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实现路径研究

2020-11-02 02:53蒙颖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流失乡村振兴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健和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优质人才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人才结构恶化,乡村逐渐衰落。究其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差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人才流失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了契机。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让乡村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瞄准乡村人才需求导向,打破乡村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的弱势,形成一支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乡村人才队伍。

卢作孚先生认为当前中国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问题并非其本身蒂固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解决办法的人,中国乡村的建设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来看中国农村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历沧桑变化,乡村衰落有目共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乡村地区青壮年开始向城市流动,中国的社会结构随之改变,空心村、老人村、“三留守”、贫困村等问题随之而来。乡村振兴其根本目的是在解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才是推动经济的杠杆,人才资源的质量如何决定了乡村建设的成败。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乡村的空心化即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口向城市单向度流动,导致乡村内生力量薄弱与资源配置不足。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洪雨萍认为人才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支持,必须从外化转向内生,使农民主体提升素质自觉建设新时代新农村,才能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赖德胜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催化剂”,他提出要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创新农民培育机制、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等,强化农民对农村的“共同体意识”;从人才回流的角度看,蒲实、孙文营等从乡村人才建设的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演进政策,认为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需要依靠“土秀才”,更需要引进各界优秀人才以及乡贤精英回归乡村。

从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对乡村人才振兴的专门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集中于人才回流、本土人才建设以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等进行研究,但农民工返乡助力乡村振兴难成大势,我国农村地区各类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乡村依靠谁来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如何实现亟待解决。打造优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落实现代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挖掘人才优势与实现人才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1 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困境

1.1 人才流失导致乡村人才资源结构持续恶化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二三产业繁荣发展,对乡村人才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产生不对等的人才单向流动的状态;农村青壮年涌人城镇寻觅就业机会,并扎根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乡村人才“饥荒”产生,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与低素质化现象逐渐凸显,在农村从事乡间田耕工作的多为老弱妇孺,并且这一群体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足、年龄局限等特点,只能从事常规的农耕工作,并且接受培训成为新型农民的能力较弱,这使得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面临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外,乡村产业发展的挤出效应同样制约着乡村人才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能低下、农村生产率长期落后的后果,割裂了乡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二元分化逐步加重,人才到乡村工作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最终产生了人才回归乡村意愿的“藩篱”。此外,从乡村地区人才资源的结构看,多数涉农人才以具有农耕经验的劳动力为基础,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人才、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实际需求数量不匹配。综上所述,优质乡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乡村人才资源结构持续恶化。

1.2 农村发展环境不利于吸引人才回流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舍居与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村庄新增建筑参差不齐,建设地点随意或杂乱,村民分散化居住现象更甚,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自然乒曦与村庄自然环境,导致乡村发展混乱、无序、不可持续,因此难以吸引乡村外来创业者、生态农人以及从事乡村公益的组织和从业者的人驻。

从内部环境看,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会才能吸引人才回流,但实际上农村的发展环境并不利于人才回归: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的城乡二元分治规划管理制度形成的资源配置惯性以及各级政府非对称的财政属地化制度,我国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及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包揽”,而农村则由农民“自掏腰包”,导致农村各项发展落后于城镇,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导致农村生产生活不便利,营商环境不优,投资与就业机会较少,持续恶化的发展环境导致高素质农业人才大量转移。另一方面,农村的文化消费发展不充分,受农民自身条件和经济能力的限制,乡村的阅读与文艺娱乐设施消费不足,乡村文化的凋敝、村规民约的模糊化,以及乡村娱乐设施的缺乏,较之城市先进的文明文化、优良的生活服务,乡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都使青年人望而却步。

1.3 农村人才发展机制亟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乡村人才引進、开发与培育、激励保障机制远远不能保障人才的发展。一是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性较弱,有限的人才资源利用率低,乡村招才纳贤的机制存在积弊。二是开发与培育机制欠缺系统性、规划性与先进性,目前在涉农人才的培养上社会合力没有形成,许多涉农人才、农业经营者投入农业后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寥寥无几,管理与服务能力滞后,一些有经验和知识的本地农人与乡贤精英没有被吸引到农村人才队伍中来。农业工作者、农业经验人才接受培训的能力滞后于农业农村培训机制,也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战略的实施产生断节,固化的培训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创业兴农的愿景无法实现。此外,人力资本回报率是决定人力资本向何处流动的关键因素。由于投资乡村人力资本回报率低,周期长,导致部分地区对农民职业教育投入低,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振兴乡村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没有形成。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例如乡村人才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导向存在偏差。

2 原因追溯:乡村人才流失的根源

2.1 城乡二元制结构差异是导致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城乡二元政策下利益差距的“自增强机制”并没有使乡村得到发展。城乡二元制结构所造成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乡村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大多数的乡村区域,企图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效果不明显,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的间题突出。城乡发展在人力资本、发展政策资源分配中存在各种分配不平等障碍,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以及城市相较于农村具有更加优越的教育条件、更加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的养老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障福利,吸引着农村人才向城市进军。尤其是乡村人力资本向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单向外溢效应,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失,进一步使乡村失去了主要的生产要素与有力支撑。

2.2 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人才外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农民职业的认同感较低。一方面,许多农民为子女深远考虑,自小便教育子女要离开农门,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一旦子女进城上学或能在城镇立足,家长们便希望子女切勿回村;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基层干部终其一生追求的只是人事关系更上一层楼,即使目前在基层奋力工作,也只是在为今后离乡晋升做铺垫,真正能留下来支持乡村发展的人才屈指可数。

3 乡村人才振兴实现路径

3.1 发展产业,吸引乡村人才回流

筑巢引凤招引人才。乡村人才外流之根本原因就是乡村经济落后,产业是实现人才振兴的载体之一,用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本流动,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的途径之一是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不仅会对人才产生“吸虹效应”,人才的涌流也会给乡村产业带来“溢出效应”。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因才施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统筹发展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整合林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生态产业链,打好自己的品牌战略,由此可以开发“项目引进人才”模式,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乡村产业扶贫,“造血扶贫”、吸引入资资本,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优势作用,实现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同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吸引社会资本注人,使乡村就业机会增多,引导乡村智力回流和人才回流。

3.2 整治环境,优化人才发展条件

3.2.1 乡村外部条件优化。整洁宁静的田园风光是乡村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乡村规划与执行并重,结合各村落的资源特色为其差异化发展制定策略。应该加强乡村整体规划管理,对乡村新增建筑的地点选择、公共配套设施、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保护乡村原有风貌与特色。乡村基础设施应完善健全,加快农网改造,满足人才发展必须的硬件设施与生活必备条件,依托乡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使乡村人才依恋与向往的乡村环境。

3.2.2 乡村软环境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环境是乡村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应将乡村的治理环境从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熟人社会转向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村民互动产生村落社区认同,从而促进农村社区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乡村要吸引人才,离不开文明乡风乡情所打造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深入开展乡风乡情教育,并抓“慈孝”教育与生态教育。此外,还需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娱乐氛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定期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乡村人才的精神归属感。

3.3 完善机制,優化人才成长条件

机制凝人。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人才引进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与保障。

一是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实施靶向引才,引导高层次人才关注乡村发展。各地政府应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乡村科技创新项目、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方式,突破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瓶颈制约,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将公务员遴选、选调生选拔等硬性方式与人才租赁、技术合作等柔性方式相结合,打破层次,扩大范围吸引急需人才。推进返乡创业就业,通过释放乡村营商环境政策红利,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实用的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持续降低准人门槛,减轻回乡创业者的负重,进一步激发各类乡村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吸引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将高校毕业生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协议保送等制度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增强高校毕业生政策导向性,与其公务员招考、选调生选拔挂钩,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参与支农、支教计划。

二是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培育机制,盘活乡村人力资源存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增多人才培养定位,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高素质职业农民。加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及社会服务等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将”互联网+与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创业创收融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农民职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加大农技人才培育力度,智慧发展成果服务于“三农”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按照“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按需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涉农法律普及等,综合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与素质,统筹内外人资源,建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乡村人力资源体系和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正向激励留住乡村人才,应打造各类乡村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与空间,增强对人才的包容性、吸引力与认同感。要着力构建公平的晋升机制、清明的工作环境、公开的政策环境、选贤举能的社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塑造一个以效益、价值、工作实效为评价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分类评定指标,建立健全以思想素质、经济效益、带动群众、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的分类评价标准,应以实干、实绩为导向。给予下乡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资助奖励、涉农领域大学毕业生纳入各地区补助政策范围,激励各类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城市人才到乡村发展的待遇保障,如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者到乡村进行服务,必须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4 结语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础和灵魂。“人才兴,事业方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事业,必须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能成就大业。农村农业现代化要依靠人来实现。只有推动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治理机制,吸引人才回流,才能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性与建设能力,从而促进乡村人才要素的真正聚集,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有效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边琳丽,刘泽惠.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9(27):72-73.

[2]洪雨萍.乡村人才振兴从外推转向内生的必要性和路径——以湛江乡村振兴发展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9(04):45-55.

[3]赖德胜,陈建伟.人力资本与乡村振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21-28+154.

[4]孙学立.农村人力资源供给视角下乡村振兴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8(05):128-132.

[收稿日期]2020-03-30

[作者简介]蒙颖(1995-),女,壮族,广西大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人才流失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