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
摘要: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调查村庄的产业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商业进程、组织结构、风险承担者以及社会环境的分析框架,对扶贫产业发展带动稳定脱贫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解释性阐释。由此对产业扶贫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建设开放式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多元协作的产业模式、完善风险承担与保障机制以及提升自我创新的能力是产业扶贫发挥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商业生态系统;扶贫产业;稳定脱贫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摘帽”问题,在吸纳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以及村民资产性收入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扶贫产业的顺利落地以及长效发展,进而创造稳定的收益是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先决条件,但是扶贫产业落地农村地区势必存在着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已成为产业扶贫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而产业扶贫通常面临着两种结局,一是短期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企业的效益带动了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但是产业发展最终走向衰败,导致贫困户“返贫”;二是扶贫产业取得长效发展,适应了当地发展环境,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而促进贫困人口的长效稳定脱贫。而扶贫产业能否长效稳定发展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在扶贫攻坚任务面临严格考核的大背景下,政府往往成为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无形之手”,扶贫产业的发展对政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进而难以形成独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扶贫的长效推进。因此扶贫产业如何能够稳定长效发展,并持续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当前,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扶贫工作中产业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释,普遍认为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张春敏强调,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应该承担主导作用,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扶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上产生重要作用。[1]在行政力量与企业因不同的行动逻辑而导致的冲突与融合方面,江立华则进一步做了探讨。[2]但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对于扶贫产业的干预也是有边界的。[3]除此之外,不少学者从政府科层体制与项目冲突,[4, 5]治理结构与政治绩效,[6]政策执行能力与协调能力,[7]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8, 9]
基础设施建设[10]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论证了政府参与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利弊,进而如何将产业扶贫的效用真正有效落地。以上研究充分论述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应当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总体来看,弱化科层与官僚逻辑,合理界定政府边界,同时加强对扶贫产业的引导,处理好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从扶贫产业模式来看,王伟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经营模式,通过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达到对贫困的稳定帮扶作用。[11]郑志来则从市场、产业链、资金以及“公司+农户”的角度进行了研究。[12]此外,众多学者还从合作社、[13]产业融合[14-1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金融服务、旅游、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17]也逐级被纳入研究产业扶贫的视野。以上研究重点探讨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性,主要基于跨行业与平台下,扶贫产业的融合性发展,通过不同的产业发展基础平台来提升产业扶贫的实际效用。
从体制机制的建设上来看,庞庆明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认为要不断加强产业扶贫的法律保障、要素保障和组织保障力度,以此推动产业扶贫的效用。[18]杨艳琳则认为外源性产业扶贫与内生性利益分享机制的统一是长效扶贫的关键所在。[19]另外在产业扶贫的监管机制、[20]利益联结机制、[21]财税制度、[22]扶贫产业准入制度[23]、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机制[24, 25]等方面,也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视角。
除此之外,钟乃琴和赵红艳从生产经营体系创新[26]和金融政策创新[27]方面对产业扶贫进行了研究。蒋永甫从创新扶贫方式的角度进一步进行了阐释。[28]李德宽从脱贫后产业扶贫政策转化的视角进行了探索。[29]黄文宇从下放项目权利,增强政府、自治组织以及农户的主体性方面进行了研究。[25]
综上来看,目前学者对于产业扶贫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引领、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保障以及产业扶贫方式创新等领域,重点探讨了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各类问题和关系。但是鲜有学者从整个扶贫产业生存以及长效发挥作用的角度进行理论性阐释,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30]针对产业扶贫的情况来看,市场风险是其能否发挥稳定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由产业竞争逐步转向产业生态竞争,产业生态的完善与稳定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能够有效规避外部与内部产生的风险,才能促使扶贫产业长效发挥作用,切实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本文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扶贫产业得以落地并发挥长效扶贫作用的机理。
本文案例来源于2019年7月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尚卿乡的扶贫调查,在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的陪同下,笔者深入该地区对电商产业的扶贫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该乡包含若干电商产业发达的淘宝村,其中灶美村最为典型,通过电商产业的发展,灶美村帮助70%以上的村庄人口实现脱贫,并由此走上了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道路。
三、商业生态理论的阐释
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商业发展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借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剖析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種生物或非生物的运行原理,为建立稳定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Moore于1993年提出了商业系统的概念,认为商业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各类系统成员占据不同的资源,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生态位”,而不同系统成员的“生态位”之间会自发形成不同类型的系统动力,不同动力相互耦合,共同组建起相互关联的系统机制。[31]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商业进程、组织结构、风险承担者以及社会环境等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32]
(一)商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通过商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可以清楚地了解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发展状况,并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优化运行及控制提供有效工具。[33]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
商业系统从建立开始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同风险,作为一个稳定的商业生态系统就必然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的考验。
1.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拓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具有商业价值,能够被市场认同,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目标和方式。在这个工程中,主要是企业能够确定目标开发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关键核心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顾客具有价值。
2.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
这一阶段,主要商业规模、产品或者服务供给的扩大,以及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期间需要不断壮大企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力量,包括顾客、供应商、风险承担者等等。最终推动商业生态系统的逐步扩大。
3.建立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权威
随着商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逐步形成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其他处于不同地位的企业也确定了相应的地位。这些核心企业会逐步形成对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权威,并引导商业生态系统下一步的发展。
4.商业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
随着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旧的商业系统总会面临被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所取代的结局,而改变这一结局的办法就是自我的创新,为系统内部注入新的理念与思想。
四、案例研究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灶美村依靠传统“藤铁”特色产业,以电商为平台,构建出了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由此确保了整个产业发展的稳定与可持续,并逐步确立了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在带动当地脱贫的同时,防止了“返贫”现象的发生,形成了稳定脱贫的帮扶效应,并逐步走向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扶贫产业发展中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按照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商业进程、组织结构、风险承担者以及社会环境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必要元素,从而构建起了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推动了产业扶贫绩效的长效稳定。
一是顾客需求方面,在扶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本地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据客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客观需求,逐步将产业发展起来。“藤铁”工艺品是当地的传统工艺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家居生活中工艺装饰品的需求不断上涨,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分析,当地将“藤铁”工艺品产品逐步发展起来。
二是市场的界定方面,依据传统产业的既有技术基础形成一种技术垄断下的产业发展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藤铁”工艺传承中,逐步确立了当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绝对优势,并通过电商平台,逐步确立了国内市场的销售方向。
三是产品或服务,依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当地产业因需而变,不断完善产品系列,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目前当地以“藤铁”工艺为基础的产品达到了3000余种,并随时支持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要,同时与相关企业、高校、艺术团体与个人合作,持续提供多元的产品设计创新,推动产品核心价值的提升。
四是商业进程,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扶贫产业的转型发展,从而使产业发展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藤铁”产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少数几家企业在做,主要是通过港口出口到国外,随着国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商平台的崛起,当地随即进行了“出口转内销”的商业模式转换,依靠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进而大幅提升了产品的销量。
五是组织结构,在商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加入,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将主导企业联结起来,共同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电商协会是当地为了产业发展而成立的行业性组织,包含企业会员22家,个人会员120人,涵盖藤铁加工、研发设计、电商物流等产业链上的专业能手。将产业相关的各方精英汇聚在一起,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当地产业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推动企业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六是风险承担者。在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成为了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由其是扶贫过程中,对于边缘人群采取了较大的帮扶力度,对其个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大幅度的资助,包括设备提供、贷款支持、干部对口协助等,对于其产业经营的风险自然落在了政府身上。
七是社会环境。扶贫产业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的扶贫方式,扶贫产业自然会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通过诚信可靠的经营逐步获得了社会与公众的认可,早在2013年,灶美村交易额就达到了1.8亿元,并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二)扶贫产业发展中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根据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来看,扶贫产业若要达到长效发展,能够发挥稳定的扶贫作用,在具备了商业生态系统所具备的要素之外,还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只有及时作出调整,才能够确保产业扶贫效用的真正落地。
1.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拓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其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起步阶段必须确定具有市場价值的产品,进而奠定生存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家居中对于工艺装饰品的需求开始大幅提升,市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需求缺口,这也正是当地“藤铁”产业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境况下,当地扶贫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确定了以“藤铁”工艺品为主要产品,以挖掘“藤铁”工艺品的潜在价值为核心,从开始的小规模生产,主要面向海外出口,转向全面吸纳贫困人口,扩大生产规模,面向国内市场进行销售,进而完成对于扶贫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拓,形成了贫困人口普遍参与,共同创造产品的商业生态系统。
2.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
扶贫产业生态系统开拓出的市场进一步发展必然是逐步走向壮大,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一阶段以“藤铁”工艺产品为基础,灶美村开始全面壮大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家家户户开淘宝店的局面,而且往往是一家开多个淘宝店。在诚信经营、质量可靠的生产理念下,国内市场很快被打开,客户需求大幅增长。同时,灶美村进一步完善物流设施,形成十几家物流进驻的产品集散中心,确保产品销路。与之配套原产品的供货市场也随着产业的壮大,不断提供更加充足的货源与服务,只要客户电话联系,原材料就会送货上门。在商业生态系统逐步壮大的条件下,政府对于贫困户的帮扶也逐步加大了力度,成为了商业生态系统扩展阶段的主要风险承担者。政府不仅在多种渠道带动当地产品的品牌效应扩散,同时为贫困户,尤其是边缘人群提供产品生产设备、既能培训,引导帮扶所有贫困户融入到商业生态系统之中,进而从中获利,摆脱贫困。在这一阶段,灶美村全村人口都已经融入到了电商的发展中,形成了全村淘宝的产业发展格局,其商业生态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
3.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
在扶贫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一些发展形势良好的淘宝经营商户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在各类大型展销会以及品牌推介会中,这些大型的电商户会携带其主要产品前往参与,期间会将自主品牌进行有效推广,同时根据订单的签约来把握当前市场的需求方向,进而对于扶贫产业的商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大型电商户的订单往往需求量较大,会达到千万级,大型电商户又会带动电商散户,尤其是贫困户为其进行生产供货,最终形成了核心企业对于整个扶贫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
4.商业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
根据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旧的商生态系统必然会被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取代,因而对于系统持续性的改进是确保商业生态系统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生态系统为了确保自身的稳定,不断通过协同进化以提升系统的成熟度,逐步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进化的方向。[34]在灶美村的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商业生态系统的逐步扩张,形成了近2亿元的产销规模,商业生态系统不断扩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扶贫产业的产品从最初的藤条与铁结合的传统工艺品,逐渐转向现代家具用品、办公桌椅等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与专业的设计企业达成合作,推动产品与工艺创新,并接受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不断推动产品的更新。另外,在电商协会的倡导下,一改以往由散户经营的方式,引导产业抱团发展。采用合作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增加抵御市场防线的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升级扶贫产业的管理模式。对当地扶贫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行不断更新,避免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衰落甚至死亡,确保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并带动了贫困人口长效脱贫。
五、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产业长效扶贫的内在逻辑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对于贫困人口自我能力的培育和产业收入的稳健性是关键所在,商业生态系统构建下扶贫产业的发展确保了扶贫企业长效稳定发展,的同时充分带动各类贫困人口脱贫,构筑了协作分工、共同受益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一)貧困人口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商业生态系统借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要素,致力于构建出与生态系统类似的稳定系统。商业生态“杠杆”的存在,降低了做“企业”的门槛,参与商业世界的“企业”范围得以扩大,直至扩大到个人。[35]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独立参与到产业的运营过程中,并且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各类不同要素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任何生态位的变动都会引发整体系统的变化,因而贫困人口参与的产业经营必然要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稳定的组成要素才能维持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因而在商业系统内在有机关联、协同共生的法则下,扶贫产业与贫困人口的脱贫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二)扶贫政策与风险承担机制的有机统一
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机械性地执行扶贫政策,致使扶贫效果不断下降,扶贫目标难以有效实现。[36]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方式直接关系到扶贫攻坚任务的落实程度,因此扶贫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中,风险承担者是系统中的必要组成要素,一般认为是企业的高质量股东以及社会精英等。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承担着扶贫攻坚的职能,政府自然成为了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扶贫政策作为政府扶贫的主要工具,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发挥着调节与保障的作用,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在扶贫政策与产业风险承担有机统一的条件下,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的各类成本(设备、资金、销售等),均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进而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大幅下降,其融入产业发展的风险得到了有效规避。
(三)贫困边缘人群的有效吸纳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发展起来的商业,超越了企业和行业的边界,其通过内部成员企业的合作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使所有成员都能够获益。[37]这一显著特征,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扶贫攻坚中的顽疾大多出自于劳动能力丧失、家庭遭遇异常变故等人口,这些人口作为村庄的边缘人群,生存境况恶劣,即便受到扶贫政策的资助也难以实现稳定脱贫,时刻都有可能返贫。基于商业生态系统中任何存在的个体都会成为运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都是系统运行过程中能量的传递者,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边缘人群同样是整个产业扶贫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角色多元共生的系统,并不一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生存,通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合作经营,边缘人群可以通过既有资源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多方共赢,进而将边缘人群引发的贫困顽疾顺利化解。
(四)相对贫困风险的消解
2020年绝对贫困人口消除之后,相对贫困治理问题又将纳入扶贫议事日程。[38]相对贫困最易产生于贫困线上下的人口,被认定为贫困户的人口经过相关政策的扶持,逐步脱离贫困,甚至逐步致富,而略高于贫困线的人口则未受到相应政策的支持,将一直保持原状。虽然两类人群最终都处于脱贫状态,但是却可能引发了两类人群的相对差距。略高于贫困线的人口是农村地区主要人群之一,容易引发该类人群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和谐稳定的局面。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扶贫产业发展,大幅降低了这一不良后果的可能。从扶贫产业的建设开始,无论是贫困人口还是非贫困人口,都融入到了商业生态系统之中,具有平等自由的发展权利,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都会在产业发展中获益,有效避免相对贫困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六、总结与讨论
产业扶贫是改变贫困人口现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推动扶贫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效确保了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并将贫困人口纳入到了商业生态系统之中,实现了产业扶贫真正落地,带动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要发挥产业扶贫最大的功效,提升扶贫质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发展扶贫产业,要打造开放式的参与平台,使贫困人口可以进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进而与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贫困人口互赢;二是扶贫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多元分工与协同,使贫困人口的劳动成为企业生产的必要一环,确保贫困人口的收益;三是合理运用扶贫政策与资金,为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建立风险承担与保障机制,使贫困人口获得产业准入的“低门槛”,进而获取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四是扶贫产业的发展要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注重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春敏. 产业扶贫中政府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云南社会科学, 2017(6):39-44.
[2] 江立华. 贫困户个体差异与产业扶贫中的政企角色[J]. 学术研究, 2019(5):43-55+177.
[3] 金媛. 政府脱贫目标与农户行为选择偏差[J]. 财经研究, 2019(6):29-41.
[4] 马良灿. 农村产业化项目扶贫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10-14.
[5] 孙良顺. 产业扶贫工程中的政策表达、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2):98-106+115.
[6] 梁栋. 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49-57, 164-165.
[7] 金江峰. 产业扶贫何以容易出现“精准偏差”[J]. 兰州学刊, 2019(2):181-191.
[8] 杨永伟. 多重制度逻辑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异化_组织场域的视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10-116.
[9] 田雄. 泥淖之上科层之下: 产业扶贫中乡土企业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68-78.
[10] 王春光. 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小农境地”与国家困局[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38-47.
[11] 王伟.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1):27-34.
[12] 郑志来. 东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创新[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171-176.
[13] 陈成文. 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 经济地理, 2018(1):127-134.
[14] 郑百龙. 生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5):153-159.
[15] 张海鹏. 制度优势、市场导向与产业扶贫[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6):85-90.
[16] 方世川. 民族地区破解“深度贫困”產业融合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61-65.
[17] 李志萌. 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7):61-67.
[18] 庞庆明. 产业扶贫时代意义、内在矛盾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1):149-153.
[19] 杨艳琳. 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14.
[20] 付江月. 奖惩机制下企业与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的演化博弈研究[J]. 软科学, 2018(10):43-48+53.
[21] 古川. 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J]. 农村经济, 2017(8):45-50.
[22] 王宇洁. 完善民族地区绿色产业扶贫制度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0):72-75.
[23] 李博.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66-73+190.
[24] 郭建宇.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讨[J]. 经济纵横, 2018(7): 109-116.
[25] 黄文宇. 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56-61+92.
[26] 仲乃琴. 现代农业科技助力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3):349-356+244.
[27] 赵红艳. 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制约因素及消解路径[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12):146-148.
[28] 蒋永甫. 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2):148-154.
[29] 李德宽. 精准脱贫产业“双向效应”与政策客体转换[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S1):53-58.
[30] 何仁伟.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69-85.
[31] 高超.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长租公寓发展战略研究[J]. 上海房地, 2019(5):19-22.
[32] [美]穆尔. 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梁骏, 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138-139.
[33] 王兴元.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2):175-177.
[34] 李晓霞. 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22):23-25.
[35] 王明春. 商业生态模式的三大红利[J]. 企业管理, 2017(1): 113-115.
[36] 赵志君.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与建立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 2018(24):47-51.
[37] 潘剑英.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9):51-58.
[38] 何仁伟.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