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丁洪波 曾万勇
[摘 要] 基于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过程中高校、教师应通力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期间的各类教育途径,将育人的整体目标化作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价值目标,形成系统合力,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 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075-02 [收稿日期] 2019-10-25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对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直接培养大学生的教育平台,高校更应该探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培养的目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和重托,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思想道德方面,高校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教育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确认、行动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从而成长为坚定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知识素养方面,高校和教师一方面必须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为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力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目前许多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偏重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忽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新时代人才培养必须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方向[2,3]。
二、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表现较为多元化,这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理想信念淡薄,易被人利用
互联网的兴起让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中也包含了各种腐朽、低级庸俗甚至带有煽动和蛊惑性的不良思想。这些思想让少数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产生了质疑和动摇。
(二)功利化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时代,受环境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带有“功利”色彩,价值观从追求理想与信念转向追求个人利益。价值观的偏差使得这部分大学生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三)思政教育手段陈旧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依旧依靠理论灌输、批评教育等,教育主体以辅导员为主,这些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面对新时代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我们需与时俱进变革教育方式。
三、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
理想与信念是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息息相关。为了让人们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非常有必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作为国家发展重要后备军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科学统筹规划
将高校思政工作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一方面应抓好思政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重新理解思政和专业课的辩证关系,将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融入专业课程中,统筹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
(二)课程与思政教育合理结合,逐步推进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指的是高校所开设的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各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通识课程。作为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合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例如将袁隆平、南仁东等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中,一方面介绍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诠释他们科学为民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努力进取,树立为祖国振兴、为人民幸福、为社会进步的人生目标。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传播给学生,实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既发挥课程应有的知识传授和育人价值,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构建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交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
(三)提高教师自身思政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塑造学生的“三观”,首先要塑造好教师的“三观”[4]。课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首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做到“外物何尝诱”,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教学,融入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教会学生通过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生力量。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一代,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对话语权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当代青年的一个变化;因此,思政教育一定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因此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师说教和理论灌输为主。但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大学生只有主动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才能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案例激发学生主动认知,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传递融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将学习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同时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5]。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对广大青年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人格品德等方面,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的开展可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教体系的各类教育途径中,将育人的整体目标化作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2]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3]张庆华,曹雪涛.水生动物病院卫生学思政案例——天花病毒及其疫苗[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09):37-39.
[4]潘玉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35-39.
[5]兰雅梅,王世明,宋秋红,等.高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0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