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耀
摘要: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积极的教育意義,但当下小学生基于新闻阅读的德育开展情况却并不乐观。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发挥新闻资源的德育作用,通过众寻教育价值的新闻、共读倍受关注的新闻、独评内心深入的想法、群辩模棱两可的观点、追踪持续发酵的热点五个步骤,步步深入,巧借新闻,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五步新闻育人法;新闻;小学德育
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媒体利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识、观念。作为一个从教20多年的小学教师,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新闻这把“双刃剑”提升育人实效。
一、小学生关注新闻的现状
根据观察,高段小学生面对海量新闻信息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两耳不闻校外事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一颗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但在实际学校观察中,笔者发现班级里的一部分学生对国内外的新闻一点儿都不关心,还会因为“新闻盲”闹出笑话。比如说,美国现任总统是奥巴马等,一些不算新闻的常识性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二)两眼只看大明星
以小学高段的女生为代表,她们只对娱乐新闻感兴趣,小女生围在一起的谈资永远离不开自己喜欢的娱乐明星。一些花边新闻、明星绯闻、明星恋情等,都是她们课后热议的话题。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追星行为,穿、戴装饰都是以明星的为中心,陷入一种粉丝的狂热之中。
(三)一口乱评媒体事
班级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开始对社会上的新闻评头论足。有的学生可能受家庭影响,对国内的一些事情乱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有偏激的学生还会出现一些负能量的言论。比如此次疫情期间的谣言等,他们就抓住这些假消息,大放厥词,言论失当。
二、问诊小学生关注新闻状态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进行了冷静地思考与分析。
(一)被动封锁导致自我封闭
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小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对外界发生的事完全屏蔽,还有的学生对一些近乎常识的新闻一点儿也不了解。这其中有一种是被动封闭型,即家长把孩子课余的生活全部安排成学习模式,使其奔走于各种兴趣班之间,而把电视、手机等传播新闻的通道堵塞,导致孩子对外界新闻处于封闭状态;或是因为孩子本身对新闻之类不感兴趣,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外时间全部用于体育运动、课外阅读等方面,无暇关注新闻。
(二)情感共鸣引起崇偶迷失
电视上一波又一波的选秀节目、各种明星参与的娱乐活动,还有网红的信息,很容易让生活在信息时代,并且年龄处于青春期萌发阶段的小学生迷失在对偶像的崇拜里。小学高段处于“心理断乳期”,追求个人独立和团体归属,而偶像认同是小学生团体生活的一部分,在媒体的过度宣传下,小学生容易模仿明星的行为。
(三)随意言论产生误导偏激
当下,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家长对一些社会现象有偏激看法,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理解、对自己工作中的不如意等负面言论,而这些负面言论难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小学生是非观念的养成极大程度上会受家长的影响,家长言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意识形态的形成等,都至关重要。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分析社会新闻,把鲜活的社会新闻变成一个教育案例,最大化地发挥新闻的教育功能。
三、新闻育人价值分析
(一)新闻引导是个体人走向社会人的大通道
小学高段的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独立意识。从行为上看,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交往圈子,这是学生从一个个体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标志。而要做好这个转变,就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他们做好包容他人的心理准备。这些教育如果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以讲道理的形式来开展,效果不仅非常不理想,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新闻中的人、事就为开展这方面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我们可以通过正向和反面的新闻解读,间接地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怎样做一个受到欢迎的人,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闻评论是小学生是非观念形成的好途径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除了抓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冲突、矛盾来教育引导,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社会新闻,让学生剖析新闻事件的是与非、新闻人物的对与错、事件结果的利与弊。特别是社会敏感的热点事件,可以借助这些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达成共识。这样具有时事性的教育效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用新闻的教育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明事理、懂规则的人。
(三)主流新闻是小学生意识形态启蒙的活教材
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从小抓起。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培育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力量,就必须利用主流新闻来做好意识形态的启蒙教育,通过剖析主流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双重性”,通过新闻对比,让学生理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五步法”发挥新闻育人功能
为了探究新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利用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和启发性,通过新闻素材鲜活的时事背景,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笔者在实践中,主要分五步来实施:众寻→共读→独评→群辩→热追。具体如下:
(一)众寻教育价值的新闻——指引育人方向
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新闻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如何引导学生读正能量的新闻,从正当渠道来获取新闻非常关键。小学高段学生有接触社会的欲望,但缺少是非分辨能力,引导不当,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所以,作为德育引导者,教师必须给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既要引领学生去读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新闻,也要培养学生的新闻甑选能力。为此,笔者长期开展“最好新闻我推荐”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渠道来了解新闻,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新闻推荐给全班同学,并且写出自己的推荐理由。通过自荐,学生从儿童视角来发现新闻的教育价值,同时经过班主任审核,把握新闻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把控好下一步读新闻的方向。
实施步骤:全班读新闻——填写新闻推荐单——好新闻审核小组——班主任终审——最佳新闻推荐榜。
(二)共读备受关注的新闻——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一个国家中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地位的一种自觉的自我认识,其核心是主体、权利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新闻传播为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实践条件。当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认为好的新闻推荐出来后,班主任还要组织与学生一起来品读新闻的活动,选出来的新闻一定是有一定影响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利用每天十分钟的谈话课时间,全班一起通过“播报”的形式读新闻。学生坚持每天十分钟读这些有价值的新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实际上,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高段正是学生公民意识启蒙的最佳阶段,班级通过“新闻播报十分钟”的活动,让学生知新闻,从新闻中了解世界,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同时,这类活动通过持续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读新闻的习惯,形成班级了解新闻的氛围。
(三)独评内心深入的想法——发掘思维深度
寻找有价值的新闻,品读有意义的新闻,从学生知识角度来讲,都属于浅层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形式上的读新闻走入深度地解析新闻呢?我们可以把新闻作为一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组织学生进行“每周一评论”活动,让学生对自己一周读过的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新闻中鲜活的事件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学习积极性,使其逐渐学会通过新闻表象看本质,从而启发思维。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从片面思维向简单的辩证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从知识性到思维性不断深入,逐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新闻点评是最佳载体。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点评任务,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
(四)群辩模棱两可的观点—— 训练分辨能力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事件的认识有限,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是非观念淡薄。每个学生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不尽相同,难免会有偏差。如何在一个学生争议大、又有教育价值的新闻中,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正确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呢?教师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相互进行思维碰撞。班级可定期开展“每月新闻辩论赛”,对一些争议较大的新闻话题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活动。尽管学生的辩论技巧、语言表达欠佳,甚至观点稚嫩,但辩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绝佳的教育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自然形成,不仅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五)追踪持续发酵的热点—— 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道德追求,家国情怀的培养要立足于历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但历史语境因时空差异,有一定的距離感,使学生理解有困难。而热点新闻具有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引人瞩目的特性,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重大问题,巧妙地选择热点新闻加以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热点新闻事件不断发展,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结果,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波动,有些新闻事件的发展不亚于电视剧的悬念。这一点特性刚好符合小学高段学生好奇、猎奇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借势精选教育素材,利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深化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以热点新闻拓展学生的家国使命;组织丰富的教育活动,探究新形式、新方法,引导学生实际感受,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心系社会的热情,以热点新闻提升学生的家国热情;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境之中,强调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主人翁态度,以热点新闻涵养学生的家国责任。
小小的新闻,巨大的德育空间。借助新闻,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放宽视界,开阔认知视野;指导学生凝眸社会,增强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促进健康成长;激励学生追寻榜样,获取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品良.新闻德育: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教育传媒研究,2019(04).
[2]黄雅芳.论新闻表现形式与德育教育实践的结合[J].新闻战线,2015(12).
[3]蔡惠福.加强新闻教学中的德育 培养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品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7(06).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