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2020-11-03 06:09崔青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6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考小学数学

崔青

摘要: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我们应该思考:在小学课堂中,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提问?提问以什么形式为主?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效果如何?毋庸置疑,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发问、设问来推进课堂教学。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却不容乐观,针对当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平时备课时留意提问的原则和细节,如何去设计问题,可以如何改进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思考

一、问题背景

新课改的呼声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但不同的提问模式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师有效性提问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如何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关键。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提问的频率过快,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太小;提问内容过于简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细、过碎的问题,让师生之间的对话变成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应答;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能力解决,学生有挫败感;自问自答,没有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二、价值与意义

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教师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终止学生的私语,使其注意力重新转向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提问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上课前的提问一般比较接近同学们日常交谈,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挥动的对话平台,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才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真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问题分析

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

(一)尽可能提更多的问题。一是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强化他们的“权威者、负责任的个人、知道正确答案的专家”形象。二是讲授被看作是“教条的、过时的、教师中心的”,那么提问则应恰恰相反。三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学习就越努力,学生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四是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上课进度,并能突出要点和难点。五是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任务上,从而减少或消除纪律问题的产生。

(二)有些教师的提问缺少“悬念”。所提的问题几乎都只有一个答案。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一般常识型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凤毛麟角。还有一些教师的提问,一个个问题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缺少应有的层次感。

(三)提问没有深度。为了弄明白学生对课堂问题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可以超越学生的第一反应,使用探询性提问。当学生不能够回答一个问题时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各种线索,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提问没有广度。教师的提问不仅要有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还要有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此外,教师的提问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能力、数学一逻辑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身体——运动的能力、音乐艺术的能力、空间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内在自我成长的能力、自然主义的能力等。

(五)提问没有等候时间。当前,太多的教师喜欢使用“狂轰滥炸”式的提问。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在1秒钟之内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伺学来回答。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

四、建议

(一)有效的反馈

有效的反馈要与学生的回答或行为相适应。当学生做了正确的事时,要随时随地予以表扬;当学生做了错误的事时,要尽可能快地给予纠正。反馈与学生的行为在时间和地点上联系得越快、越近。则会越有效。有效的反馈是明确的。要能准确指出赞扬的是什么,需要改正的又是什么。明确的反馈能为学生扬长补短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

(二)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把课堂提问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准备,像编剧和导演一样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每一个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设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规律,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保证设问的原则

问题目的要明确。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目的是什么? 使每一个问题都成为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目的一般在于取得信息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计不同的问题。

參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J],徐小芳,中学数学月刊,2008.9

[2]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J],纪梅,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罗蓉、李瑜,第六章第三节

[4]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卢洁莹,基础教育,2002(11):22-24

[5]新编数学教学论[M],涂荣豹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0-188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思考小学数学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