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20-11-02 02:56邓江华
速读·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邓江华

◆摘  要:本文首先以近几年国家级教育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研究背景,论证了“融入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确立了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和“健康发展”为研究目的;再次,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积极心理学”理念、美国“SPARK”课程以及“身体接触类”体育游戏教学这三个层面,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融入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一、研究背景

最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不断发布重要文件,从宏观层面来引领基础教育“心理健康”维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比如,在《指导纲要》上强调,“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指出,“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目的

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适应”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其目标内容的形成着重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融入和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薄弱和缺失。笔者也希望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反向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

三、研究方法

基于论文研究目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通过大量收集与阅读国内有关“小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刊文章和学术论文,并对相关度高的文献做系统地汇总、分类与挑选,以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本研究观点陈列提供扎实的论据支撑。

四、分析与讨论

(一)理念层面: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引入与融合

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的新兴科学。在积极心理学科研领域,针对人的积极心理和健康状况、幸福程度,专家们着重关注以下三个维度:愉悦生活(正向情感)、生活充盈(收获满满)和人生意义(利他价值)这对身心发展正处于各项关键期、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课程层面:美国SPARK课程的吸收与借鉴

在美国“SPARKpe”官网上,SPARK课程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为关注与研究的身体教育与活动课程”。SPARK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方面逐步得到缓解和调和”。由此可见,将SPARK课程吸收和借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深远价值是十分令人期待的。另外,也有研究者把SPARK课程模式概括性地分为“运动、游戏、娱乐”,这为学校实际的吸收与借鉴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三)教学层面:“身体接触类”体育游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在体育教学领域,“身体接触”是指学生之间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有肢体接触并发生思想交流或运动冲撞的行为方式。它存在竞赛双方,也存在合作双方间的交往。常见的这类游戏活动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从另一角度来说,它们也属于团体竞赛性体育游戏。有研究表明,具有“团体竞赛”性质的体育游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它提供了“更多同伴交流、配合”和“锻炼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的机会。具有“团队合作”性质的“身体接触类”体育游戏更体现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只要被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锻炼身体、收获友谊和享受乐趣。

五、建议

(一)理念层面:加强教师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一方面,学校需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和强化“榜样引导”的意识,并更加注重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规范。包括文明礼貌的用语、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等;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思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让体育活动蕴含“心理健康”元素,比如有意安排性格孤僻和行为诡异的学生参加篮球、足球等集体性游戏,让他们在“正确的难受”中又体验到“别样的归属”。

(二)课程层面:融入SPARK内容以逐步升级现行体育课程

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包括现有体育设施、科研教师、校园文化,以升级现行体育课程。首先,在校园内外加强宣传,使学生和家长对“SPARK”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其次,组织科研团队系统、深入地学习“SPARK”课程,以做到让升级后的体育课程,将“运动、游戏、娱乐”等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最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辅助体育教师更好地实施升级后的课程。

(三)教学层面:不断完善“身体接触类”游戏活动的教学设计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活动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寻求到二者之间的融入与渗透契机,才能在完成“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依据积极心理学,借助SPARK课程,体育教师应将“正性情感”融入“身体接触类”游戏教学活动中,灵活化、“本土化”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们有不断增长的心理亲近感,从而发挥出学生学习的选择主动权,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六、结语

在小学阶段,从宏观的理念、到中观的课程、再到微观的教学,这样“三位一体”的、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地发展,以达到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包括:在主观感悟上“缓解焦虑情绪、平和自身心境”,在人际感知上“淡化孤独感受、改善人际交往”,在压力應对上“勇于面对挑战、坚强度过难关”。基于“教师主导兼学生主体”的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进行“身体接触类”、带有团体竞赛性的游戏活动,既能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又学会平衡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矛盾,最终构建起一套科学的自我认知与为人处世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董绍雯.团体竞赛性体育游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5:33.

[2]王岩岩.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