死以及纤维化而丧失电活动能力所致。Akakabe等[13]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运动试验时发现间隔性q波减小或消失提示室间隔缺血。Burch等[14]研究发现室间隔纤维化致使室间隔丧失电活动能力,心电图表现为间隔性q波消失,Henein等[15]在50例X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2例静息心电图表现有间隔性q波消失。而Macalpin[16]认为单纯的间隔性q波缺失而无有其他心电图异常者可能属于正常变异。因此,当心电图上出现间隔性q波缺失,除了考虑有iLBBB的可能外,还要对可能引起间隔性q波缺失的其他情况予以鉴别。

2.2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在心电图上有诸多与iLBBB相同的特征,如QRS增宽、ST-T改变等。此时,如果间隔性q波存在则可以除外iLBBB;若间隔性q波消失,同时伴有QRS波群起始部分有顿挫或切迹,则为左心室肥厚伴iLBBB[6];若仅有间隔性q波消失,但QRS波群起始部分无顿挫或切迹是否可以诊断左心室肥厚伴iLBBB目前尚无定论。此外,iLBBB会使QRS波群电压增高[12],与cLBBB不同的是iLBBB不仅可以使右胸导联的S波加深,还会使左胸导联的R波增高,因而可能将iLBBB误判为左心室肥厚,见图7。现有文献报道多为cLBBB伴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而缺少iLBBB伴左心室肥厚以及左心室肥厚与iLBBB进行鉴别诊断的研究报道。

图7 cLBBB逐渐消失的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 男,60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中段80%狭窄,右冠状动脉中远段50%狭窄。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心室肥大。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间歇性左束支阻滞,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R1的QRS波群最宽,其后QRS波群逐渐缩窄,由0.16 s→0.14 s→0.11 s→0.08 s。R1、R2符合cLBBB诊断,R3符合iLBBB诊断,R4心室恢复正常传导。根据R2、R3可诊断左心室肥厚,而根据R1、R4不能诊断左心室肥厚。本图提示:左束支阻滞将改变QRS波群电压、宽度以及ST-T,影响左心室肥厚与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

2.3其他 iLBBB部分导联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而疑似预激波,因而可能会误判为心室预激,但iLBBB的P-R间期正常,且多伴器质性心脏病则有助于二者鉴别。此外,iLBBB常伴有ST-T继发性改变,此类改变需要与ST-T的原发性改变进行鉴别。

3 临床意义

现有文献报道iLBBB主要见于左心室肥厚和冠心病以及瓣膜疾病[3,17-18],患病年龄以老年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2016年Monin等[19]公布了一份法国航空机组人员的大样本调查(69186例),结果表明iLBBB的发病率为0.03%,而2012年Haataja等[20]调查认为iLBBB的发病率为1.0%,二者差异较大,可能与调查人群不同有关,目前国内尚无iLBBB发病率的研究报道。

Senesael等[18]对215例iLBBB患者进行8~32个月的随访观察,期间有129例(60%)发展为cLBBB,发展为cLBBB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侧壁导联QRS波群有顿挫或切迹,其中侧壁导联QRS波群有顿挫或切迹是预测iLBBB进展为cLBBB最有价值的指标。随访期间101例(34%)死亡,除年龄外未发现与死亡有关的其他因素,此外有6例(3%)患者恢复正常。

猜你喜欢
波群侧壁时限
侧壁设计对双环栅场效应晶体管电热性能的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66》答案
柳钢6号高炉应对炉缸侧壁温度超高的护炉实践
平行时空
越野车侧壁加强筋板工艺改进
《思考心电图之162》答案
论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层合板上层建筑侧壁抗空爆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