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霞
30~50 岁女性是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人群,此类肿瘤属于良性肿瘤,患者患病后主要的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以及不孕,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不断延长,患者的贫血程度也会不断加重[1]。有关统计研究显示,我国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患者年龄在逐渐减小,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的身体健康。手术治疗是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随着宫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2]。为此,本院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引入宫腔镜电切术,抽选110 例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围绕手术效果以及安全性展开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10 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系统法为标准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5 例。对照组年龄33~57 岁,平均年龄(40.41±6.53)岁;病程1~9 个月,平均病程(4.87±2.16)个月。研究组年龄34~57 岁,平均年龄(40.74±6.65)岁;病程2~10 个月,平均病程(4.93±2.78)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加、月经不调、疼痛、下腹部坠胀以及腰部酸痛等症状;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患者均无外科手术史、无手术或者麻醉禁忌证;患者符合手术要求,肌瘤组织直径>5 cm;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及手术相关内容均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
1.2.2 排除标准 患者患有心血管、脑血管、心脏、肝脏或者肾脏系统疾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参与研究前3 个月使用过激素药物;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情况或者有家族精神病史;其他原因导致患者无法顺利配合本次研究。
1.3 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手术之前均需要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明确病灶位置,制定手术方案,指导患者按照要求进行术前禁食禁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手术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手术中选择相适合的药物进行术中抗感染治疗,根据手术方案为患者进行病灶组织切除,手术后依照实际情况开展术后抗感染处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手术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手术体位为膀胱截石位,使用碘伏对患者会阴部位以及阴道进行充分消毒,使用扩张器将患者宫口扩张到11 号大小,符合手术要求之后使用20%的甘露醇进行膨宫处理,之后置入电切镜,全面观察患者宫腔内环境状况以及肌瘤组织的大小,观察是否长有蒂部,观察子宫体是否存在增大情况,如子宫肌瘤存在蒂部需要进行表面切割,并使用小钳将切割下的组织以及残余子宫内膜取出。如子宫肌瘤未见蒂部,需要将肌瘤包膜切开之后将肌瘤组织切碎并取出。如肌瘤组织已经深入到肌壁部位,需要首先将突起的瘤体部位切除之后及时使用缩宫素,另使用电切刀继续切除至子宫内膜水平,切除完成之后进行电凝止血,手术后依照实际情况开展术后抗感染处理。所有患者手术后2 周内均需要禁止性生活,切不可盆浴,手术后6 个月内需要做好避孕措施。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发热、创口感染、创口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5%,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妇科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生长形态为覆盖在子宫内膜上,自宫腔外逐渐向宫内生长,直接干扰到子宫的正常收缩[3,4]。由于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体积比较小,并不容易被发现,但是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很容易引发出血症。患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出现包块,可感受压迫症状,触摸有明显的疼痛,同时伴有月经量增加、经期延长以及白带异常等,且会直接影响到受精卵的着床,导致患者出现不孕情况[5]。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女性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6]。
黏膜下子宫肌瘤传统治疗方式为开腹手术,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安全性难以保障[7]。宫腔镜电切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其在治疗中无需做手术切口,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且能够全面观察患者病灶情况,了解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以及病灶组织周围的环境状况,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生育要求对手术方案进行灵活制定,能够在提升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操作准确性,降低患者手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能够缓解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心理,帮助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排气,降低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等不适感受的发生,确保患者手术后能够尽早下床活动,早日康复出院。宫腔镜手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子宫穿孔是主要的一种,实际手术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膨宫剂的使用量,加快手术操作速度,缩短手术时间,及时排除子宫内的气泡,在降低子宫穿孔发生率的同时减少气体栓塞以及低钠血症的发生[9,10]。本次研究中,55 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均未出现上述并发症,可见,宫腔镜电切术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是有所保障的,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综上所述,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提升手术效果,还能够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痛苦,提升术后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值得进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