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混合学习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02 13:21孙晓东耿增民武仲科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孙晓东 耿增民 武仲科

摘   要: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学习环境、加入移动学习模块并与传统的课堂相融合的多模式混合学习策略,使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实施的教学情境得到更好的展现,从而在较少公共课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避免学生的同质化,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化。在线学习环境中加入的移动学习模块提供了碎片式学习方式,并成為随时可获取的基础知识库,使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对协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该策略应用到艺工融合类公选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混合;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7-0089-04

大学课程学时普遍趋向减少,对于有些公选专业课,容易出现在基础类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激发培养方面的取舍平衡问题。创造性往往要通过协作讨论的学习过程来培养。然而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协作讨论、探究式学习都难以完成。同时,新生代大学生与以往学生显著不同的认知行为习惯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能让新生代学生掌握本学科应有的知识,又能够设计学习情境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移动设备高熟悉度和依赖度的新特征,对艺工融合类选修课程的移动环境混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移动环境的混合教学资源的构建策略,讨论了在混合移动环境下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实践案例部分的设计,最后论述了移动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从而解决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通过构建“无缝学习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课堂外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并在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多模式混合方法的提出

新生代大学生,是在移动网络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对移动电子设备高熟悉度和高依赖性,且注意力碎片化等新特征,因此要针对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在线学习环境中加入移动学习模块,既符合新生代学生特点,又解决了现有课时缩减后知识体系多的问题;可以将知识性要点通过线上移动端发布,学生可以像翻阅工具一样随时查阅,教师在课堂上则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上,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更好地展现构建主义学习情境。

传统的移动学习一般用在非正式的教育,而本研究打破局限,将移动学习作为传统课堂的辅助,利用移动学习环境来解决传统技术模式下探究式学习难以实施的问题。混合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情境,营造无缝、个性化学习环境,结果是,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通过移动环境将学习扩展到任何时间以及地点。

1.在线学习环境中移动学习模块的指导理论

网络学习情境被认为更适合协作式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实施。

混合学习环境能为构建主义理论提供便利实施的技术支持。而现有学习理论中,探究性学习理论以及对话学习理论适合进行移动学习理论指导。

其中对话学习理论强调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而移动技术能够提供跨地点、情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话的机会,因此在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时主要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

2.混合学习环境中移动环境设计策略

移动端与传统PC端学习环境存在差异性,移动学习环境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即学生在移动环境中的注意力以及时间都呈现“碎片化”的特征,而传统课堂以及PC端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相对固定,如果仅仅是将传统课堂或PC端网络学习环境照搬到移动端,而不考虑移动环境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显著下降。

因此设计移动学习环境时,使学生的每次“对话单元”尽可能短,同时这部分资源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式学习为主,构建的操作环境也要具备易用性、友好性。

设计过程中需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学生的认知特性。在资源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各单元”资源具有相对独立性,以适应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到各独立单元在总体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否则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内化时的体系化。

另外,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对话资源单元需具有“微小化”、“小片段”的特点外,还需具有“动态重组”性。

二、教学实践中环境构建实施方案

之前已经在艺工融合选修课中进行过分层教学改革,并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构建实施,更具备教学改革的基础。图 1为选课学生的专业情况,由于艺工融合公选课学生来自多个专业,对同一门课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大,这与新生代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的特质吻合。因此,从该类似公选课选取1个实验班作为混合移动教学改革试点。

虽然前期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网络教学资源成果,由于移动学习环境“碎片化”的特点,如果简单地将学习内容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会很难保障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设计时,重新划分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以适应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新特质。也使资源的设计更适合自主学习。

1.学习环境构建策略

选取的课程为理论实践型,构成为10学时理论、22学时实践。考虑到PC端学习和移动端的各自特点,混合移动学习环境由分层PC端学习情境、移动学习情境、课堂引导式学习情境3个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3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模式“无缝”、混合学习环境。每一个模块的设计要考虑整体性,同时均属于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既具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这样学生从任何一个模块进入,都可以展开学习。

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时,按照论文里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分为3层,3个层次内容之间具有可过渡性和关联性。选取基本层的知识点构建移动端部分,作为基础知识字典库或者智能查询库,其中相对独立的概念、定义构建移动情境的知识词典类,并设置即时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其快速掌握课堂上构建的复杂综合类情境所具备的基本知识。

将全部“基础知识型”和部分“综合实践”构建入移动教学的情境中,满足设计策略中提出的“既要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连贯性”。将部分“综合实践”和“高阶层”的内容纳入教师课堂中,借助传统的网络情境模块,协助教师完成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将实践任务逻辑分层的实施放在PC端情境中,并且进行阶梯式引导、发布,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入高阶任务并完成。

2.移动模块构建

移动模块的构建过程中,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上,主要选取基本层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快速提供所需的基本知识单元,将知识体系分块细化,并尽可能细化、优化每一个知识点,既保持每一个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又使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尽可能短。

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及时反馈呈正相关性,因此设计移动学习模块时,除了考虑到快查、“字典工具”式的功能,还要设计有效的师生交互机制,加入即时交流工具。学生在移动模块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在线指导与帮助,会提高学生利用移动学习模块学习的效率。从而避免了移动学习模块缺乏交互、有效及时的互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

由于移动端更具即时性,将原来在PC网络情境中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展开讨论等也加入移动端,使互动不局限于PC端网络论坛形式。基于师生的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学生可展示自己制作的作业,加入自己有创意的作品,可以放在优秀作品展区供其他学生观摩,内容有其作品创作的技术路线以及思路,有教师的点评,还有同学的互评。学生可以获得即时正向反馈,以及自我创意的实现带来的成就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PC端实验/实践内容设计

PC端主要有课堂拓展知识与实验实践内容部分。将实验实践的内容利用相关性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分层设计,一个大实验中基本都包含3个层次。 一般“验证性实验部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该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也以单个演示单元形式出现在PC端和移动端。这样学生可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省去实践课上基本操作的讲授,提高学生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课堂情境构建

课堂授课教师主要利用研究式方法,“高阶层”内容的讲授以引导启发为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学习扩展内容,完成相关 “高阶任务”。在理论实践与讨论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者,以及信息反馈者。

由于完成实践任务所用到的基础性知识点,教师并不讲授,由学生在课前通过移动端习得,学生在实践任务进展过程中,若遇到相关知识点,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情境快速查阅获得,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设计课堂实践任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即完成实践任务时完全不熟悉的知识点比例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大量不熟悉的知识点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学生通过移动端自主学习快速查阅,并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践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都会增强,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形成有效正反馈,又会进一步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在互评与观摩中再次构建情境,习得知识,同时也形成一个开放、向上的学习氛围,更容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创新。

三、教学实践

移动环境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评价相对困难,詹青龙等提出了生命周期法。因此,采用平行普通班和实验班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采用移动环境辅助的混合课堂以及传统课堂均具备的指标,该研究主要使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的评价作为效果反馈的直观量化工具。

采用移动混合教学模式前后学生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的对比,可作为一个教学效果指标。笔者选取了2个基础情况类似的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组。图3 为两个班学生与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背景情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个班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水平基本类似。相同的初始学生初始知识状态,能够为教学效果评价提供相对客观的无偏差基础。图4为课程结束时的情况,实验班中最后具有驾驭不同软件(甚至是课堂上未讲授过的软件)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达50%,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经过移动混合方式有显著提高。而普通班5.9%左右的学生基本与起初基础好的同學比例持平。尽管孤立的单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普通班的人数高于实验班,但是熟练掌握多模块知识方面,实验班比例达70%,高于普通班。实验班学生对该门课知识综合运用以及知识迁移能力优于普通班。

而PC端的延迟大于移动端。多模式混合学习能降低回应延迟,提高混合学习环境的师生有效互动频次,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

学生获取具体知识的同时,通过了解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体系,从而最终培养与形成了自己独立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体系。移动学习情境的自掌控进度、学习时长短、随时可获取性等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特质,更具吸引力,学生对在线资源的依赖性较高,使学习更有效。(见图5)

四、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学习环境中,传统的课堂、网络学习平台、移动端三者的协作关系需要注意。通过内容组织将基本的知识单元类内容在移动端首页可见,起到知识点速查库的作用,同时适合碎片式学习。复杂、综合类的资源,注意力持久的则主要在网络学习平台PC端引导学生完成。

实践案例中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平衡存在问题,新知识点若比例过大,学生自主学习负担重,难以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若比例过小,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多模式的混合学习理念和模式,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师的引导程度和方式需要注意。既要注意教师的及时反馈、引导,对学生学习进展以及积极性的重要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做到“润物无声”,因为过多的教师干预也会影响甚至固化学生的思维。在资源设计上要利于对新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

五、总结

基于在线学习环境,加入移动学习模块的混合教学改革方法,符合新生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现有学生规模的情况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专业需求去选择学习,避免同一课程学生的同质化,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发挥和展示。使其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利用个人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对其终身学习的要求。

春季学期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使个性化教育有了可实现途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不过,该研究提出的模式对整体学习环境设计的要求较高,教师的工作时域已不再局限于课堂,隐性工作时间急剧增加的问题便突出了。

参考文献:

[1]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案例研究专栏综述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2]詹青龙等.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迈克·沙尔普斯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3]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 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2007(6).

[4]王小根,王露露,王心语,姜鹏丽.个性化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19(7):52-58.

[5]钟丽霞,胡钦太,胡小勇,张华阳,张彦.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与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9(6):83-89.

[6]孫晓东,耿増民.计算机动画基础课程的动态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5(5).

[7]胡勇,赵凤梅.在线学习成效的理论分析模型及测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5 (10):37-45.

[8]陈鹏宇,冯晓英,孙洪涛等.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行为对知识建构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5(8):59-63,84.

[9]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6):32-38,79.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
职校学生语文个性化自主学习初探
“留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例析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农村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探究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