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忠,朱忠良,智恒勤,张 榕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充分表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意味着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新生产力涌现,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尤其是类似山西省这样的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地区顾名思义就是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产业类型主要以自然资源产业为主。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本身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包括增长动力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指通过产业的延伸、扩展、更新和复合,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促使资源型产业占经济主导的局面得以改变。增长动力的转换是指通过技术创新,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换。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只有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创新转换,才能顺利实现全省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11日至12日再次考察山西时强调,山西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他进一步强调,山西长期以来,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殷切希望山西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山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山西各项事业的重大任务,尤其是明确了山西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五大传统煤炭集团(同煤、焦煤、潞安、阳煤、晋煤)和两大资源重组新增集团(山煤、晋能)是煤炭行业的主体。这七大国有煤炭企业能否高质量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全省经济转型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选取山西七大省属国有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转型发展的现状,对于助力山西煤炭企业畅通转型发展新动能培育路径、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动能”一词,并非经济学固有术语,在学术界也并没有确定性的经济学解释。新动能相对于旧动能而言,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新动能通过创新驱动、提高效率拉动经济增长,旧动能主要通过要素投入、增加投资等传统手段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10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提出“只要我们以新的理念来引领创新,以新的支撑来推动创新,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动能,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此后,“新动能”成为热词,频繁出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和文件中,但依然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只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新动能”丰富的内涵。2016年3月,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现场,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发展“新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并进一步指出,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指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他还强调,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种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至此,“新动能”一词的概念内涵完全清晰。
从新动能概念内涵可以看出,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培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煤炭产业深化延伸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无中生有”;二是传统煤炭业务的技术工艺、流程、生产要素等的改造升级“有中出新”。
1.2.1 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明确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个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山西坚定不移地把供改和综改相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加大以改促转力度,以“三大目标”引领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近年来,支撑山西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不断衰减,突出表现为劳动力红利减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投资拉动作用减弱、外部市场需求减弱“4个减弱”。作为山西主产业的煤炭业,2000年以来,受燃煤电厂加快退役、页岩油气产量大量增加、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显著提高等因素影响,国际国内电煤需求一路走低,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行后,得益于行业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的产品价格自2016年以来回升,2017年维持基本稳定,2018年煤价高企,煤炭企业的经营业绩亮眼,如表1(见下页)所示。
在2019年前三季度,世界煤炭市场仍然延续着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周期性上行态势,但向上增长的动力已明显减弱。随着煤炭供给端有所放松,2019年下半年价格中枢继续小幅回落。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下行调整的趋势愈加明显。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中大多已出现产量下降,国际煤炭贸易也趋于萎缩,煤炭价格连续下滑,全球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充满挑战,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下行风险急剧加大。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2),4月上旬全国煤炭价格持续走弱。截止2020年5月6日,市场煤价格为475元/吨,比年初下降84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元/吨,跌破中长期合同价格绿色区间。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 290.7亿元,同比下降12.7%;实现利润421.1亿元,同比下降29.9%。因此,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以应对新常态时期的发展难题迫在眉睫。
表1 2018年七大煤炭集团的盈利状况
表2 2020年4月上旬各煤种具体价格变化情况
1.2.2 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抢抓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必然要求
由于上一轮科技革命的红利衰减、低工资促增长的“人口红利”优势不再,再加上依靠单纯的粗放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不适应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传统产业增长后劲乏力,传统经济结构收益逐步递减,经济发展脚步逐步放缓。再加上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行压力加大,面对这一发展困境,寻找“危中之机”,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厚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31日至4月1日考察浙江时指出:“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这一重要指示告诉我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科技创新,是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新时代山西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转型发展。
众所周知,全球各主要国家围绕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计划(如德国工业4.0,美国创新战略2015,日本超智能社会5.0等),特别是在战略前沿领域强化了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以期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主动,成为全球新的增长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山西国有煤炭企业要抢抓历史机遇就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1.2.3 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推进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减法与加法、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加法、谋长远,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体现。2019年12月16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创新生态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0年5月13日,在山西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楼阳生进一步指出山西要坚定转型,进一步在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久久为功。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培育壮大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是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近年来,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将创新驱动与新动能培育紧密联系。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对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给予了全面指导和支持,力度空前。对此,山西也积极响应,出台了《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煤炭能源建设;确立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致力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重磅出台《山西省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行动方案》《山西省转型项目建设2020年行动方案》,确定了10个方面46项硬任务,在重点工程上发力落实,围绕千亿产业培育和标志性产业集群两大重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3月30日,山西召开省委全会,审议通过《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草案)》,着手煤层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煤层气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举措,为山西省煤层气增储上产三年行动计划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此外,山西省还将着手电力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大力提高电煤消费占比,出台瓦斯利用配套支持政策,确保煤矿瓦斯利用率稳步提升。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培育的外部政策环境宽松良好。
自从供给侧改革以来,2016—2019年,山西省已合计关闭106座煤矿,合计退出产能为8 815万吨/年。在这四年里,同煤、焦煤、潞安、阳煤、晋煤和晋能集团成为“去产能”主力,六家省属煤企合计关闭退出70家煤矿,合计退出产能超过6 000万吨/年。其中,退出关闭煤矿产能在300万吨/年及以上的共有5座,分别为阳煤所属的右玉元堡煤业、三矿,晋煤所属的晋城蓝焰煤业古书院矿,同煤所属的大同煤业同家梁矿以及焦煤所属的霍州煤电集团吕临能化庞庞塔煤矿。山西在加大关闭落后产能矿井的同时,还开展了煤矿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工作,推进全省去产能步伐。2019年,山西确认通过57座资源整合煤矿产能减量置换方案,涉及产能5 145万吨,并审查通过14个煤矿减量重组方案。山西去产能规模全国第一。
但从图1(见下页)来看,2019年仅1—9月,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5%至27.36亿吨,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其中,山西的原煤产量在2019年1—9月同比增长8.3%,大幅高于全国4.5%的平均增速,如图2(见下页)所示。
在煤炭消费方面,因火电发电量增速大幅回落,电煤需求大幅下滑(从2018年的6.6%下滑至2019年1—9月的-0.2%),带动煤炭整体需求回落(从2018年的3.4%下滑至2019年1—9月的0.7%),如图3(见下页)所示。
截止到2020年3月末,全国煤炭企业煤炭库存量为5 500万吨,比年初5 380万吨增长2.2%。山西煤炭企业面临的去产能压力仍较大,亟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山西大力提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煤炭行业的先进产能占比逐年上升。2017年底,山西全省煤炭先进产能达到39 614.4万吨,占到生产总能力的42%,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2018年底,山西全省煤炭先进产能达到5.82亿吨,与2017年底相比,增加额达1.86亿吨,占到生产总能力的57%,同比提高更是达到15个百分点。2019年,山西煤炭行业“减、优、绿”进一步深入推进,完成26座矿井的生产能力核定现场核查,已批复18座,净增生产能力3 200万吨,先进产能占比大幅提高,全省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2019年12月17日,山西9部门联合颁布《山西省淘汰煤炭洗选企业暂行规定》,着手淘汰证照手续不齐全、环保不达标、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安全管理差、违法违规生产建设的煤炭洗选企业(厂)。2020年,山西煤炭行业先进产能占比将会继续提升。
图1 2010—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情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2 2019年1—9月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原煤产量增速(%)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3 2016—2019年电力耗煤和整体耗煤增速对比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山西转型综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山西煤炭企业智能化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成为山西煤企生产建设的新方向。目前,山西全省开展生产自动化和电液控升级改造的试点煤矿已达25 座,共计31个综采工作面;75座矿井智能化生产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自动化无人值守井下变电所153个,水泵62个;11座传统“千人矿井”摘帽升级,实现单班入井人数900以内。同煤集团大力开发应用智能化生产装备,在同忻煤矿建成国内首个“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填补了煤炭行业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生产空白,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塔山煤矿“1 500万吨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示范”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阳煤集团2019年11月18日开通全国首个井下5G测试基站,2020年4月29日全国首家取得无线传输设备的隔爆认证,2020年5月7日所属新元公司井上、井下5G网络的开通和优化工作全部完成,意味着全国首个5G煤矿井下专网建成。山西煤企智能化生产设备建设水平大幅提高,但在普及推广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近两年,山西煤炭行业在煤炭绿色低碳转化、清洁高效利用上的技术研发取得长足进步,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落地投入生产一线,煤炭绿色开采试点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建设持续增长。2017年,山西煤电投入试运行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改项目36个,年可消纳粉煤灰17.4万吨、煤矸石34.1万吨,当年节能改造1 800万千瓦。2018年,山西煤电完成去产能192.8万千瓦,超额完成92.8万千瓦。2019年,山西出台充填开采产能增量置换办法,大力推进矸石返井、井下矸石智能分选、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试点工作,首批确定绿色开采试点煤矿10座,井下矸石智能分选煤矿8座。同煤集团积极探索煤炭井下巷道空间资源再利用,探索建设地下水库及矿井水处理站,以期杜绝矿井水外排,实现循环利用;探索利用云冈矿北大巷废弃巷道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以期将废弃煤矿巷道转变为有用资源,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截至目前,同煤集团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2.5万千瓦,除布局本省,项目还覆盖山东、陕西、河北等多地。晋能是全省最早建设、运营风电和光伏项目的企业,清洁能源现已成为集团主业;太阳能组件销量全国排名第12,拥有高效多晶电池、高效单晶PERC电池、超高效异质结电池等高效率产品。以光伏、风电、氢能等业务为引领,七大国有煤企均已走上“求新”之路,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如表3所示,2018年,晋煤集团、同煤集团、山西焦煤、潞安集团和阳煤集团五大传统煤业集团剔除贸易业务后,非煤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66.56%、21.87%、33.85%、50.33%和76.56%。其中,晋煤集团的非煤业务以合成氨制尿素联产甲醇为主,2018年非煤业务毛利润占45.15%,对公司利润总额贡献大;同煤集团以电力为主,2018年非煤业务毛利润占10.47%;山西焦煤以焦化、电力为主,2018年非煤业务毛利润占13.11%;潞安集团非煤业务涵盖氮肥、焦化,以及当前重点发展的煤制油及其深加工业务,2018年非煤业务毛利润占11.88%;阳煤集团以农用化工(尿素)、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此外还涉及铝业,2018年非煤业务毛利润占24.52%。五大国有煤企非煤业务盈利占比升高,但总体来说仍在低位徘徊。
表3 2018年山西五大煤企煤炭资源禀赋与非煤业务(剔除贸易)概况
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各项支出压力较大,整体上管理运营成本的控制难度较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七大国有煤炭企业目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有管理不够精细、集约之处,依然没有达到科学管理全覆盖,创新驱动能力及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近几年集团总部在干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特别是注重党建管理,目前均已建立了各自较为完备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了干部的“选”“用” “育” “管” “督”的机制和制度,使得总体运转有序、高效;但由于集团控股公司较多,且发展不平衡,使得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其名下的分公司、子公司等,尤其是与总部距离较远的分公司,则存在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高效等问题,导致生产、经营、管理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集团整体高质量发展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体制变革。从课题组收回的调研问卷来看,76%的受访者在回答“目前企业所遇到的发展瓶颈是什么?为什么?”一问时,答案为缺乏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原因是人才管理引进受所在地经济发展、政府扶持及企业财政情况等所限,引进政策与薪酬水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企业的国内行业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且部分员工本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桎梏企业的“沉重枷锁”。由于缺少行业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指导,企业在转型发展上项目时,容易出现把关不严、论证不够的情况,致使上项目水土不服,花大价钱却回报甚微,甚至血本无归。这里涉及的人事、薪酬、人才引进、管理等内容均属内部管理制度的范畴,若与国家政策制度对接不严,执行不到位,企业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就难以高质量形成。
经济新常态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优势不再,转而代之的是大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形态更加高级,社会分工更加复杂,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更加需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煤炭企业属于高污染行业,自然会被推到改革治理的风口浪尖。但从目前的能源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依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可替代的能源产品,这就需要我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此外,经济新常态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外对煤炭的需求增速放缓,市场环境下行压力加大,煤炭行情自然随之下跌,而目前煤炭产业仍是以原煤生产输出为主,盈利空间不断缩小,采取增量的方式来维持盈利,便成了大多煤企的自然首选。此外,同行企业间为实现自身盈利最大化而开展的市场竞争,也不利于减量增价。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形成恶性循环,亟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尽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加以解决。
生产要素升级一般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知识增长等,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进步需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需要创新投入,而创新投入属于长期工程,短时间难以得到利益回报,再加上同类企业间的相互竞争,甚至是不当竞争,造成创新投入强度与企业利润回馈不成比例,限制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受国家政策红利及政府主导影响,近几年,虽然山西各国有煤炭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研发,但基本属于培育初期,发展规模较小,大多处于维持、实验或起步阶段,极少盈利。如潞安集团“两桶油”之一的牡丹籽油,虽有成品,且产品质量很高,营养价值大,但目前市场空间仍在开发中,没有大量投产,形不成利润收益。再如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180项目”),借助高端煤制油技术,“实现从‘论吨卖煤炭’到‘论滴卖油品’的转变”,科技含量较高,商业价值较大,也是因处于培育初期,加之成本控制难、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利润回报暂不尽如人意。潞安集团所投资的太阳能电池项目,虽2019年盈利4亿多元,但相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微不足道的。在煤机制造方面,各煤业集团也加大投入开发,对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仍以贴牌、修理或合作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制造。究其根源,山西国有煤炭企业融资难、技术弱、底子薄。山西国有煤企实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化解过剩产能、进行技术创新、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大信息化技术占比以及绿色发展,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及科技投入,与煤炭行业的高负债率相冲突,限制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山西省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五论”,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全力抓好基础性、全局性、牵引性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坚定不移地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山西煤炭经济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省市,转型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改革创新、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必然是山西长期的课题任务。
鉴于以上分析,仅以企业层面而言,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必须做到讲政治、讲科技、讲改革,致力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才能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4.1.1 全面精准评估企业资源状况,科学有效建立转型发展工作机制
全面细致地开展一次煤炭企业资源禀赋及发展状况评估普查,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内外煤炭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全方位分析研判企业现有转型发展项目市场风险及市场容量。对于风险概率大或负面影响多的转型发展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该叫停就叫停,该整改就整改,做到主动规避风险;对于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时难于准确把握的项目,可以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做法来进行,积极动态调整发展策略,确保风险最低、损失最小。
4.1.2 依据企业资源特点,再次进行产业整合重组集中,统筹经营
山西煤炭的产销运数量均在全国领先,但如果矿井数量过多、管理过散,容易造成生产、运销及使用的“无序化、无计划”。煤炭作为大宗资源,在5G大数据时代,在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山西煤炭行业应以国有煤企为主体,进行产业资源再次集中重组,统筹经营管理,促使落后产能淘汰渠道更加畅通。同时,国有煤炭企业再次整合重组,形成超级大型煤炭集团,提升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可以促进煤炭企业“规模化”“有序化”经营发展,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4.1.3 完善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为政策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转型发展属于新的发展理念,必须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为支撑。一是学习《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简称山西人才新政 12条)文件精神,完善企业内部人事劳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发展、职务晋升、薪酬待遇以及奖惩退出等管理制度,树立人才为先、人尽其才理念,坚持按需引才、按岗进才、按绩酬才,吸引高科技行业领军人才,组建企业专家智库,以解决科研能力不足、人多于岗、结构臃肿、工资分配按行政职级不按技术等级及贡献等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降成本增利润、提质增效;二是建立政策学习培训制度,注重山西煤炭企业内部培训,以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加强从业人员政策法规培训,做到政策学习全员化、常态化、制度化,人人懂政策、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提高企业政策落实能力。
4.2.1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选好项目
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新建产业链项目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建立在充分的项目论证上,建立在充分的自身禀赋考量上。各煤炭企业应组建或引进专家论证团队,分析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做好市场风险、市场前景评估,选择成熟技术、成熟工艺、成熟设备筹建项目,力求规模适度不铺陈、循序渐进不盲目、高产高效重环保,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4.2.2 追踪煤炭科技前沿,选好产业链延伸方向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标国内外先进采煤工艺技术、煤矿设备制造、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技术成熟的煤炭企业,不断创新或积极引入煤炭生产先进科技,加快煤化工产业的升级发展,改变煤化工产业能源转换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的现状,推进煤机、燃气(煤层气)、现代煤化工、焦煤等重点领域深度改革重组,引深相关领域产品加工范围,提升相关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延伸煤炭新兴产业链,进而打造煤炭新兴产业集群。
4.2.3 主动对照政策要求,着手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对照《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规定,自觉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生产线,引进实施矿井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回采和边角煤回收等绿色智能化生产技术工艺,大力推广“以矸换煤”等绿色开采项目,实现清洁开采,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互联网+”生产信息化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对标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要求,引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改造进程,推动“5G”智慧矿山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煤炭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循环发展方向转变。
4.3.1 加强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力量
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煤炭科研院所开展煤炭开采装备、煤炭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的联合科研攻关,与煤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引进顶级科研团队,引进先进煤机装备制造,联合设立煤炭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加强煤炭领域课题研发,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形成科研-教育-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以解决科技研发资金不足等问题。
4.3.2 加快产业、产权结构调整,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保证公有制主体的前提下,加强与非公有资本的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研发煤电一体化、煤焦气化等高端化、市场化、差异化、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产业,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的“特”“优”第三产业,如文化旅游、物流贸易等,开源节流,转型发展,厚植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4.3.3 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提高煤矿基础设施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建章立制鼓励科技创新,在全行业、企业掀起技术创新热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发展理念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资本、产业三者高效融合的发展局面,助力煤矿基础设施、生产工艺现代化水平提升,实现煤炭安全生产、绿色生产、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和循环发展目标。同时,企业还应开展管理技术的创新,完善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统筹经营管理,提高煤炭产销运一体化经营的效率与水平。树立顾客至上服务理念,主动进行优化流程再造、产业链管理、质量管理和人才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经营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厚植培育新动能。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只有依靠内生动力,主动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和要素升级等改革,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充分做好转型发展项目论证,深度精准开展煤炭新兴产业链研究,在“六新”上狠下功夫,将煤炭产业和产品做精、做细、做强,才能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