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兰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教材中,对于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明显增多,并且提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对这样的情况,新课程标准明显地展示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融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育的整个环节,都应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更加有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 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就是学校”,这句话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了充分概述.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学校应该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将“学校变成社会”.所以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并且,通过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学观念我们也能够看出生活化教学的实行.他表示: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选择、作业布置、考试题目等都和生活进行密切联系,这样才可以体现数学教育的高境界和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往往是教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未能够进行相应的引导,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思维的发散.教师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讲解者,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也不可能将学习来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同样,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现象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相违背.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教师教学内容单一化,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而且会固化小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为可怕的不是他们没有学懂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很糟糕,最可怕的是错误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过于轻视,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相应的发散.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上具备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往往导致教师过于重视,对于学生探索思维和自主思维的培养减少,导致数学教学缺乏相应的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大的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很多学生都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他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考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也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生以形象和直观的思维作为主要特点,但是数学以理性为主要特征,具有较强的逻辑和推理性,将两者相互结合,就显得极为矛盾.但是,通过使用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良好地处理这一问题.使用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分数”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在小学生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小学生之间都是比较注重朋友,看重友谊,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都会想着分享,这个分享的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分数的内涵,所以,当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然后以这个例子为中心引出分数的概念,这样就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而且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原来距离他们如此的近,这样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能够让他们使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教学才是国家所需要的.国家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是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人才,而不是一群考试的机器.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增长成就感,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表明,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应该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想要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其实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和挑战,教师需要仔细观察生活,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然后经过整理分析,将这些东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将在潜意识中被灌输一种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思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主动探索,积极发现,在实践的环节中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数学素养,这正是新课改提出的最终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数学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同样,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后续的数学知识的获取和灵活应用的提升.
三、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措施
1.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应该具有充实、有效、有挑战的特点,这些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提问、研究等各种数学活动.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过教学还要把握一个度,就是寻找的问题不可以太过于难,当然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将小学数学的知识借助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教学开展是生活化教學最主要的措施.借助生活中素材来开展相应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借助生活实践素材来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加法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平时的糖果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举例:新年时小亮在爷爷家获得8个糖果,又在大伯家获得5个糖果,在叔叔家获得6个糖果,那么小亮一共有多少个糖果?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计算出8+5+6=19.要是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自己带一些糖果来到教室,让学生表演人物,然后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在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引导,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造力、求知欲的主要来源.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才会不断进行追寻和探索.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具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学生往往会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不断加深数学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提高求知欲,促进自身数学素质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不能破坏学生的兴趣,不能让他们讨厌数学课.所以,数学教育应该积极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在活动中收获的,而且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知识也是很难忘记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指引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拥有各种能力的主要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对于具有实践性的体育活动极为热衷.因此,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学生热爱活动的性质,开展生活化教学.其实,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表面看起来耽误了课程的进度,实际上却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1.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理论表示:知识就是情景化,是应用知识的活动背景与文化的产物.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运用有关的学习经验,吸收和适应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数学学习能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链接,使教室充满生气.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就是数学教师结合教材已有的生活案例来选取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选取好的生活内容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让情境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与知识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数学素材上,相关的教师需要格外用心,选择一个符合学习和增加学习能力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生活化课堂学习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运用情境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择符合小学生数学知识和学习发展的情境生活来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数学情境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生活中形象的知识在列入教材以后就显得极为枯燥,变成抽象的概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如果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复原,变得生活化,那么就能够将数学教学和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生活画面情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教师想检查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情况,那么就可以设置一个“数学小集市”,学生将自己的文具或者自己的小玩意都標好价格,然后开始买卖,每一个同学都用一页作业纸来记录收入和支出的情况.最后计算出自己到底是赚到钱了,还是用掉钱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加减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创设生活画面情境,教师可以整理收集来的常见的生活素材,运用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生活画面的情境构建.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思考就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方式将生活场景引用到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在教学的引导下,感受生活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将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渗透.
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教学
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会使数学具有生活的性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树立运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观念和决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防止由概念回到教材的状况.数学看起来是一门逻辑很强的学科,不过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数学课堂是可以变得很生动有趣的.教师可以将数学练习中的反复训练改编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育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的视野对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调查和了解,并进行处理.同时,在生活中合理地应用数学知识,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感受,增加使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化教学效果.在日常生活教学中能够渗透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质量.日常生活中往往涉及大量的小学数学知识,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等图形,日常生活中还涉及数的加减,那么借助日常生活来加强学生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论
总之,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主要是将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引进课堂.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且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它是能够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并不是枯燥的数字.
【参考文献】
[1]罗道茂.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63-164.
[2]郭萍.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109-110.
[3]刘东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