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0-11-02 02:24方世南
创新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生态圈和谐社会

方世南

[摘 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是推动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圈。只有充分认识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价值,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聚焦乡村治理中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才能找到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有效路径,推進全面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5-0087-00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九部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中,提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并制定了一系列紧密关联并能协同发挥作用的重大举措[1],对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和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是推动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为此,必须充分认识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重大价值,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聚焦乡村治理中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找到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有效实践路径,迈向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新境界,促进乡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世界上自然万物依照客观规律发生有机联系从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有着和谐有序持续发展的生态圈,乡村治理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健康、和谐且充满活力的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是一个由乡村政治生态、乡村精神文化生态、人民群众需求生态、乡村社会整体形象生态等所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村级政权构成的乡村政治生态在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乡村政治生态决定和影响着乡村社会生态,并直接影响和决定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方向和质量。乡村精神文化生态是一个包括了乡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在内的文化生态系统,营造优质的乡村社会精神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治理朝着融自治、法治、德治于一体的方向迈进并达到理想的善治境界,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大价值目标。人民群众需求生态是反映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如经济上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的民主法治利益、社会管理上的社会利益、精神文化及心理上的文化利益、生态环境上的生态利益的复合生态系统。明确人民群众需求生态,有助于在乡村治理中顺利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针对性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整体性利益,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乡村整体形象生态是由各种形象资源和形象要素所组成的,反映乡村综合竞争力的生态环境,由作为硬件的自然环境与作为软件的人文环境所构成。乡村政治生态、精神文化生态、人民群众需求生态、整体形象生态,共同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系统。

新时代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本质上是要塑造一种体现时代进步潮流和民心所向的良好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这种良好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但更主要的则体现在以人的文明素质为内容的人文环境上,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治理和法治状况、良好的民风民俗和道德文明、良好的公共管理和公共规则、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推动乡村实行良法善治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优化乡村公共文明,以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提振人们的精气神,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塑造人的文明形象,形成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良好的乡村整体形象,将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促进新时代乡村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重大价值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乡村社会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即乡村政治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等的风清气正。通过科学、规范、有效的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形成和谐社会生态圈,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对于乡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以现代文明新风尚滋润幸福美好生活,塑造一大批与乡村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农村新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形成基于利益多样性、利益差异性现实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形成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新人,推动乡村在现代治理理念指导下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来自乡村的重大贡献。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有助于乡村以优良的政治生态影响社会生态,以高效的乡村治理实践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向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条件,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乡村社会是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会有机体的动力、活力、潜力都在于乡村社会生态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从很高的政治站位上充分认识其价值。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政治既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一个地区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如何,是与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如何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的历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历程;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实施全面领导的历程;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并以质量强党引领质量强村、质量强镇的历程;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加强基层组织力建设,不断增强乡村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的发展历程。各地乡村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党的建设经验和基层治理经验,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乡村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充分显示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重要力量。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领导是保障乡村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重大示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调动乡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乡村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和脉脉相承的血肉关系,是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圈的强大动力。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有助于推动形成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和乡村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涵盖了乡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对于人民群众涉及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人权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体现。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就是要按照各地乡村实际,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建立健全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准地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本着固本强基的理念,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乡村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村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有助于推动形成与乡村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乡村优美人文环境,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乡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协调为价值目标,以先进文化和文明新风尚培育和弘扬为重点,以文明新风尚滋润幸福美好生活为目的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圈,内在地要求乡村必须在注重物理环境美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将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过程看作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过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过程,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圈,根本任务是建设反映乡村良好风气具有在价值取向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共识的优良人文环境,而反映乡村良好风气具有在价值取向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共识的优良人文环境,需要进行新时代乡村思想文化整合工作。因此,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共同的价值理念,通过加强对社会阶层深刻变化带来的多种思想意识的引导工作,形成凝聚力和思想共识的整合力等功能,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积极性,合理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全民共识和价值认同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文化家园,使社会各个阶层在精神文化领域都有归属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达到用先进文化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利益多样性基础上的多样性思想观点实现多元并存与和谐相处,使乡村各种思想意识在“和而不同”态势下形成蓬勃活力的均势和保持一定的张力。

三、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核心

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由于社会和谐的根本在于利益和谐,要通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乡村整体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利益和谐问题。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是人所组成并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乡村产业能否兴旺、生态环境能否宜居、乡风是否文明、治理是否有效、生活能否富裕,都取决于人的能力水平,与乡村基层干部、广大党员及村民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重点和难点都在人身上。

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激发和调动各类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圈的主体,把他们的主体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推动乡村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圈就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曾指出:“农民这一头不热,建设新农村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最终也持久不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他们感到建设新农村有奔头、有干头,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明天日子会更美好,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爆发出无穷的力量。”[2]当然,对农民群众在推动和谐社会生态圈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辩证地认识。一方面,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农民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农民作为一个整體,成为新时代和谐社会生态圈建设的现实主体。另一方面,由于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社会地位也不高,很难主动地站在主体性地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功能。“要把农民动员起来,首先要尊重农民,特别是规划目标要让农民认可和接受,各项决策要民主,各项工作要遵循民意,农民的事根本上还应由大多数农民来决定;其次要教育农民,用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农民、团结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改造农民。”[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启迪作用,要求必须把遵循人民的主体性和促进人民主体能力的提高同时认真地抓紧抓好,促进潜在的主体成为现实的主体,现实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出主体性,以促进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

新时代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利益为导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政策兜底中不断改善民生,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客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既通过物质利益不断改善经济民生,又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断改善政治民生,还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不断改善文化民生;通过加强乡村治理,不断改善社会民生;通过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不断改善生态民生,让人民群众特别是乡村弱势群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形成乡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经济组织、村民多元主体为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以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滋润村民幸福美好生活,开创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明新气象,进一步集聚和提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取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成就。

总而言之,乡村社会是人所组成的社会,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目标是人,关键是人,动力也是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迈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新起点的到来,社会现代化既要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出来,更要在人的精神文化层面上体现出来,现代化最根本的不是化物,而是化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归宿和根本目的。人的现代化表现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交往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提出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共进的重大课题。

四、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主要路径

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过程,是乡村治理实践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决定认识,实践能力决定工作成效。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工作,是着眼于乡村社会文明品质提升并重点在“做”字上狠下功夫的一项创新工作,即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力的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村整体富裕水平,解决好利益和谐这个根本问题。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治理朝着社会化、民主化、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方向发展。

第一,以新时代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聚焦利益和谐这个最为根本的乡村社会和谐问题,推动形成与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相适应并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利益和谐是最根本、最本质、最重要的和谐。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4]。这一重要经验做法,至今没有过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随着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利益高度分层化。随着乡镇企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农村居民有的“离土不离乡”,有的“离土又离乡”,转化为工人和农民工;还有的农民成为私营企业主;有的农民通过从事餐饮业、物流业、文化旅游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等行业工作获得了较为稳定而高额的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一些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相对淡薄,甚至还存在着无阶层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或者阶层群体意识相对缺失。通过扶贫工作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协调多元阶层的利益及反映多样性利益关系的多种思想观念的共同性的价值诉求,形成在尊重现实的利益差异和尽力减少利益差异扩大基础上的价值共识,构建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流意识和以团结奋斗为时代精神的乡村新风尚,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的重要路径。

第二,以新时代乡村治理推动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要创新乡村高效能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朝乡村有效治理方向推进。为此,要更加注重乡村治理中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促进基础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基层党组织和村级领导负责与政社互动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刚性的法治规约与柔性的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随时化解。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障通道,要大力总结和推广乡村基层创立的“多网融合、一网治理”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法治化、网格化创建达标率。要通过乡村治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发挥治安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推进公共安全科技信息化建设深度发展,增强村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提高预防和化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以高质量的乡村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以新时代乡村治理推动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乡村生态环境上升到关系党的宗旨和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与关系民生的重大社會问题的高度,围绕促进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以乡村治理推动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的重大自然基础。绿色是乡村社会最大的底色、本色和特色。乡村最具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自然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坚持整体高质量发展,就要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基层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在绿色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现代化,以绿色文化创意产业、绿色旅游休闲产业、绿色餐饮业、绿色制造业、绿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通过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教育、绿色村庄、绿色公益活动、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垃圾分类、构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圈推动形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生态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7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0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责任编辑:杨  彧]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生态圈和谐社会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