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涛, 蔡 成, 李志奇, 陈 璇, 鲁巧珍, 黄 洁, 李 锐,李 波, 张 静, 吴双霜, 蔡宛儒, 庄于修
(1.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上海, 200050;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 上海, 200062)
耳聋是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研究[1]统计,每1 000例新生儿中就有1例患有重度或极重度听力异常。约60%的耳聋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约80%遗传性耳聋为非综合性耳聋,即不伴有其他症状的耳聋[2]。王秋菊等[3]提出,实施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部分与遗传相关的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本研究对上海市长宁区2 006例新生儿进行耳聋常见的4个基因的15个位点的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上海市长宁区2018年8—11月出生的新生儿2 006例。
1.2.1 标本采集: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新生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经过专项培训的新生儿门诊护理人员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置于采血滤纸片上,晾干后 0~8 ℃保存备用。
1.2.2 DNA提取: 采用打孔器取1个直径6 mm干血斑标本,采用滤纸干血斑核酸提取试剂盒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3 PCR扩增: 将基因组DNA 5 μL、PCR扩增试剂混合物20 μL混合。PCR总反应时间约3.3 h, 按照被检样品数目的3倍准备离心管,分为A、B、C共3个体系,并在管上标记样品编号,一一对应,完全混合,进行多重PCR。
1.2.4 基因芯片检测: 采用晶芯®15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芯片试剂盒[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0832号]。该试剂盒包括PCR扩增引物混合物、PCR扩增试剂混合物、杂交试剂、洗涤试剂、芯片和盖片等。该试剂盒采用了基因芯片的原理,通过芯片杂交扫描数据分析,可同时检测与中国人耳聋相关的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GJB2, GJB3, SLC26A4, 12S rRNA)的15个突变热点。15个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 del G、176_191 del 16、235delC和299_300 del AT, GJB3基因的538 C>T, SLC26A4基因的IVS7-2 A>G、2168 A>G、1174 A>T、1226 G>A、1229 C>T、IVS15+5 G>A、1975 G>C、2027 T>A, 以及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1555 A>G和1494 C>T。
1.2.5 结果判读: 检测结果由晶芯®耳聋基因检测分析系统(微阵列芯片法)自动判读。
2 006例血样中,耳聋基因中单基因单杂合突变者88例,携带率为4.39%, 其中包括GJB2基因杂合突变40例(携带率为1.99%); 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38例(携带率为1.89%); 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4例(携带率为0.19%); GJB3基因杂合突变6例(携带率为0.30%); 在检测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15基因位点中,共有11个基因位点存在突变,另外4个基因位点未检出,见表1。此外,另有双杂合突变2例,均为GJB2 235delC、SLC26A4 IVS7-2A>G双杂合突变。
表1 2 006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各基因单杂合位点突变率
研究[4]发现,约50%的学语前听力障碍都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研究[5-6]发现,中国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生率为0.93%~7.70%, 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携带率达4.70%。本院根据国家及上海市相关政策,已经常规免费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对所有的新生儿应用耳声发射(OAE)测试技术进行听力筛查,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该项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不能预测迟发性听力障碍或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为了降低先天性耳聋导致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以联合进行听力和耳聋易感基因的筛查,以提高先天性耳聋的筛出率[5]。
目前,研究人员依据耳聋相关的基因分析结果发现与耳聋有关的基因多达200多种,中国最常见耳聋基因分别为GJB2 基因、线粒体DNA 12Sr RNA 基因、SLC26A4 基因、GJB3 基因[7]。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也是非综合征性聋患者最常见的致聋基因[8-10]。ZOU Y等[11]研究表明,上述基因突变所致的非综合征性聋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间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不同的突变频率及突变形式。GJB2是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聋致病基因, GJB2导致的非综合征性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能致病位点的纯合突变或者复合杂合突变均可引发非综合征性聋[12]。本研究中, GJB2基因突变率为45.4%(40/88), 与全国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5]报道的21.01%的耳聋患者携带有GJB2基因突变的结果较为一致。
本研究2 006例血样结果显示,耳聋基因中单基因单杂合突变者88例,携带率为4.39%, 其中GJB3基因杂合突变6例(携带率为0.30%)。GJB3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13]。HUANG S等[14]研究显示, GJB3 c. 538 C>T杂合突变的携带者临床表现为迟发型高频听力下降。因此,建议该基因携带者定期随访并检测听力功能,及早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避免发生听力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中国许多省市已经常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并纳入政府的惠民项目,目前各家医疗机构常用的方法是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本院采用OAE进行新生儿出生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周再行OAE和AABR筛查,阳性者转听力诊断治疗中心进一步诊治[15-16]。目前,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上述物理筛查方法在实践中仍有许多欠缺,如对药物性及迟发性耳聋的筛查存在漏检,对先天性耳聋的确诊需要经过反复随访,临床确诊时间较长,可能要到2岁左右才能确诊,错过了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的时间窗口[17]。因此作者认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相关基因早期筛查,对筛查出来的先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更好地帮助患儿融入社会[18]。
综上所述,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了解耳聋基因突变热点情况,可以发现耳聋基因携带患儿,有利于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医学干预,降低耳聋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