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20-11-02 02:57万国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捕鸟三味书屋百草园

万国平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以及冬天里雪地捕鸟的经历。接着,描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其当时所在私塾的某些状况: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学生敬慕老师,学习认真,但也善于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因此,从整体上看,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笔触细腻,细节精美,表达的是其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及美好情思。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语,掌握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

2.学习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

3.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用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段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即将跟童年告别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向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至三十八岁,其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魯迅”这一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厦门的现状使其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彼时,“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转移到了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发展。这些人为谋私利而工于心计,全然不顾教书育人救国的重任,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如“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因此,其正是在“只剩了回忆”之际写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时下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收拾得一干二净,同时也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而后分别齐读第2和第7自然段,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2.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处地方(出示两幅图),你更喜欢哪里?请说明理由。

(2)“百草园”“三味书屋”是课文中两个重要的叙事场域。“从……到……”的句式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可以看出,作者明显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

3.请同学们把表明叙事场域从百草园转换到三味书屋的过渡句找出来。

4.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这一句话,注意要读出重音。

师:通过朗读,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愿不愿意去书塾?

生(预设):不愿意。

师:他更愿意去哪里?

生(预设):百草园。

师:请同学们熟读第9自然段前面的有关百草园的内容,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不用说,同学们一定陶醉在作者精美绝伦的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中了吧!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作者的写作高技,一起来学习学习。

二、文本学习,合作探究

1.齐读第1至第8自然段,要求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指导与思考。

要求:(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2)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3)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3.根据上面的“指导与思考”环节来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2)分析第1自然段,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明确:“似乎”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最末一次相见也已隔七八年,故对百草园印象模糊,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童年的生活景象却历历在目,因此用“确凿”来表示肯定。

4.赏析第2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形容黄蜂“肥胖”,不仅因为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描写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蕴含了儿童特有的心理感受。

(2)形、声、色、味四觉俱全,春、夏、秋三景皆备。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的菜花和蜂写的是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的;鸣蝉的“长吟”和蟋蟀的“弹琴”则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啊!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给人的整体感受,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第二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第三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一位善于朗读的学生朗读此段,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引导其归纳出以上三点精妙之处。

5.及时练:“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句话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并选取一两篇优秀的仿写作品在班上朗读、展示。

6.分析描写“捕鸟”过程的两个自然段。

(1)请几位同学复述捕鸟的过程。

(2)分析学生的复述以引出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特点: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3)学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来描述做某个事件的过程。

(4)这一段的写作特点除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先抑后扬,先写“无味”再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最后写“捕鸟”。

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百草园一年四季都有玩头,但课文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呢?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三、本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归纳,教师适时板书。)

生(预设):(1)乐景:第2自然段;(2)乐事:雪地捕鸟;(3)乐闻:美女蛇故事。

师:总之,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有趣的。因此,作者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留恋。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也曾调皮过、好奇过、快乐过,但那都是在未入学之前。那么,他入学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看鲁迅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度过读书时光的。

二、文本学习,合作探究

1.研读过渡段“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思考:作者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被送去私塾的原因?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作者并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谈及原因时用的是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连用三个“也许”,表达了作者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表现了童年时期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研读描写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片段。

(1)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段落。

(2)指导与思考,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预设:回忆束缚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教师不作正误评价,可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来展现当时私塾教育的面貌?流露出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对老师的评价历历在目,表现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B.老师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了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另一方面表现了孩童的好奇和追求新知识的心理。

C.学生有空就溜到后院玩耍,老师也只是瞪眼不體罚,表现了教学生活的单调,同时也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与学生的自由。

D.在课堂上描红刺绣,表现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幼稚。

③童年时期的鲁迅对其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先生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总体上是敬慕之情,信服于先生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很爱戴他,因为尽管同学们很调皮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通常是瞪瞪眼睛而已。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对现代学校教育满意吗?(开放性题目,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地进行评价。)

3.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两个部分是对比关系,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作对比,一个非常适合儿童贪玩淘气的心理,另一个则使儿童对其产生厌烦的情绪。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两部分相互衬托,即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还有一种看法则从整体视角出发,认为这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都使人感到快乐、幸福,而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课文小结

思考:我们从内容上讨论了课文的主旨,那么从写作艺术上看,这篇课文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1.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2.两相比照的结构特色;3.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4.本文善于联想,比如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成仙,由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捕鸟想到闰土的父亲,由学生读书想到先生读书,等等。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请以《难忘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分享自己童年的快乐经历。

【教学反思】

从总体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巧妙导入。在课堂之初,笔者联系学生的成长经历来导入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开始课文的学习。

第二,清楚解题。在整体感知的环节,笔者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先从题目入手,再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三,感知主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是鲁迅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因而在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地读书、无拘无束地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在作者笔下满是乐趣,严而不厉的先生也变得亲切、温馨。然而,传统教学往往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立起来,这样处理显然有失偏颇。因此,笔者试图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对这篇课文的解读。

【参考书目】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漓江出版社,2014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捕鸟三味书屋百草园
捕鸟网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语文课上的“捕鸟”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里耶秦简“捕羽”的消费主题
贵阳市笼养鸟驱动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