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了包括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还具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指导,系统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承担着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育并引导职业院校的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势中,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2]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及时跟进并融入不同专业实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方式、效果,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关系,才能将“立德树人”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受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制约,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限于学院组织的,以校内教师为主的校内实践或校外参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教育空窗期”,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缺乏有效融合,企业存在“刻意而为”的现象,思政入企实践显得盲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为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3]。因此,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当代中国的发展,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从而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信念。
高职学生入校年龄基本处在18~22岁,此年龄段的青年格外注重对外界的各种体验,自我概念逐步增强。高职学生更加倾向于动手实践,习惯用事实和行动积累学习经验,验证学习成效,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及内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正是对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发展的规律把握,通过增强实践的各种体验,可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认可并形成理论自觉。在实践中产生的体会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而对社会问题思考的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宣部、教育部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教社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2号文件从学分、课时、师资、备课等多方面对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外延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缺乏顶层设计。比如在经费保障、师资队伍、课时安排、工作量统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方案,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缺少指导、没有保障、监督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观念上只注重理论教学,习惯用课堂讲授取代实践体验,忽略实践教学建设的规范化;二是用党团活动、第二课堂等同思政课实践教学,忽略思政育人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三是开展精英式思政实践,只安排学生干部等少数人参加,忽略教育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此外,师资队伍类型单薄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目前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队伍主要是思政课专任教师,尚未建立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政课实践教师团队。只依靠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存在着以下两点困难:一是按照国家1 ∶350的师生比配齐配好思政课专任教师的高职院校仅为少数,绝大多数院校师资严重不足。教师代课量较大,没有更多精力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性教育,实践教学打破了校园空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功底,还需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思政课教师由于管理、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理念和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职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够,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接不上、联不起、融不进的突出问题。
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追求不同。学校教育注重社会效益,企业则注重经济效益,学校思政育人与企业管理育人在理念、方式、结果上有较大的分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关注教育的全面性;企业更关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的特殊性。育人的价值追求不同导致思政实践方案两张皮不相容。高职思政课实践要融入生产一线,但企业参与的热情却不高,支持的力度也不大。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习基础薄弱,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信心不足等问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排斥心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展学习,学习的逻辑性、体系性建立不起来,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产生厌学心理。加之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空中楼阁”“背会就行”的误识之上,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的“重专业轻思想”的问题,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5](见图1)又被称为说服模型(Persuasion Model),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该模型描述了说服产生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对说服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模型的理论贡献在于全面考虑了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说服情景四维度对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重要影响。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景是模型外部刺激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是说服者可以主观控制的。而说服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人格特征则是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景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图1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思想价值观念的学习传播为重要内容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变化了教学方式,不变的是教学目的,实践教学仍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学习和传播。这个过程既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又包括说服对象通过对外部刺激的认识及加工而进行的内心斗争。其接受程度、教育效果与说服模型提供的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是相互对应的。
首先是说服者。结合模型,教师承担说服者的角色,学生在接受一定的说服信息基础上发生态度的变化,如果信息与学生原有的信息不一致时,心理便会产生反驳,反驳的数量与性质对态度改变起决定作用。改变反驳的数量,纠正学生偏差的价值观念,除了理论说服的透彻有力之外,实践过程的感受和成果的验证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次是说服信息。按照霍夫兰德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在说服信息的处理中存在“一面提示”和“双面提示”的观点。“一面提示”指的是集中阐述自身正面观点;“双面提示”是既要阐述正面观点,又对反面观点进行阐述。“一面提示”可以达到集中阐述的效果;“双面提示”可以更加取信于说服对象,克服心理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避免“一面提示”的怀疑和不信任,给学生一种“结论得于自己”的感觉,克服理论说教带来的生硬和反感[6]。
再次是说服情景。根据该模型,说服方法分为“付诸理性”的说服和“付诸感情”的说服。前者用冷静的、理性的、强硬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目的;后者注重某种环境、气氛、情境来感染说服对象从而达到说服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说服模型的运用,创造某种外部环境,利用环境付诸理性的说服,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提出以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见图2)。
3.3.1 说服者
由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参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党群干部、企业师傅等实践教学师资,因此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强弱取决于相关主体的可信性、权威性、稳定性和吸引力。针对“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三全育人’良好局面”和“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尚未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的困境,现从说服者角度,提出形成“三全育人”良好局面的对策。
图2 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策略
(1)可信性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认为,说服者如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专业水准和丰富经验,则会在说服过程中提高被说服者的态度转变概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会减少学生接受价值传输的疑虑,更容易引起学生态度的改变。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2)权威性
根据该模型,专业性强或具有权威性的说服者比专业性差或者不具备权威性的说服者更具有说服的力量,更能够改变说服对象的态度。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基于专业特长透彻地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企业师傅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将思政教育与产业、职业、生涯有机结合。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讲授和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认同感。
(3)稳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只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持续跟进、深入研究,形成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团队。特别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进行思政实践教学,如果没有稳定的企业思政队伍,临时抽调,对思政教育规律不把握,内容不熟悉,思政实践育人效果会大打折扣,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感[7]。
(4)吸引性
霍夫兰德模型指出,说服者的吸引力水平,如气质、着装、礼节也影响说服效果。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如果具有某些学生非常喜爱的特征,其教学说服力更强。企业负责人如果具备专业特质、敬业精神,会对本专业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在实践教学开展中,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增加就容易产生思想共鸣,认可教师所授知识,教育学中称为“向师性”。增加实践教师的吸引力就是所谓的师表之美,包括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形象两个方面。内在素养不可能天然具备或一蹴而就,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外在形象要注意态度亲和、举止大方、着装得体。
3.3.2 说服信息
说服信息有助于引导说服对象按照说服者的意图去思考和选择,进而达到说服的效果,因此在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说服信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两个方面:信息本身和信息传播的策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说服效果。
(1)合理组织说服内容
高职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普遍有排斥心理,因此合理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思政课实践教师要做好主题设计,在实践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全面考虑思政教育的政治性、严肃性、适合性。思政实践教学要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用透彻的理论、鲜活的事实、信服的数据说服学生。实践内容的设计要与高职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相关联,与弘扬中国精神相关联,与明德守信相关联,与遵法守法用法相关联。
(2)使用适当的信息传播策略
根据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增加重复性可以加深信息的吸引力。采取多种形式重复同类型的项目实践,如爱国主义思政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也可以观看影视资料、阅读相关读物,还可以表演情景剧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围绕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类型的重复,这种重复可以让学生对爱国主义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认识其价值和重要性。
另外,不能忽视互联网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利用好互联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打破实践教学延伸不足的局面。
3.3.3 说服情景
适合的情景能够强化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理论的认可,降低其分心的风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高度重视实践情景的创设。具体可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实践时间的适当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节点的思政育人作用,文化节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因有更多现实体验而对思政教育元素有亲近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第二注重敏感事件的育人作用。敏感事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特定时间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青年学生熟悉网络平台的运行,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社会热点的契机对高职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会对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其次,实践环境的协同性。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协同教育模式,学院、企业、政府的教育工作可以视为一个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样不能仅在思政课堂或者仅在学校开展。在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说服过程要充分注重环境的影响力,可以利用环境达到分心和强化的作用。比如在专业讲授中,结合专业加入思政元素,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对思政课讲授内容的反驳思考。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负责人结合企业发展、产业生产、职业成长等进行思政实践教育,更能降低学生对思政理论的心理防御,在工作实际中接受党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4 说服对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说服对象是高职大学生,针对上述“学生学习欲望不强,存在有抵触情绪”的困境,即高职大学生在接受系统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就业简单挂钩,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实践不重视等。同时高职学生还存在着价值观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虽然讨厌理论学习,但是对于实操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有效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能。
首先要研究学生思想状况,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能够及时并精准对学生思想政治问题进行解答,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形成协同机制,组建包括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在内的多元师资队伍。要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实习课等多种协同思政育人课程,研究制定合适的实践专题、实践方式、实践地点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不断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总之,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要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理清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是促进思政实践改革的前提。在传播学中广泛运用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景、说服对象四个方面入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