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融合是近年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心。以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分析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可融合性,发现自申遗成功以来,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文化特色挖掘不充分,旅游产品单一,村与村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衡,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如何让特色文化走出去,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改进,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文化;岭南文化;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6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随着世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515战略”的实施,旅游业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对旅游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我国撤销文化部和旅游局,设立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由此看出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决心,缺乏文化的旅游就如同空壳,没有灵魂,而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仅靠自身发展容易遇到瓶颈,旅游为文化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1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旅游优势分析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管辖的地级市开平市内,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侨都”的美誉,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一个整体于2007年被列人世界遗产,是中国第35个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目前正着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村落内目前有马降龙、锦江里、自力村、三门里四个保护区,保护区有40座核心建筑,其中8座建筑被开发供游客游览,自力村居安楼是目前唯一一座还在继续供居的核心建筑。
1.1 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碉楼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鼎盛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有1800多座,大多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碉楼为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由当地华侨从北美、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归国后,结合个人智慧及外国建筑风格而建,是当地华侨为保护家人躲避自然灾害和悍匪而修建的中西合璧的居住场所。碉楼是华侨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近代华侨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的华侨情怀。侨乡文化是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侨乡文化,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文化的核心追求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1.2 侨文化——碉楼文化的灵魂
“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明确界定了海外侨胞与祖(籍)国“血融于水”的共生关系。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人口众多,分布于全球各大洲。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侨民在祖国的“家”、“根”、“魂”。侨民较国内人民较早接触外国先进文化,思想自信、包容、开放,千姿百态的碉楼正是侨文化的表征,侨民虚心学习国外先进建筑风格,结合自身所闻所见及审美喜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碉楼,表现了当地侨民勤奋爱家的奋斗精神。
1.3 岭南文化别具特色,旅游价值高
岭南文化地域广阔,主要分布在两广和海南,其中侨乡文化便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岭南文化自古以来在保家护国、民族团结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献。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岭南文化名片之一,规模庞大,风格各异,是我国乡土建筑的另类,见证了几百年海外华侨血泪史,发展史,也为中国建筑艺术史增添了乡土风味浓烈的一章。
1.4 作为旅游产品而言,碉楼具有其独特的市场价值
碉楼有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楼体高大,空间开敞,屋顶风格各异,游览欣赏价值高。不仅如此,碉楼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自古至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当地居民避盗防涝,也是近代抗日据点和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场所。目前,碉楼还是广东省内中小学著名研学教育基地,吸引众多教育机构。碉楼是侨民的智慧结晶,作为旅游产品,不管是艺术欣赏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比较高。
2 开平碉楼与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开平碉楼与村落自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到2017年十年期间,随着世界遗产品牌的驱动效益,旅游收入增长超9倍,成为广东省县域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但作为世界遗产,以2018年为例,据国内相关旅游数据显示,国内最受欢迎世界遗产景区前五名分别是黄山、峨眉山、故宫、长城、都江堰。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上与其他国内世界遗产地相比还有差距。
2.1 旅游产品单一
遗产地碉楼群散落分布在各个保护区内,除了用于游客接待的少数几座碉楼外,其他碉楼大多处于关闭状态,目前,旅游接待方式基本上以一日游为主,游客到来这里参观,从视觉上的感受除了碉楼还是碉楼,看完碉楼吃农家饭,旅游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大多数游客逗留时间比较短,旅游产品的单一导致夜宿游客也很少,进而影响整个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
2.2 文化特色精髓体现不足,待挖掘
我国旅游管理专家魏小安认为“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之基,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挖掘,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特色”。碉楼作为实体建筑,仅从观楼上,如果不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游客就无法透过碉楼领悟到其背后伟大的侨乡文化。某种程度上,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侨文化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将碉楼的侨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通过旅游的渠道将其展示出来,发扬光大。
2.3 村与村旅游水平发展不均衡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以一个整体作为世界遗产的,碉楼群分布在四个遗产保护区,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如自力村碉楼群总共有21座碉楼,单自力村就有碉楼巧座,是四个碉楼群九个村落里面碉楼最多的村,因此自力村旅游资源丰富,吸引游客较多,自然而然游客量就越大,而相对于自力村,锦江里和三门里却无人问津,村与村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
2.4 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碉楼的管理基本以本地居民为主,且大多数村民讲粤语或开平话,很少人讲普通话,这就导致游客与旅游接待者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开平市只有一所中专职校设有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随着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不管是语言沟通上还是旅游管理专业水平上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高。
2.5 碉楼负荷重,旅游接待量大,破损严重
目前旅游接待的主要任务由广东省开平碉楼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据公司介绍,四个遗产保护区近年海内外游客接待量年均已达20万人次,其中自力村保护区接待游客较多,最多时海内外游客约达14万人次。同时由于旅游接待量逐年增多,也出现了楼体破损问题。由于碉楼过渡使用,导致碉楼劳损的现象,抛去自然原因损坏之外,很多碉楼人户台阶、阶梯踏步、楼层面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為破损。
3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3.1 开发具有侨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载体,在文创产品上进行创新,结合当地侨文化,挖掘侨文化爱拼搏爱奋斗爱国家的精神设计成旅游产品,让文化与旅游融合物品化、业态化。如建立侨文化和碉楼文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多方渠道去了解当地文化。另外,开平拥有不少特色的民间节日,如舞灯、舞龙、赛龙舟、音乐节等,多利用节日元素进行产品创新,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创首饰、文创办公用品、文创食品让当地文化物品化,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满足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好奇心理,激发游客购物欲望,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3.2 以侨乡文化、岭南文化为内在支撑,延伸碉楼价值
碉楼作为世界遗产,建筑形式上有其自身的展示和游览价值。文化内涵上,碉楼是归国华侨带回来的丰富资源,是华侨对防止匪患泛滥为国为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好印证,坚强奋斗的侨文化精神和别具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精神,教育价值高,如充分挖掘碉楼研学的价值,在宣传碉楼的基础上,着重挖掘和宣传碉楼精神内涵,既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提高了游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3.3 抓住沿海地理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客源市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8年我国世界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124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75亿元。但世界遗产地仅有北京故宫和北京皇家园林一颐和园两家,境外旅游接待量占全年旅游接待量的比例超过10%。开平处于我国珠三角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上吸引外来游客有区位优势,且自力村碉楼群以“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而让众人知晓,国内外声望高,吸引力强。开平何尝不抓住契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3.4 培养专业人才,吸引和鼓励侨民侨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上以凝侨心、聚侨力、护侨益“金句”导航侨务工作。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发展侨民侨资参与度高,这就为旅游产业的各项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投资基础。一方面侨资可为维系旅游产业提供经济补给,促进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建设,另一方面,华侨是联系国内外文化的桥梁,能够借鉴海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促进旅游产业建设,吸引侨民侨资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即能够满足华侨保护家乡不忘“乡愁”的情怀,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3.5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碉楼本身要注重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过渡开发只能让碉楼保护雪上加霜。2011年开平借鉴国外文物认养模式,其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向社会招募开平碉楼“认养人”,进行文物保护。遗产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起来,碉楼作为世界遗产,重在维护好其原真性,既要发展旅游产业,让当地各个村落经济发展受益,又要保护碉楼和村落的完整性,不能将发展的眼光仅仅聚焦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上。
[参考文献]
[1]李炎.现代性驱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根本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5).
[2]肖光明.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09).
[3]胡保永.基于侨乡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金融支持作用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12).
[4]王红豆,陈金华.侨乡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J].八桂侨刊,2018(09).
[5]罗颖,王芳,宋晓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及趋势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J].中国文化遗产,2019(11).
[6]傅才武,申念衡.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构建与模式创新——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
[收稿日期]2020-03-18
[作者简介]周大连(1987-),女,四川沪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