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培训;创新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表示:“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随后,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高配产物,以互联网为平台提取信息运用于传统行业,是知识社会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演进。而“互联网+教育”在这一环境和政策推动下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师生,黑板+教材,而是依托新兴技术跨越空间障碍进行变革创新,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长久以来,高校教师队伍面对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紧迫的科研压力以及急于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想法,普遍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心理。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终身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继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各大高校每年都会为在职教师提供包括校本培训、会议培训、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广,专业度高,包括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等,有利于高校教师把握前沿教育动态。事实上,教师培训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上都不仅局限于教师教学问题,更大程度上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令其终身受益。但是这种短期目标与长远目的之间无法轻易形成一个平衡点。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高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深,培训成本投入欠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离不开经费投入。目前各高校缺乏专项培训建设资金,低成本的投入使得高质量培训课程受限,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培训机制不健全,内容设计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主要采用讲座式或理论输入式;对于各专业实际教学辅助和教师自身发展提升效果缓慢。第三、教师自身培训认知不足,参与动机过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培训前没有通过有效的问卷与现状调查直接进行统一化知识灌输,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下参与者的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再加上培训组织方未能建立有效的约束或激励机制,很多教师视其为打卡任务,久而久之会对培训产生消极懈怠心理,不能达到既定效果。第四、培训评估和反馈滞后,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受到培训内容和模式的限制,多数高校忽略了培训后的反馈与数据评估,导致培训效果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的数据验证,无法证明其效果。
面对传统教师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弊端,本文将结合高校教师培训现状从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内容与实践以及技术支撑四个层面说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的创新,以期为全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供理论借鉴。
首先,只有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才能够有力地指导实践。教师培训理念的树立就微观层面而言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方入手。学校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应尽可能加大师资力量培训投入,在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而校内专设的师资发展机构应树立现代化理念,在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面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个人应转变思路,对待培训并非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要,同时要积极参与培训课程与方案的建设。
其次,“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必备路径。近年来,关于混合式培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提出了将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多项研究证明了大数据时代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作为培训组织方可以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将重心偏向线上资源。线下培训模式将从单纯的集中学习转变为集中讨论,利于及时收集受训者反馈的意见,方便师资发展机构从多角度、全方位设计培训项目,有针对性丰富培训内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积累知识,记录问题和想法,积极反馈在线下的头脑风暴活动之中。
再者,建立高素质、专业化、信息化的培训队伍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负责设计培训、组织培训的一方应该是各行各界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化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训效果。因此,为了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培训师的专业性。只有充分发挥专家们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建设。在培训组织方内部首先实现自我培训与指导,以经验、学术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划分,从而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分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培训队伍,确保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培训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反馈能力。在信息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趋向不同,在混合式发展、跨学科发展等理念推出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与自我学习过程中记录并积极反馈自身想法与意见,从而帮助学校更高效、有针对性地展开校本培训。
最后,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建构完整的实践过程。完整的培训过程应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调研教师水平与实际需求,了解受训者的技术教育标准。第二、根据前期调研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第三、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观察反思,修改培训计划。第四、总结培训效果,要注意阶段性效果和长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下一次培训做准备。学校师资发展部门应分对象、分阶段的组织教师培训,而不是单一集中“一锅烩”。
此外,平台技术的优化利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培训,为创新教师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平台技术更新速度随之加快。国外在早期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开发新的教育技术和学习管理平台。目前Moodle、blackboard、canvas等开源学习管理平台广泛运用于美国高校。中国国内在开源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专有产品,如超星平台技术成熟,资源丰富,受到各大高校欢迎。此外,移动设备的高频使用促使程序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应用而生。国内学者已经在研究微信平台支持下的教师培训,提供一条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可行路径。
“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作为远程教育的现代化体现,互联网+教育依托网络技术,整合优秀教师教育资源,使得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无论对于教师教学或是培训工作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和在线交流功能,第一时间为教师呈现学生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及时跟进整改,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有利条件。当前,在全球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化数据库正在快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得到快速傳播与充实,方便人们视线随时随地打破空间时间局限性,实现在线学习。信息时代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共享资源,及时反馈数据更新培训信息,有助于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