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兰沟墓葬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兰沟组西侧耕地范围内,丹江水库区的北岸。其西有杏山汉墓群,东有烈士坟汉墓群。墓葬区南临丹江, 自西北向东南有小型山丘环绕。 地理坐标为32°48′59.33″N,112°25′29.15″E,海拔121 米。 该区为丘陵台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阶梯形分布。 土质为黄棕色潮土和砂姜黑土。 墓葬区东西长约2100 米, 南北宽约1300 米,总面积约273 万平方米,正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库淹没区内。 (图1)
图1 淅川兰沟墓葬区发掘位置图
2012 年2 月, 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对淅川县香花镇兰沟墓葬区进行了文物勘探, 发现多座古墓葬。 2012 年3—5 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开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共清理古墓葬50 座、古窑址1 座。 墓葬均为中小型的土坑墓或砖室墓, 时代分两汉时期和明代。 其中M12 和M25 保存相对较好,出土了一批随葬品。 现将这两座墓葬简报如下:
M12 位于发掘区中部,开口于耕土层下,是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方向15°。墓口长290 厘米,宽176 厘米,直壁平底,深80 厘米(底距地表)。 填土为浅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系一次性填入。 葬具为一棺一椁,棺椁已腐朽,仅存灰痕。 椁痕长236 厘米,宽120 厘米;棺痕长200 厘米,宽54 厘米。 人骨一具,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均放置于墓室东侧。 (图2,封二-1)
图2 M12 平面、剖面图
该墓共出土陶器7 件。
陶鼎 1 件。 标本M12:4,泥质灰陶,胎质疏松,火候稍低,器体稍小,轮制。 器形为圆唇,子母口,弧腹内收,圜底,腹部饰两道凸弦纹, 底平,腹部装马蹄形鼎足,两侧饰长方形耳,且顶端略外卷,耳中心有长方形镂孔。 上承鼎盖,平顶弧壁,壁外撇。 鼎身口径18厘米,高18.8 厘米;鼎盖口径20 厘米,高5.2 厘米。(图3-1)
陶壶 1 件。 标本M12:3,器体较大,器壁较厚,泥质灰陶胎,质较密,手轮兼制。 器形为圆唇外侈,敞口,外壁近唇部有一道凸棱,束颈,颈下有两道凸弦纹,两侧饰兽面环首耳,鼓腹内收,圜底附圈足,足壁外撇,近口部饰一道凸弦纹。 口部上承盘形盖,内有圈口,顶部有桥形纽。 壶身口径14.8厘米,高38 厘米;壶盖口径16 厘米,高5 厘米。 (图3-5)
陶盒 2 件。标本M12:5,为盒盖,泥质灰陶,胎质疏松,器壁较厚,轮制。 器形为尖唇敛口,弧腹内收,腹部饰三周凹弦纹,平底附圈足。 口径20 厘米,底径10.2 厘米,高6 厘米。(图3-2)标本M12:8,为盒体,泥质灰陶,胎质致密,轮制。 器形为圆唇,子母口,平底附圈足。 口径18 厘米,残高10.2 厘米,底径10.7厘米。 (图3-3)
陶罐 1 件。标本M12:1,夹砂灰陶,胎质疏松,烧制火候稍低,手轮兼制。 器形为尖唇外折,鼓腹内收,底平,周身饰绳纹。 口径16.8厘米,残高13 厘米。 (图3-6)
双耳陶罐 1 件。标本M12:2,泥质灰陶,胎质致密,烧制火候较低,手轮兼制。 器形为方唇,敞口,高领,领端外侈,领壁略弧,溜肩,肩部附桥形耳,鼓腹内收,底凹,齐肩饰粗绳纹,底部饰绳纹。 口径12.4 厘米,底径10 厘米,通高25 厘米。 (图3-8)
陶盘 1 件。标本M12:6,夹砂褐陶,胎质疏松,器体稍小,轮制。 器形为方唇,弧腹内收,圜底,底附圈足。 口径22.4 厘米,底径10厘米,高6 厘米。 (图3-4)
陶甑 1 件。标本M12:7,夹砂褐陶,胎质较密,器体较小,器壁稍薄,手轮兼制。 器形为尖圆唇,平沿外折,斜腹,微弧内收,腹部有数道凸弦纹,平底内凹,底部有数个孔洞。口径18厘米,底径6.8 厘米,高9 厘米。 (图3-7)
图3 M12 出土陶器
M25 位于发掘区东部。“甲”字形砖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80°,由墓室、甬道和墓道三部分组成。 墓口南北通长740 厘米,东西通宽120~257 厘米,开口距地表深30 厘米。 墓内填土为浅灰褐色花土。 (图4)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用带有子母口的花纹砖筑成。 墓顶已塌,上部保存有少量的券顶砖。 墓壁和墓底保存完好,墙体用单顺砖错缝叠砌,墓底用横列砖对缝平铺。 墓室内长300厘米,宽216 厘米,残深185 厘米。 子母口花纹砖两端有榫卯,侧面饰多重菱形纹,长45.2厘米,宽19.6 厘米,厚7.2 厘米。(图5)甬道位于墓室南侧,甬道券顶保存完好,均用子母口花纹砖砌成,长130 厘米,宽117 厘米,高120厘米。南侧是梯形的长斜坡式墓道,坡度25°,残长290 厘米,宽120~180 厘米,深0~190 厘米。 葬具及人骨已腐朽,仅存几根肢骨。 随葬品主要集中在墓室南部。 (封二-2)
M25 共计出土陶器17 件,铜钱15 枚。
陶鼎 1 件。 标本M25:15,泥质红陶,手轮兼制。 器形为方唇,子母口,鼓腹,两侧腹部近口部附长方形卷耳,耳上饰刻画纹,腹部有数道凹弦纹,平底略凹,附兽面柱状足,上承博山炉盖,上饰山丘纹。口径11 厘米,残高15厘米,腹径21.6 厘米。 (图6-1)
陶壶 1 件。 标本M25:9, 泥质红陶,轮制。 器形为方唇,盘口沿,沿面饰两道凹弦纹,束颈,溜肩,鼓腹,肩部、腹部各饰三周凸弦纹,假圈足,足壁外撇。 口径19.2 厘米,底径14.8 厘米,高34 厘米。 (图6-2)
陶盒盖 1 件。标本M25:1,泥质灰陶,器壁较厚,轮制。器形为方唇,敛口,弧壁,平顶略凹。 底径21.8 厘米,高7 厘米,顶径9.2 厘米。 (图6-4)
陶圆盒 1 件。 标本M25:14,泥质红陶,器表施褐红釉,轮制。盒盖器形为弧顶,方唇,直壁,壁上饰数周凹弦纹。口径19 厘米,高13.8 厘米。盒体器形为方唇,直壁,平底。口径15.6厘米,高9 厘米。 (图6-14)
陶耳杯 1 件。 标本M25:16,泥质红陶,手制。方唇,口部椭圆形,两侧饰新月形耳,内外壁施青色釉,平底。 长11.6 厘米,宽8.8厘米,高3 厘米,底径3.4~6.8 厘米。 (图6-13)
陶熏炉 1 件。标本M25:4,泥质红陶,器表施青绿釉。 下部为轮制圆形托盘,敞口,方唇,仰折沿,浅弧腹,平底,托盘中央立一竹节状空心柱与炉身衔接,柄柱上饰两对凹弦纹;炉身子母口,内敛,圆肩,扁鼓腹内收,稍平底。 上承圆锥状盖, 盖面浮雕三层半圆形山丘,山丘上刻画有人物和动物纹样,顶部上承佛手(已残)。 口径5.4 厘米,底径8 厘米,高24.2 厘米。 (图6-9)
陶仓 2 件。 形制相同,大小稍异。 标本M25:8,泥质红陶,胎质致密,轮制。 器形为方唇,敛口,斜肩微弧,直腹微鼓,平底略凹,近底部有一圆孔,周身施青釉,上有锥形盖,盖壁饰山丘纹。 口径6.8 厘米,底径10.8 厘米,残高29 厘米。 (图6-3)
陶井 1 件。标本M25:5,泥质红陶,器壁较厚,轮制。 器形为方唇,平折沿,高束颈,直腹微撇, 颈与腹交接处饰两周凹槽, 平底略凹。口径11 厘米,底径13 厘米,高13.2 厘米。(图6-12)
图4 M25平、剖面图
杵臼 1 件。 标本M25:10,泥质红陶,施黄褐釉。 平面呈梯形,前端稍圆,有一圆形臼槽,后端有一支架,中部架有一杵。 杵前端为近长方形,后端呈扁平形。 通长17.4 厘米,宽6.8 厘米,高6.8 厘米。 (图6-6)
陶灶 1 件(套)。 标本M25:11,泥质红陶,施青釉,手模兼制。 体呈长方形,灶面上两个火口,釜灶烧结在一起,前墙下有方形落地火门,上有方形挡火墙,后墙正中有长方形遮烟墙和半圆形烟囱。 长26 厘米,宽10 厘米,高12 厘米。 (图6-5)灶上附小盆和甑各一件。 小盆:标本M25:13,器体较小,泥质红陶,轮制。器形为方圆唇,平折沿,弧腹内收,底平。 口径11厘米,底径4.6 厘米,高4.2 厘米。 (图6-8)甑:标本M25:18,器体较小,泥质红陶,手轮兼制。器形为方圆唇,内施酱红釉,平折沿外伸,弧腹内收,尖圆底,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底部有四孔。 口径11.4 厘米,高5.3 厘米。 (图6-11)
陶磨 1 件。 标本M25:12,泥质红陶,器表施棕釉。 磨盘已失,只剩磨扇。 磨扇侧视盖状,中间凸起,平面呈圆形。 扇上中心有二月牙形内凹,形成漏斗,中部为一隔梁,每个漏斗均有一漏洞直通扇底。 底径8.4 厘米,高2厘米。 (图6-10)
陶猪圈 1 件,标本M25:17,泥质红陶,施青黄釉,手制。 平面呈长方形,下部一周圈栏,圈栏前设有一半圆形门洞。 栏上两侧各有一望亭,形制、大小相同,为四阿式顶。 两亭的前墙各设有一长方形小门, 亭前设一斜坡通道。 圈内立有一猪。 残长29 厘米,宽19.8 厘米,高22 厘米。 (图6-7)
陶鸡 1 件,标本M25:20,器体较小,泥质红陶,周身施褐釉,手制。立姿,中空。俯首,尖嘴,翘尾,两侧饰羽纹,底附圈足。 残长8.7厘米,残高8.4 厘米。 (图6-15)
陶鸭 3 件。 形制、大小相同。 标本M25:3,泥质红陶,器体较小,手制。 立姿,中空。 俯首,扁嘴,挺胸翘尾,两侧饰羽纹,下附圈足。残长11.6 厘米,残高9 厘米。 (图6-16)
铜钱 15 枚。 标本M25:2,方孔圆钱,正面有外廓,背面有内、外廓,钱文为“五铢”。“五”字交笔,稍曲,与上下两横相交处略内敛,上下两横略出头;“铢”字“钅”旁上部呈矢镞形,下部四点较长,右侧“朱”字上下部圆折,上短下长。 直径2.5 厘米。 (图7)
图5 M25 出土子母口花纹砖
兰沟墓葬区地处丹江水库北岸, 地势相对较高,三面丘陵环绕,有着丰富的两汉时期文化遗存。 其中,M12 和M25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两座墓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材料,现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特征初步进行分析判断其时代。
M12 为小型竖穴土坑墓, 葬具为一棺一椁。 随葬品以陶质的鼎、盒、壶、罐等仿铜礼器组合为主。 该墓的陶双耳罐与淅川刘家沟口M81:8[1]器形相似,陶鼎与罗州城的茅M14:1[2]器形基本相同。M25 为“中”字形花纹砖室墓。墓室多用饰有菱形花纹的长方形大灰砖和子母口砖筑成。 随葬品主要有陶质的壶、盒、杯等日常用器和灶、仓、磨、猪圈、家禽、家畜等模型明器。该墓的陶猪圈与襄阳王坡M173:12[3]接近,陶熏炉与淅川东沟长岭M50:2[4]器形相似。
综上所述,M12 的时代应为西汉早期,M25 的时代应为东汉中期或稍晚。 这两座墓葬对研究两汉时期该地的葬制、 葬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图6 M25 出土陶器
图7 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