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2020-11-03 06:23周文红李国梁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6期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新教材新课程标准

周文红 李国梁

摘要: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等。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新课程标准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体现

引言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教材的分析、比较、反思极为重要.对教材的不断深挖,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材的完善和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物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科目,很多物理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实例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一些信息和经验主要来自网络信息,学生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和事物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进而满足求知的欲望,但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极度缺乏实践性,学生根本不会进行生活劳作,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匮乏,这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所缺乏的实践经验。

(二)应试教育仍然存在

近年来,新课改理念全面落实,与此同时,教学方法及思想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然而,因为考试压力、教学进度等的影响,教师教学的重点仍是对物理知识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的大多数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解题上,而在教学中,教师并未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应有的关注。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较大,再加上教师、父母及环境的影响,学生所追求的仍然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学生对发挥自身潜能、锻炼创造性思维并没有过多了解,也认识不到其重要性。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一)问题情境创设联系实际

科学探究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科学探究过程,而课程目标决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此,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不断细化科学探究素养目标,并将细化后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教师可参照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探究素养,结合日常生活中汽车通过桥梁时普遍采取限速的现象,设计如下教学目标:能够猜测出汽车通过桥梁时为什么会采取限速措施,限制时速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能够根据生活现象和猜想,设计相关猜想探究实验;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能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合作;能够科学分析实验现象,解释所得出的结论。

(二)验证问题联系实际

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较为开放的实验教学,只给学生一个实验主题,让学生自主对实验过程和方案进行设计,这样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的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主题,设置与传感器特点相符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而在这样开放性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根据知识理论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问题的准确性。学生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实现了自主探究,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物理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生活化导入联系实际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生活化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高效课堂。例如,在“离心运动”的课前导入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秋千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旋转秋千的绳子长度相同,体重不同的人坐在上面,绳子与中心轴之间形成的夹角是不是相同的?”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继续提问:“导致这一夹角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四)概念与规律的应用联系实际

概念、规律的习得要分析实际的问题,同样,概念、规律的应用也应该是研究实际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听过、见过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所学的内容有意义、有亲近感。例如,在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3节应用运动学规律研究实际问题时,教材特意安排了分析航空母舰上舰载机起降的问题。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见到真正的航空母舰和舰载机,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会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杂志上见过这个场景。因此,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

(五)联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力的分解》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如幼兒园的滑梯,为什么设置的相对陡峭?而盘山公路蜿蜒而下,目的是减小倾斜角度,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物体的受力情况,之后分析得出,滑梯设置的陡峭,是为了让滑梯上的小朋友容易下滑;盘山公路减小倾斜角度,是为了减小斜面向下的分力,让上坡的车辆减小摩擦,同时提高下坡车辆的安全性。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指导,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自身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锻炼。

结束语

新教材从各个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问题”、设计的习题、分析的实例等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基于新课程标准关注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不再感到物理“空洞”“无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华.从核心素养视角浅谈高中物理新教材的时代性[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2):20-23.

[2]印晓明,戴加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编排变化及教学启示[J].物理教师,2020,41(10):7-9+13.

[3]王慧圆.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理论联系实际新教材新课程标准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课堂建设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探究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