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类人说:地球大陆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类人特征

2020-11-02 02:24李振福王艺璇王雪彤
创新 2020年5期
关键词:北极大陆世界

李振福 王艺璇 王雪彤

[摘 要] 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再到当前的信息革命,世界地缘政治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特征也逐步类人化。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将大陆与人体进行类比,提出大陆类人说,分析了其在功能上和结构上的相似之处,提出大陆是类似于人的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国际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谋求全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 大陆;地缘政治;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E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5-0001-10

一、研究背景

早在15—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上并不接壤的各个大陆也随着日益活跃的人类活动而联系日益密切。

人与自然或社会的类比研究并非本文首创。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书:“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重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與天地相应者也。”其将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以阐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对自然与人和社会的类比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著名地缘政治学家拉采尔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他将国家比作人体,认为其边疆部分属于末端器官,扩张的地域为四肢,交通通道为循环系统,首都则为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1]。随后,孔德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他认为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类似,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构成,将社会有机体分解成家庭、阶级(或种族)以及城市(或社区),其中家庭是社会的真正元素(或称之为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或社区)是社会的器官[2]。斯宾塞则在孔德提出的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论。他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分工类似于动物有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同时,社会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一样,也具有相对应的营养、分配、调节系统,即提供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提供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提供调节生产的整个社会管理者阶级(政府和各种机构管理人员)[3]。

此外,还有多位学者的观点涉及相应的类比研究。例如,约翰曾经将各个阶层比喻成身体的某一部分,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各阶层各司其职[4]。伯伦知理则明确将政府、议院等国家机构比喻为人体的四肢器官,这个身体在宪法的支配下结合为一个整体,国家的改革被喻为身体的成长变化。在伯伦知理的“国家身体图”中,每个喻体都有其不可替换的指涉对象,代表了伯伦知理对国家应有形态的构想[5]。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交织与碰撞。部分国家或地区置逆全球化风险于不顾,大行单边主义,实行贸易保护,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稳定国际局势搅乱,使原本正走向整体共同发展的国际社会再度风起云涌,区域性冲突不断,多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严峻挑战。

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视作一个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整体。就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在顺应历史潮流的过程中,正全面拥抱和主导着全球化进程,这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对当今以至于未来国际社会的责任和胸襟。

本文将通过论述各个大陆在国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世界主要大陆类比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将其功能及相互之间的某些结构关系与人体相对应,在大陆与人体的类比过程中将整个世界视作和人一样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整体性思维看待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联系及其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势。这对解决当下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困境或许能在理论上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期望为当代中国所秉持的全球治理观增添理论补充。

二、地球大陆与人在功能上的类似性

地球上的大陆与人的功能类似主要体现在大陆和人的主要功能的类似。人有心脏,大陆也有“心脏”,人有大脑,大陆也有“大脑”,而且大陆就像背对着地图的一个人,“心脏”和“大脑”的位置也和人类似。

(一)心脏功能上的类似性:世界的心脏在欧亚大陆的中部

早在20世纪初,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就提出了陆权论的核心观点——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或枢纽区域[6]。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欧亚大陆中部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一区域由大河流域形成广阔的低地,恰如被包裹着的心脏,在陆上作战中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有利于汇聚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对其他地区造成威胁。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能源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逐步攀升,石油更是被称作工业的“血液”。“心脏地带”作为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珍贵的金属资源。油气资源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至关重要,大国需要确保石油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来源,从而在经济上占据主导位置,并在地缘经济战略上抢占制高点。因此,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组织都积极与作为“心脏地带”重点区域的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目前,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已经向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口,正如心脏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一样,作为“心脏地带”重点区域的中亚地区的能源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及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转。而国际上也早已注意到中亚对世界的重大作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实施的“中亚经济专门计划”,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都旨在推动中亚的能源优势普惠世界,为整个世界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中亚地区充分发挥了麦金德所述的“心脏功能”,是大陆与人功能类似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二)大脑功能上的类似性:世界的大脑在北极地区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海冰的逐渐融化,北极不再是一片神秘的“荒原”,其各方面的价值逐渐显现。自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在北极极点4000米以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以来,世界各国对北极的争夺愈演愈烈,不仅北冰洋沿岸国对这片区域的归属权进行激烈争夺,大量的非北冰洋沿岸国也对这片“白色地带”予以高度关注。北极有什么价值能吸引世界那么多国家的目光,甚至可以对整个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呢?

从军事战略价值角度而言,北极地区的军事角逐,作为一个缩影反映了世界军事格局,并将对整个世界的军事对抗产生影响,这正如人体的大脑,能够见微知著,产生一定的政治意识,并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北极地区地理环境较为独特,这里冰层深厚,人烟稀少,便于各个国家隐蔽地使用核潜艇,不易被察觉与追踪,而对军事专家而言,磁场环形封闭的北极地区还是战略导弹的“最佳发射场”[7]。可以说,北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新型军事武器的使用非常有利,而一旦有强國占据这片区域,这些高精尖的军事武器将在巧妙的地理庇护下成为扰乱世界格局的“定时炸弹”,打破现有系统内的平衡状态。此外,随着海冰的融化,北极地区海上交通愈发便利,加之丰富的油气资源,有利于增强海军军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便于各国在此的军队战略部署,也就是说,得北极者将会大大增强其海上力量,提高其控制该区域航海活动的能力,夺取一定的“制海权”,从“海权论”的角度而言,这将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确切的归属权,无论是北冰洋沿岸国还是非北冰洋沿岸国,若是想要在北极地区的势力角逐下有所收获,有时就会在此彰显一下军事实力,以强化在北极的存在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生态建设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北极作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对全人类的生态环境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类似于人体的大脑可以接收客观信息并控制人体行为一样,北极地区恰如世界的“大脑”,能够迅速地对客观的气候变化做出反应,及时反映出生态环境现状。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又会反馈给世界其他地区,以一种引领性的姿态对整个世界的环保行动及生态战略进行控制。北极地区生物种类少,食物网链简单,自我修复性和自我净化能力脆弱,生态环境较为单纯。该地区对全球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应上,在过去的十几年,北极地区的平均温度升高值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近2倍。此外,北极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不仅仅影响着北极地区,更会对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近年来,北极地区大气臭氧层不断损耗,臭氧空洞问题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量,这将对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不论是从航运经济还是从能源经济角度,北极地区发生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整个世界范围,而世界其他地区也将会因为北极地区的变化所暗含的指向性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和大脑对人体行为的控制作用如出一辙。随着《北极油气资源报告》(2018年)的发布,北极地区的能源价值也逐渐被发掘,据该报告的预测数据显示,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堪称世界的“第二个中东”。北极地区的能源战略价值对于北冰洋沿岸国而言,既能在军事战略方面保障足够的供给,又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则会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随着北极地区的能源供应量逐步上升,将会对整个大陆系统内传统的能源供应地区产生一定的冲击,也会对系统内部的能源流向、交通运输、经济及政治战略地位产生相应影响。此外,随着北极地区寒冰融化,北极航线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北极航线一旦全线开通,将大大带动北冰洋沿岸国沿岸港口及其腹地的经济发展,丰富其原有的交通方式,并加快高纬度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进程,有助于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这对原有的世界航运格局乃至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重大冲击。

三、地球大陆与人在结构上的类似

系统思想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美国哲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即系统。一般系统论用相互关联的思想取代零散思维方法,突破了以往分析事物的局限,如实地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运动规律[8]。大陆间存在的某些结构关系可与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几大主要系统相互对应起来,而将大陆内部的某些结构关系类比于人体几大主要系统也正是运用系统思想将大陆视作整体加以审视的重要体现。

(一)地球大陆与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类似性

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常指的是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液、血管等部分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血液输送系统。通过对大陆与心脏、血液流动过程、血管等方面相似性的探讨,可以阐明大陆内部的某些结构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相似性。

如前所述,麦金德曾在陆权论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世界心脏地带”(也称“世界枢纽地带”)。如该观点所述,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世界的“心脏地带”,欧亚非大陆是世界岛,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中部就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6]。大陆类人研究遵循陆权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世界的核心区域,尤其是中亚与中东地区之间,蕴含着全世界巨大的油气资源和珍稀金属资源,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送。而心脏作为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就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上述论述表明,东欧以东、中亚及中东地区在部分功能上与心脏作用类似,将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珍稀金属资源向全世界供给,这些石油和天然气就像血液流动所携带的氧气一样,为被称为血液流动的经济活动提供基础动力。而纵观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工业社会阶段,为谋求自身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仍然与日俱增,这就使得石油这种资源依然是当今世界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由此可见,“心脏地带”辐射全球,与人体的心脏向全身供血别无二致。

血液是人体中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在机体中起到运输物质、维持组织兴奋性、调节机能等作用。如前文所述,常被喻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如同血液流动运输氧气一般,为大陆的“血液流动”提供最基本的动力,而人类在世界各大陆开展的经济活动,便如同血液在人体内部的流动。如今,愈来愈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将整个世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经济活动不仅承担了物质、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促进和带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在维持贸易、贸易互通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调节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异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的各个部分逐渐成为经济、贸易、交通等相互联通、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有机整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地区不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成为有机整体的一个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有机整体不但承担起了联通各个部分的重任,同时也将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相互交织在一起,这种交织使得整个世界主体具有基本相同的目标,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边界逐渐弱化,经济、贸易上的趨同和一体化特征使得整个世界成为联系紧密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态势已成为大势所趋。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同血液流动一般,将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而各种能源资源的运输就如同血液携带氧气一样,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基础性动力,世界主要大陆也基于此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巨大有机整体。

纵观当今世界,密布的交通线路将世界主要大陆以及国家和地区相互联通起来。通过交通线路,无论是相隔万里的国度还是近在咫尺的邻域都可以通畅地进行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沟通与合作,这与人体中血管的作用的相似度极高。血管作为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遍布于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以交通线路作为互联互通的最基本渠道,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血管遍布全身,将身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动整体,而交通线路的遍布,也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编织进一个巨大互联互通的网内,将各个大陆以整体性思维加以审视,与美国哲学家贝塔朗菲所提出的一般系统论一脉相承,将一切有机体视作一个整体,用相互关联的思想取代分析事物的零散思维,突破了以往分析事物的局限,如实地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考察。

(二)地球大陆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类似性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地球大陆之间的结构相似关系。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思想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依赖于脑与脊髓之间的联系来完成。人是脊椎动物的一种,因此,人类活动也具有整体性特征。基于此,大陆类人研究把世界主要大陆整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神经遍布于人的全身。众所周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都被一条条无形的“神经”——互联网所连接,进而将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各地区编织进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中。这个巨大的网络体系宛如人体中的神经系统,而相互联通的无形的互联网则如同人的神经系统一样。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人类世界带入了一个新纪元,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信息的存储和加工越来越依赖当今互联网体系,而互联网的诞生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变化。曾经思想产生的方式表现为由少数精英人士独立产生并将其大众化传播,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作用参与到思想产生过程中来。同时,当今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支配与控制,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催生了无人码头、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等,移动支付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主要支付方式,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体系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诸多吻合。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还是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通常,一些简单的反射中枢范围较窄,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范围却很广,可见反射中枢并非仅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一局限的孤立区域。互联网系统亦是如此,它既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也可以在更广的范围里协调和组织整体性活动,将各个小范围以互联网为纽带组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使得其中各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而即使同一水平的某一神经中枢内部各个神经元之间,也还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这个中枢的机能活动状态。这就如同每一个小范围内的互联网体系都与其他范围内的互联网体系通过互联网本身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了如今几乎覆盖全部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系统。结合前文北极是世界大脑的观点,北极由于距离全球多数发达国家最近,也成为互联网和海底光缆建设的最活跃区域,正在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更像是一部容量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结果可以出现反射活动、产生感觉或记忆。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动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协调与整合。协调指整体作用中的各个作用结合成为和谐运动的过程。整合是指把单独的、部分的活动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在这里,输出不再与输入呈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是多个输入转化成单个输出,或者相反。互联网系统也是如此,互联网系统在进行信息传递和储存时,也是以整体化方式协调各个组成部分。此外,互联网的传输与贮存也并不只是一对一的单向关系,而是一个更加繁复庞大的网络体系,这一点要比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其功能时更加复杂多元。

四、地球大陆与人的类似的启示

地球大陆与人的类似性不仅体现在大脑、心脏、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功能和结构上,而且地球大陆与人有更多的相似性,为此应将地球大陆看成一个生命有机体,更好地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加强整体观念与全局意识

当今世界,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南北差异,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对立现象,且局部地区偶有纷争,经济制裁屡见不鲜,但是总体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还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整体前进中谋求自身发展。

在理论层面,处理国际纷争、维护国际关系、解决国际问题时应遵循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并坚持全面地、系统地、联系地观察事物,树立全局意识与大局观念。

在现实层面,应意识到经济活动的整体波动性,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整体形势相对式微的情况下,经济强国与国际组织应及时向经济情况面临崩盘的国家给予援助,加强南北合作,找准自身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定位,摒弃“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以及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国家主义等阻碍全球化进程的观点和做法,共同推进世界整体经济发展。同时,应重视除国家之外的其他组织、机构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要意识到越来越模糊的传统边界及相互联系着的各个主体都推动着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全面把握,应在多边合作机制下更好地凝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力量,进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如前文所述“大陆类人”的观点,应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整体观念与全局意识。

(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在加强整体意识与全局观念的过程中,“全球治理观”应运而生。所谓全球治理观,是指国际行为体在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以及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理念和目标,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的全球规则、程序和机制所共同构成的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世界逐步发展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关于全球治理的讨论也逐渐增多。虽然,由于现有的国际公共产品存在供给决策的排他性、供给的不可持续性、供给收益分配的竞争性三大失效问题,导致全球治理暂时失灵,但各方依旧在为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为共商共建共享,这是中国针对全球治理观的一种新型提法,体现了多元主体、文明互鉴、内涵辐射、合作共赢等一系列特征。

在现阶段,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一个突出的国际实践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它以共商的合作机制为载体,增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非排他性,弱化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以项目共建为路径,充分发挥中国的引领性作用,力促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可持续性,培育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以共享的互利共赢为目标,推进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分配的非竞争性,缓和全球治理的发展赤字。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的滞后阶段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推动了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作为一个供给良好的国际公共产品对全球治理的失灵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机制改革的推动等国际实践均基于新型的全球治理观,并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通过多次的实践检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对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卓有成效。

(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破土而出。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则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探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该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基础,从协和万邦到天下大同,都体现了“天下一家”的理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共同体思想的一种阐述和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超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对立的,在其指引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及政治制度的对抗被逐渐弱化,人类的整体目标趋于统一,各个国家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再狭隘地关注本国利益,也兼顾他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原有的零和博弈、赢者通吃、强制扩张等资本主体性思维,更倾向于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等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单一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频繁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推动全球治理、解决国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基于“大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展趋势下的突破性思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追求全人类的福祉意义深远。

五、结论

本文基于中西方已有的思想及研究,将地球大陆类比作人体,纵观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功能与结构的角度进行论述,并以整体化思维塑造当前世界的发展逻辑,准确把握未来全球化发展局面,促使全球化朝着历史发展规律稳步前行。在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秉承和合主义的新型国际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倡导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一定的大局观与整体意识,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关系,并坚持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去,推动整个世界走向和平统一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更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RATZEL F.Politische Geographie [M].Munich: Oldenbourg,1923:220-221.

[2] 孔德.实证政治体系[M].伦敦:富兰克林出版公司,1975:103.

[3] 斯賓塞.社会学研究[M].张红晖,胡江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13-232.

[4] SALISBURY J. The statements book of John of Salisbury-Being the Fourth,Fifth,and Sixth Books and Selections from the Seventh and English Books of the Policraticus[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1963:5-18.

[5] 王昆.梁启超与伯伦知理国家学说[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11):115-124.

[6] 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M].武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71-105.

[7] 李振福.世界的大脑:北极地缘政治地位的新定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9):63-70.

[8]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5-2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责任编辑:丁浩芮]

猜你喜欢
北极大陆世界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冰之大陆
北极飞来毛脚鵟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