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晖,单倩茹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自1898年起至新中国成立的50年间,沙俄和日本先后对大连进行了殖民统治,并且对这座城市进行详细的规划及建造.在这期间诞生的建筑大多风格迥异,并且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给大连市留下了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建筑见证了大连的历史发展,使其积累了浓厚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大连市目前近代建筑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2011年,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看护、巡查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列支了文物保护单位看护专项补助资金.2012年,出台了《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开创了国内地方立法保护文物的先河,为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武器.2015年,出台了《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看护管理实施办法》,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大连率先建设了文物保护数字化平台,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展.
大连因其拥有众多高质量的近代建筑得到了“露天建筑博物馆”的盛名,但这些建筑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价值的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建筑风格显著,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又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因此被广泛关注.而那些同样具有历史价值,但不被关注的建筑却面临着被城市更新的“洪流”冲毁的危机.究其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于未被关注的建筑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保护,且执法力度不够,例如曾被列为大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曹正礼故居(见图1),在2010年被强制拆除,门口甚至还贴着规划局及文化局的禁止拆除此建筑的公告,同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奥地利领事馆旧址也难逃厄运.
图1 曹正礼故居拆后现状Fig.1 Present situation of Cao Zhengli's former residence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自然发展与社会长期变迁的历史积淀,是构筑城市生命和城市意象的‘底色’,也是城市对外展示和营销的重要手段.”[2]城市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城市内涵的内在表现为城市在经历了时间的流逝后所形成的独特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风俗人情、地域文化等其他一些自然形成的代表城市特色的要素.城市外在主要体现在城市由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所共同构成的特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就是城市外在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脉络.
大连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其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更新加快,大量的新建筑拔地而起,大连的城市特色逐渐失去优势,历史建筑的保护及更新被忽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历史塑造了城市特色,而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很多极具价值的历史建筑,被拆解、荒废、搁置,曾给城市带来的记忆逐渐消逝.城市特色也随着历史建筑一座又一座的消失而渐渐遗失.保护历史建筑,找回城市特色迫在眉睫.
2.3.1 史迹
“史迹”在这里主要指保留其原有意蕴的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不单在于其物质本身的属性,更在于其精神及文化层面的价值.如大连的中山广场建筑群,其所蕴含的文化及精神价值远大于建筑本身的价值,这些建筑的留存对于大连城市的特色建设具有卓越的意义,现已成为大连的城市地标.这里的“真”是指建筑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建筑,而不是它的复制品,它们符合特定的自然、文化和社会条件.
2.3.2 新迹
“新迹”在这里是指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建造的一些符合当时文化背景的房屋、建筑群、街区.表达了时代背景下的城市个性.“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3]随着时间的推进,任何城市的经济,文化,制度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当时特色的精神特征,而建筑和街区通常会成为这种精神的载体.
大连的近代建筑,历史街区代表着大连的曾经被租借的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同时新建筑,新街区也很好的展现了大连近年来新的城市特色.大连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会给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不同时期的建筑共存展示了城市的包容性,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
2.3.3 痕迹
“痕迹”在这里指实体的文化精神历久弥新,尽管现实的建筑或街区可能已经不再完整甚至不存在了.“痕迹”往往需要符合“原真性”原则,尊重其历史特性,若盲目的复原、仿建历史建筑,使其沦为一个规范化、无个性化的单纯物质空间,反倒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就如团结街,作为大连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风情街,它的痕迹早已深入人心,它代表了大连曾经被沙俄租借的历史,而现在这条街已经变得商业化,遍地的“欧式仿建”建筑,层出不穷打着售卖俄罗斯商品旗号的小贩,早已失去了它的“原真性”,而真正的近代建筑——达里尼市政厅却孤独的荒废在街区的尽头.人们在游历历史建筑时所感受到的精神寄托,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凭几处仿建建筑营造出来的.
黑川纪章曾经说过:“建筑是一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其历史、意蕴.”城市特有的建筑形态、场所以及所围和形成的空间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肌理,它蕴含着时间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记录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此外,其所留存的安全的居住空间,建造技术和社会状况等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历史进程的发展.
在保护建筑遗产方面,不光辉煌的、高质量的建筑需要保护,那些形式简单、不“辉煌”、不“优秀”但很独特的建筑也需要保护.这些建筑虽然很平淡,但将城市整体风格和空间骨架融入其中,成为城市特征的最强有力的表现形式.
3.2.1 立法工作与民众参与的保护
对于大连的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由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度一直不高,这种保护方式利弊共存,一方面,民众参与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也避免了很多保护中的盲点,使建筑保护从被动转为主动,但这种保护方式存在着无序性.由于没有政府的管理和约束,以及政府支持度不高,导致公民的参与度也不高,保护方式散漫、任意.建筑的保护呈现两个极端:轻微保护和过度保护.一部分建筑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居民没有合理的保护,已变成危房,大量墙皮脱落,屋顶漏水,居民只能靠塑料布来进行简单的修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一些建筑甚至变成了废品收购站,对这些建筑的留存是无益的(图2为凤鸣街).另一部分建筑已经变成了商业用途,在建筑上随意加建、改建,内部构造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个不完整的外壳,图3为南山风情街现状,这些改造甚至是不可逆的,这对这些建筑的保护都是极大的危害.
图2 凤鸣街现状Fig.2 Current situation of Fengming street
图3 南山风情街现状Fig.3 Current situation of Nanshan style street
民众自主参与的建筑的保护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建筑保护的现状说明了这种保护方式的不足,公民保护意识差,专业知识不足,对近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以及资金的问题,这种种因素都是导致公众参与保护缺失的不利条件.相比于政府,公众在很多时候处于弱势.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还不全面,公众的基本义务、责任以及奖励制度尚不明确,使得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公众参与的优势在于与近代建筑有更直观的接触、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及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民众与专业人士优势互补,民众得到更为专业的理论、技术指导,而专业人士从民众角度出发进行更加满足大众需要的保护.
3.2.2 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现
新的城市街区的出现,老的街区应该如何何种方式与之共处?在二者功能相同的情况下,新街区的空间组织有序,设备完善,环境优美,比旧街区更有优势,从使用角度而言,新街区优于旧街区.但旧街区拥有新街区无法拥有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保留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根基,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4]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特色及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更新.当下城市更新方兴未艾,人们旅游意识逐步提高,历史文化保护逐渐被重视,历史街区也由此得到了更深入的保护和修缮.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要的提高,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历史氛围进行更为全面的保护.
大连的近代建筑是外来文化在大连的移植和再现在经历了沙俄,日本先后的占领后,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大连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大连中山广场建筑群(见图4),汇聚了巴洛克式、哥特式、古罗马式、折衷主义等建筑风格,被称为“开放的建筑博物馆”.这些建筑如今保存完好,而且依旧在使用,大部分延续了原有的用途,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图4 大连中山广场现状Fig.4 Present situation of Zhongshan square in Dalian
3.2.3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相当于保护具有关键建筑的历史见证.时间和空间演化的进程造就了历史,继承和发展是唯一途径,割断是万万不可的.因此,所有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特征,为了将城市文脉延续,防止城市建设中盲目的现代化追求,导致城市记忆和历史的消逝,而城市中又不可避免的需要新建筑,二者如何在城市中和谐相处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新建建筑过多,会导致城市内涵的缺失,旧建筑过多意味着城市发展缓慢,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城市在不失去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逐步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大多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大连因其独特的殖民文化以及对城市的空间特色的合理解读,形成了具有独具大连特色的城市文脉,大连的历史文化保护历经了从点式的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线式的历史街区的规划的过程,再到面式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今年年初申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主导思想首先是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突出城市的风貌特色;其次,将对历史建筑的单纯保护转变为适应性的更新与利用,使之融合于当今城市并使之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3.3.1 以保护为主
对于这些历史建筑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离开保护而谈的建筑再利用就是空谈.因此政府应加大保护干预力度,在避免再次出现文物保护单位被拆毁的同时,应建立健全历史建筑技术档案,记录建筑的原状,便于后期修整有据可依,避免原真性的丧失,且对建筑的保护应避免急于求成.就目前来看,建筑的保护从经济能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来说尚不完善,我们仍需以保护为主,循序渐进,避免对建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3.3.2 可持续发展
大连的近代建筑遗产较多,需要保护的建筑也很多,而政府的资金有限,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将建筑进行保护.维奥莱·勒·迪克早就指出,保护历史建筑最好是给它找一个合适的用途.建筑遗产不仅像其他文物一样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同样还具有物质价值,将一座建筑推倒重建,不仅不经济,旧建筑材料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将建筑进行保护性再利用可以发挥其剩余物质价值,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3.3.3 更为灵活的再利用方式
对于留存于现代的历史建筑,不能满足于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保护方式.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外观及内部构造都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加上内部构造老旧,所以就需要更为灵活的再利用机制使其效益最大化.
选择适当的功能对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是恢复建筑活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建筑原有的功能、结构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可将建筑原有的功能扬弃,甄选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功能,这种利用方式更有利于文化的的传承和城市脉络的延续.
目前,大连建筑再利用大多还停留在保持外貌不变,改变内部结构的方式.改建、扩建、加建这种方式大多运用在仓库厂房一类保护等级不高、空间跨度较大的建筑中,较为单一. 而对建筑的再利用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原有功能、结构之上的再利用,可与文创产业相结合,旧建筑与新文化的碰撞会带来戏剧性的效果,建筑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艺术的介入又是建筑再利用的催化剂,二者相得益彰,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提高人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十五库是大连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再利用实例,将内部重新进行分割、打断、重组, 外部提取原有建筑元素并加以改造,形成汇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的创意空间.历史建筑本身悠长的历史总能使它们比新建的同类建筑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吸引力[5].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城市结构的升级,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正在快速消失,对其的保护任务迫在眉睫.对一座城市而言,特色是其灵魂.基于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和城市特色的关系分析,城市特色的塑造和提升应紧紧围绕对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这一核心,采取以保护为主,多种再利用方式相辅相成的手法,将城市特色的延续与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