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476000)刘欣欣
血小板输注是目前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常用手段,随着近些年血小板制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血小板制品疗效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是目前临床制备血小板的两种常用方法[1][2]。此次研究进一步对比了两种制备方法质量和输注效果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13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为手工组,共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2.68±3.74)岁。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为单采组,共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2.73±3.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组间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比较两组血小板质量指标:首先称重所有血液制品,将其混匀后转移至转移管中,按照1:4的比例将取出的样品液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有血液制品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含量、红细胞含量和白细胞含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凝血酶原活性变动率、纤维蛋白原上升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两组血小板质量指标比较 两组血小板含量无组间差异(P>0.05),但单采组血小板计数水平(1042.73±114.59)×109/L高于手工组(763.24±86.91)×109/L,而红细胞含量(1.75±0.11)×109/L和白细胞含量(0.11±0.04)×109/L均低于手工组(8.96±0.84)×109/L、(0.55±0.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指标比较 两组CCI水平无组间差异,但单采组PPR和纤维蛋白原上升率水平高于手工组,而凝血酶原活性变动率水平低于手工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治疗效果指标比较(±s)
附表 两组治疗效果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CCI(×109/L) PPR(%) 凝血酶原活性变动率(%) 纤维蛋白原上升率(%)手工组 80 13.67±1.26 47.78±4.62 9.13±0.78 18.43±1.68单采组 56 14.13±1.35 53.41±4.39 3.27±0.32 20.59±2.04 t 1.722 7.138 53.131 6.751 P 0.087 0.000 0.000 0.000
成分血输注可充分发挥血液富集作用,是目前临床备受血液工作者关注的一种输血方式。从全血中手工分离和直接单采血小板是目前临床获取血小板制品的两种主要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用血安全性,此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方法对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小板含量无组间差异,但单采组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手工组,而红细胞含量和白细胞含量低于手工组。而对比两组输注效果,两组CCI水平无组间差异,但单采组PPR和纤维蛋白原上升率水平高于手工组,而凝血酶原活性变动率水平低于手工组,这表明单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白细胞及红细胞污染率低等优点,能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这是因为手工分离步骤较多,血小板制品最终质量受到制备环节中的多个因素影响[3],而单采血小板则是一种标准化操作流程,其可大大提高分离精度,降低白细胞、红细胞污染风险,故能有效提高血小板制品质量和输注效果,但单采血小板仍具有采集时间长、供血者数量不足等问题[4],单纯依靠单采血小板尚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通过手工分离血小板补充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