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节为例谈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

2020-11-03 09:09陆秀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

陆秀成

摘要: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中挖掘节日内涵,在生活中拓展节日外延,在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同时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让民族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生长。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

引言:兹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入浸和渗透,我们少年儿童时常生活在“洋文化”的氛围中,有的学生还青睐“洋文化”,根本不去关注和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传承?即牢牢抓住民族文化的“根”,从教材中、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中分别去挖掘节日内涵、拓展节日外延、发展语文能力,同时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让民族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生长。

中华传统文化带着一身的民族经验和智慧,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款款而来,她传承着民族的美德,寄托着国人的精神,守护着你我的灵魂。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是我们民族的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但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文化的发展,而且维护和保障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绘制了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她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现在,越来越多的“洋文化”入侵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很多商家为了促销商品,过度宣传西方节日,以至于西方的节日文化扑面而来。我们的少年儿童时常生活在“洋文化”的氛围中,导致一部分学生青睐“洋文化”,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和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担当起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现行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刮起继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风”,教材从不同程度或多或少选编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例如,以儿童逛传统灯会猜灯谜为画面的《字谜》,以传统文化为诵读的童谣《春节童谣》《剪窗花》,介绍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传统节日》,新增的《日积月累》呈现了多种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其中关于节日文化的古诗、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旨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教材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呢?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以中秋节为例,把学校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在教材中挖掘节日内涵

“依托教材”就是立足教材,老师认真解读教材,把教材吃透,挖掘教材背后厚重的节日文化背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拓展点做一定的延伸,拓展其内涵,引领学生探本溯源,寻求民族文化的根,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把语文教材作为切入点,探究节日时间、节日由来、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相关人物等;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度、厚度和温度,让民族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中。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既要精心备课,又要布置学生上网查资料,找到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古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谚语等)、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节日由来、节日风俗习惯等,之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筛选;最后,老师还要制作PPT,备用课堂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一)示古诗,忆古诗

(多媒体出示节日名称,学生背诵对应古诗,这些古诗都是课本内已学过的)

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清明节——《清明》(唐·杜牧)

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中秋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二)诵古诗,猜节日

多媒体出示课外古诗。

(三)识中秋,话习俗

指导学生朗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和《月饼》这两首古诗。

(1)找时间“八月十五”——从万年历中找到这一天。

(2)查植物“桂子”——查查桂花盛开的季节。

(3)抓“饼”字——说说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4)诵古诗——找到古诗中的一个人物,畅谈她的神话故事。

(四)说别称,述由来

(1)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中秋节的别称。

(2)述说中秋节的由来。观看节日寻根视频、动画传说,把中秋节的历史根由扎在学生心中。

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古诗的背、诵、猜入手,引入传统节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月饼》这两首古诗都是很好的拓展题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目的地读、感、悟;学生先从字里行间了解中秋节的时间、习俗、传说,然后找中秋、话习俗、述由来、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产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加工的能力。“诵古诗”增加文化积累,“话习俗”烘托节日气氛,“述由来”走进节日内涵,最后在观看视频中结束,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自然而然步步深入到民族的“根”,“根”也留在学生的心中。

二、在生活中拓展节日外延

我们如何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们不但要吸取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而且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紧密交织。于是,在教学传统节日文化时,一定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将节日文化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联系生活,拓展节日外延。

(一)做月饼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做月饼、吃月饼。中秋前夕,老师开展中秋佳节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活动,学习有关面食制品的食品安全小常识。活动时,教师带領学生参观事先联系好的食品生产企业;学生在烘焙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排好队,带上围裙、袖套、帽子,然后洗手,归位在自己的月饼制作桌子前,等待烘焙师分发食材。这时,有着丰富制作月饼经验的烘焙师为学生们作详细讲解,对每个步骤进行细心指导。学生们享受着自己动手的快乐。不一会儿,“祥云月饼”“花朵月饼”“福菊月饼”成型,整齐地摆放在烤盘里等待烤制。在月饼烤制期间,教师拉家常、引话题,让学生讨论。终于,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的种种缘由被探讨出来了,如嫦娥奔月说、李世民与月饼说、朱元璋与月饼说等。随后,现场还进行了中秋诗词大比拼活动。整个活动不仅为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还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亲手制作月饼,孩子更加珍惜劳动果实,享受动手的乐趣和体验美好生活,使他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讲习俗

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然后与搜集到的其他各地的节日习俗、风土人情进行对比,促进他们对中秋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出示中秋节童谣,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享受节日乐趣,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人文内涵

(多媒体出示)

童谣(一)

中秋节月光光,

全家一起看月亮,

月儿圆月儿亮,

月饼甜呀月饼香,

吃月饼呀看月亮,

说说笑笑心痒痒。

童谣(二)

中秋夜,月光光,家家户户赏月亮;

贡果饼,烧线香,大家开始拜月亮。

摘柿子,吃蛋黄,拜罢月亮进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笑看嫦娥和吴刚。

童谣(三)

中秋到,月儿亮。

青麦鲜,瓜子香,

梨子绿,柿子红,

脆藕嫩,甘蔗老,

花红像彩球,葡萄真可口。

很多学生只知道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亲手做月饼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搭起一座桥梁。通过生活经验及搜集到的资料的交流,学生加深了对中秋节习俗的内涵感悟。诵读中秋童谣和介绍家乡节日风俗的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达到了学生在美好生活中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在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二者相互交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习资源无处不有,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能真正得到锻炼与提高。活动内容包括:

(一)开展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

竞赛的题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节日由来

尽量让学生多了解中秋节的美妙传说、历史渊源,这些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与节日相关的人物

大多数节日往往与一定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有联系,这增加了节日的人文色彩。我们既能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又熏陶了自己。

3.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

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古诗词、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積累与中秋节有关的谚语、歇后语、成语故事、趣联妙对等,这样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4.节日的民族风情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比如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穿上节日的服饰,摆贡果、拜月娘,赏月亮、赏桂花,饮桂花酒、吃月饼和老南瓜烧糯米饭。中秋节民间的活动、服饰、饮食等习俗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举办以中秋节为主题的古诗朗诵会

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记忆会更加深刻,所以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要依托活动来开展。我们在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查找中秋节的资料,再对这些资料重新进行加工、整理、组合,最后应用。

1.合作编小诗集

围绕中秋古诗这一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收集古诗;同学们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可以从古诗的朝代、作者、内容等角度进行分类,合作编成中秋古诗集;最后制作一张精美的推荐卡,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推荐给大家。

2.学写主持稿

举办“古诗朗诵会”是“合作编小诗集”的延伸。首先,我让学生根据本次活动主题,写一两句活动标语,布置朗诵会的活动会场,然后学写朗诵会的主持稿。他们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主持稿由开场白、串词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在写主持稿的过程中,熟悉诵读的整个流程。最后,按照主持稿的程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本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中秋节的古诗,通过阶段性交流,丰富古诗收集的渠道,加深学生对中秋节古诗的感受和体验;在对古诗进行整理、汇编时,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推荐古诗时,诗中蕴含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写主持稿和主持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传统节日寄托着民族的灵魂和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要实现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光靠“传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内化学生的认知,感染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的行为,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严开莉.浸润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9(05).

[2]王涛.探寻民族文化的“根”[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9(05).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传统节日礼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