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宏
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位于全球肿瘤发病率第二位,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群众体检意识的不断普及,仍不断逐年递增,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机体免疫状态紊乱及免疫监视效能的下降被认为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1]。维持免疫系统内部环境稳定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2]。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会发生变化(包括总量、活性、功能等),其对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报道称,可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监测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中,如食管癌及胰腺癌等[3,4]。同时有报道指出,通过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可以全方位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对肿瘤疾病可精准诊断,对临床治疗效果可全面观察,进而显著改善预后情况[5]。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抗肿瘤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检测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肿瘤科住院的50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均通过病理结果确诊,生存时间均>3 个月,并排除近期有使用过免疫增强剂患者。其中男36 例,女14 例;年龄26~76 岁,平均年龄(57.52±12.21)岁;肿瘤类型:结直肠恶性肿瘤26 例,胃恶性肿瘤14 例,肝恶性肿瘤2 例,胰腺恶性肿瘤8例;其中,接受分子靶向治疗20例。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n)
1.2 方法 分别于抗肿瘤治疗前、抗肿瘤治疗后1 个月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T、B、NK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约2 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试管中,充分混匀后留置待测。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全血标记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法对淋巴细胞进行测定,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操作,所有抗体及试剂均购自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CD3+、CD3+CD4+CD8-、CD3+CD8+CD4-、CD4+/CD8+、CD45RO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患者治疗后的CD3+、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3+CD8+CD4-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2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2 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 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患者治疗后外周血B 淋巴细胞CD45RO-CD19+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 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表3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 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3 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NK 细胞水平比较 患者治疗后外周血NK 细胞CD3-CD16/CD56+(14.45±6.31)%高于治疗前的(12.4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外周血NK 细胞CD3+CD16/CD56+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NK 细胞水平比较(±s,%)
表4 50 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NK 细胞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例数逐年递增,基因突变、细胞调节功能改变都可能激活细胞的无限增殖,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诱导肿瘤的发生。淋巴细胞处于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的最前沿,在一定程度上,其组成和功能等可反映机体抗肿瘤的能力[6]。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维持免疫状态平衡,主要由三种细胞构成:来自胸腺的T 淋巴细胞,来自骨髓的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在免疫系统的功能中起着核心作用。由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的不同,T 淋巴细胞亚群包括成熟T 淋巴细胞(CD3+)、辅助/诱导T 淋巴细胞(CD3+CD4+CD8-)、细胞毒/抑制性T 淋巴细胞(CD3+CD8+CD4-)[7]。T 淋巴细胞经过抗原或巨噬细胞活化后,某些B淋巴细胞(CD45RO-CD19+)可进行分化,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既往观点认为NK 细胞(CD3-CD16/CD56+、CD3+CD16/CD56+)是一种离散的细胞溶解受体,可参与调节细胞生成过程、保护机体防止病毒感染和消除恶性细胞等多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8]。多项研究指出[9,10],测定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明确治疗方案,对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重点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CD3+、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3+CD8+CD4-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相一致[11]:抗肿瘤治疗或可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表现为总T 淋巴细胞增多,CD4+/CD8+比值增高,即增加辅助/诱导T 细胞,减少细胞毒/抑制性T 细胞,增强机体对突变细胞的识别能力和消灭能力,或可减缓肿瘤生长恶化。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后外周血B 淋巴细胞CD45RO-CD19+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也有相关研究指出[12],某些肿瘤患者的B 淋巴细胞相对计数(CD19+)与正常组对比本身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有可能因为B 细胞仅仅是具有初级体液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13],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影响较小,但仍需要结合患者治疗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研究。NK 细胞称为自然杀伤细胞,分为两种,一种负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即CD3-CD16/CD56+;一种负责特异性免疫应答,即CD3+CD16/CD56+,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诱导产生的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IFN)等免疫因子可以杀伤肿瘤细胞,不仅参与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调节,还参与某些情况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4]。既往有研究表示:外周血NK 细胞比例不仅是胃癌患者的辅助诊断标记物,而且还和胃癌的恶性表型相关[15];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是NK 水平检测,对了解机体免疫功能、评估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6]。在本研究中,发现抗肿瘤治疗后,负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NK 淋巴细胞即CD3-CD16/CD56+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与既往卵巢癌化疗后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似[17],抗肿瘤治疗后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NK 淋巴细胞水平,对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与抗肿瘤治疗前相比,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因为肿瘤细胞会诱导形成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通过抗肿瘤治疗后肿瘤细胞量有所下降,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得到改善。监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或可以成为制定抗肿瘤治疗方案、评估抗肿瘤治疗疗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各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的临床研究仍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