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多景楼词

2020-11-02 08:02陶友珍
关键词:镇江

陶友珍

(景德镇学院 人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40)

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甘露寺为唐李德裕所建。北固山“在州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1]117。据《嘉定镇江志》引南宋陈天麟考证,认为多景楼“当建于本朝无疑,独不知其岁月,初为楼者谁也”[2]2403。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有“……旧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取李赞皇《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以是命名”[3]卷四,这也许就是多景楼名字的由来。北宋年间,米芾于多景楼处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由此多景楼闻名天下。

多景楼建成后,历代都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宋更不乏登临吟咏之作。就词而言,宋代词人登临多景楼并留下词作明确可考的至少有21首,其中,苏轼、毛幵、陆游、陈亮、杨炎正、程珌、刘学箕、张辑、夏元鼎、吴潜、方岳、程公许、岳珂、孙吴会、李演各1首,李曾伯、王奕和仲殊各2首。

对这些宋代多景楼词,以前学界关注不多,宋代多景楼词在宋词史上的价值并未被真正挖掘出来。本文将专门以宋代多景楼词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宋代政治历史变迁背景下多景楼词主题和艺术风格的演变;通过多景楼词与其他登楼词的比较,阐析人文地理环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多景楼词在唐宋词大环境中的整体观照,探究词在南宋时期的演进历程。

一、历史变革视域下的多景楼词:从赏玩游乐到忧时爱国

把多景楼词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会发现宋代多景楼词几乎是宋代政治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北宋时期:“欲收嘉景此楼中”——表现赏玩游乐之闲趣,艺术上多情景交融

北宋承平时期,虽然军事上较为孱弱,但文化和经济较为发达,镇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城市,交通便利,“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1]77。米芾云:“甘露寺故重重金碧参差,多景楼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4]1075。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俯瞰大江,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但“起初镇江仅仅被视为别情、艳情后的一片风景,不涉及历史,词中偶见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联接,但人文意象是作为一种渲染离别情绪的背景存在的”[5],虽然说的是镇江词,但同样适用于多景楼词。词人登临多景楼,更倾向于把多景楼看作是一处较好的风景名胜,目之为“天下之殊景也”[6]421,并未赋予它多少历史人文内涵。这些特点,我们从苏轼、仲殊等北宋词人的词作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以诗僧仲殊的《定风波》为例:

南徐好,多景在楼前。京口万家寒食日,淮南千里夕阳天。天际几重山。

莺啼处,人倚画阑干。西寨烟深晴后色,东风春减夜来寒。花满过江船。

仲殊有10首《定风波》,均以“南徐好”开头,分咏南徐的十处名胜。南徐是南朝时宋对今天镇江的称谓,此词是其中的第六首,专咏多景楼。全词用婉丽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寒食日多景楼前的美景。多景楼三面环水,北面淮甸,东西又有焦山和金山,《至顺镇江志》云多景楼“东瞰海门,西望浮玉,江流萦带,海潮腾讯,而唯扬城堞浮图,陈于几席之外,断山零落,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至天晴日明,一目万里”[7]358。陆游《入蜀记》也称其“下临大江,淮南草木可数。登览之胜,实过于旧”[8]745。仲殊的词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全词色彩明丽,清新脱俗。黄昇曾称赞他的词“篇篇奇丽,字字清婉”[9]卷九,当为卓见。

古人有登楼抒怀的传统,在高楼上与好友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饮酒听歌,岂非人生一大快事。苏轼的《采桑子》云:“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公元1074年仲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与众多好友相见游玩,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琵琶女弹奏,落日映红,孙巨源向东坡索词,“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苏轼欣然命笔,于是就有了这首《采桑子》。目前能看到的北宋多景楼词只有3首,与传统的登楼诗词没有太大区别,这与该时期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局面有关。

(二)南宋时期:“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抒发报国之志和对南宋偏安一隅的不满,风格慷慨激昂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南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畀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宋史》卷二九),这样原本处于中土的多景楼俨然成了军事前线,此时期登临多景楼,词人们不复北宋时期的怡然自得,而是抒发报国之志,表达对偏安局面的不满,渴望收复中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陈亮一生以恢复为己任,为北伐中原奔走呼号,对南宋朝廷把淮河“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和“只成门户私计”的偏安享乐行径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愤慨。下阕对某些人只会学“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予以了无情的嘲讽,在词人看来,应做的是“正好长驱,不须反顾”,直捣黄龙,收复中原。“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10]1643。

该类词占据宋代多景楼词大部,词作者大多为坚持抗金的名士,比如陆游、杨炎正、陈亮、刘过、李曾伯等,这些词强烈地抒发了矢志报国、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外族占领中原的共同焦虑,以及他们永不消歇的复仇之情”[11]77。此时,他们对南宋朝廷尚有一定的幻想,渴望有朝一日能“一洗北尘昏”。但随着张浚北伐失利,隆兴和议的签订,韩侂胄兵败,词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可奈何的低回哀叹,“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今惟有,废垅荒丘。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吴潜《沁园春·多景楼》)。

(三)宋末元初:“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表达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思,艺术风格悲怆苍凉

祥兴二年(1279),随着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南海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宣告灭亡。南宋的灭亡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更由于新王朝的建立者是所谓的“外族”,因而,一些遗民词人登临多景楼就多了一份故国之思,表达国破家亡黍离麦秀的沧桑之感,如王奕的《水调歌头·和陆放翁多景楼》:

迢迢嶓冢水,直泻到东州。不拣秦淮吴楚,明月一家楼,何代非聊非相,底事柴桑老子,偏恁不推刘。半体鹿皮服,千古晋貔貅。

过东鲁,登北固,感春秋。抵掌嫣然一笑,莫枉少陵愁。说甚萧锅曹石,古矣苏吟米画,黑白满盘收。对水注杯酒,为我向东流。

王奕,生卒年不详,字伯敬,号斗山,玉山(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宋,《四库全书》馆臣认为他“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可以归为南宋遗民词人。宋亡后,王奕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率同乡学子游历淮扬等地,登临多景楼,凭吊故国遗迹,本词也是对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的唱和。其词从三国英雄刘备、西晋大将羊祜,写到苏轼之吟、米芾之画,“在怀古的感慨与追忆中透露着深沉的无奈与凄凉”[12]。词人写作此词时,上距宋亡不过十余年,作者“对水注杯酒,为我向东流”,内心深处的苦楚与伤感恐怕只有滔滔长江水明了。

王奕还有一首《南乡子·和辛稼轩多景楼》:“豪杰说中州。及此见题多景楼。曹石当年徒浪耳,悠悠。岁月滔滔江自流。风雪老兜鍪。不混关河事不休。浪舞桃花颠又蹶,嬴刘。莫与武陵仙客谋。”按《稼轩词》中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的是登北固亭,而非多景楼,王奕恐有误。但北固亭与多景楼同处京口北固山,登临两处景点,看到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相差无多,不影响对王奕词的理解。王奕在词中有对辛弃疾的深切怀念,也有对宋室沦陷、国事不可为的惋惜和慨叹,还有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归隐山林的期望。

要之,宋代多景楼词的主题内涵和艺术风格在有宋一代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宋代的政治历史变迁休戚相关。北宋时期,多景楼词内容多为描绘美景,或是抒发个人的生活感慨,与传统登临楼阁词并无多大差异,反映出此时期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但在南宋,受宋金、宋蒙战事以及多景楼地理位置的影响,我们看到的词作几乎都与抗战时局和军国大事相关,有对“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的不满,也有对南宋统治者文恬武嬉、不图进取,“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的愤慨;有“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的呐喊,也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的无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3]675,宋代多景楼词主题内涵和艺术风格的嬗变,恰恰就是宋代社会和历史巨变的真实映照。阅读这些多景楼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政治历史的变迁,以及身处于社会历史大变革背景下宋代文人们的心态及精神面貌。

二、地域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宋代多景楼词:题咏集中且寓家国之思

在宋代登楼词中,多景楼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登楼词在宋词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早期登楼词中,楼的意象往往是普泛意义的,北宋中期以后,宋词中才逐渐出现具体而明确的亭台楼阁。总体而言,与宋代其他登楼词相比,多景楼词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数量多而集中

利用宋词检索系统检索,再根据内容解读,在宋词中出现的楼至少有70座,各楼的存词数量经统计如表(见下页)所示:由于历史原因及文本查找与解读的难度,表中数据可能有误差,但基本可以反映宋代登楼词存世数量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宋词中出现的登楼之作共170首,分属70座楼,平均每座楼2.43首;而多景楼词则有21首,在所有登楼词中数量排名第一,远远高于平均值。研判宋代词人登临江南三大名楼留下的词,比较可靠的是:滕王阁词9首,岳阳楼词13首,黄鹤楼词5首,多景楼词的数量也是遥遥领先,但实际上,江南三大名楼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多景楼。这种知名度和存词数量上的不对称,并非说明江南三大名楼词数量之少(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江南三大名楼词的存词数量比其他楼要多很多),而恰恰反衬出多景楼词存世数量之多。从多景楼词的时代分布来看,北宋只有3首,而南宋则有18首,占比高达85.7%,由此可见,宋代多景楼词更集中于南宋时期。

(二)寓家国之思

与其他登楼词多表现个人生活遭遇和情感不同,宋代多景楼词有着更浓重的家国之思。“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表现了词人们浓厚的爱国情思,且情感基调多昂扬悲壮”[14]。前文分析了宋代多景楼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随时代的变迁。但其实,宋代21首多景楼词中,表达忧时爱国主题的约有16首,占比达76.2%。而其他登楼词或写场面应酬,或写羁旅行役,或表达出世归隐之情,较少表达爱国之情。

宋代多景楼词为什么数量如此之多且集中出现在南宋?又为何呈现出与其他登楼词迥然不同的家国情思呢?众所周知,宋代名楼大都因某一首杰出的作品而为人们所铭记,如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提起滕王阁,人们首先会想起王勃及他的《滕王阁序》;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后世登临名楼的诗词大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的影响和指引。而多景楼在历史上并没有与具体的作品或作家联系在一起,其词作数量多、词作具有家国之思的特点,主要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宋金、宋蒙对峙的那段特定史实,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附着于镇江和多景楼上的人文历史内涵有关。

从自然地理位置看,“自然界对社会生产力状况,并且通过生产力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产生影响”[15]484。镇江约处于中国南北方的交界处,属于南北交通枢纽,顾炎武在《肇域志》云,镇江“上接淮南,左控大江,前护神京,为下流第一要害。六朝谓之北府,而宋人以为浙西门户”,“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阻其三方”[7]7。镇江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16]4824。而多景楼处在镇江北固山上,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后,多景楼恰好处于宋金划定的边界线附近,登上多景楼,能让词人有太多的感慨。

从人文意象看,“人文地理环境为词人的创作提供了富有区域色彩的创作情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导着文人的情感指向”[17]。王祥在其《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中也说:“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而处于核心的、深层(内在)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等”[18]。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南朝时的刘裕都把镇江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来经营。宋金战争和宋元战争,镇江都是双方拉锯战的战场。因此,镇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内涵。宋代多景楼词中出现的与镇江有关的人文典故有:

宋代登楼词存世数量一览表

1.孙权、刘备。三国时期的吴国前期主要以镇江作为经营阵地,孙权在北固山前峰所筑的铁瓮城为奠定东吴霸业之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铁瓮城乃“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2]2403。孙权后来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成就了一番霸业,词人登临多景楼,自然会追忆孙、刘,渴望能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如“往事忆孙刘”(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英风追想孙刘”(程公许《沁园春·用履斋多景楼韵》)。

2.祖逖。祖逖是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曾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并在大江之中,用力拍击船楫云“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卷六二)南宋有志之士非常仰慕祖逖,比如“却趁鸡鸣起舞。余事勒燕然”(韩元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方岳《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等等。

3.谢安、谢玄。谢安与谢玄叔侄,同为东晋重臣,力图恢复。太元四年(379),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他创建的军队“号为北府兵”(《晋书》卷八四),能征善战。太元八年(383),叔侄联手,在肥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太元九年,谢玄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他们的事迹也是南宋爱国将士所津津乐道的,如“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英雄恨,赢得名存北府”(孙吴会《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

4.刘裕。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登基后励精图治,颇有作为,先后两次取道镇江北伐,收复洛阳,攻克长安。他的形象也在宋人词中反复出现,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孙吴会《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中云“寄奴今寄何所”。

这些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多与镇江有关,还有一些与镇江关系不大,但也在宋代多景楼词出现,比如王导。王导当年的一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晋书》卷六十五)让“过江诸人”始知自振,也让千年之后处于同样境地的南宋有志之士警醒。比如陈亮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中云“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李演《贺新凉·多景楼落成》中有“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还有一个就是羊祜。羊祜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也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虽然他没有直接看到魏灭吴国,但由于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继任者杜预在他去世两年后灭吴,统一了中国。羊祜高洁的人品以及一生为统一而奋斗不止的精神让陆游钦佩不已,盛赞“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南宋非常相似,他们的形象在宋代多景楼词中反复出现,并非偶然,恰恰说明了地理人文环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这些历史人物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为北伐和统一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且大多与“过江”有关。“过江”就意味着北伐,意味着争取统一。虽说他们过的“江”的具体情形不一,但历史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宋代之前的镇江历史名人不止上述这些,比如王羲之,曾在镇江读书十年,在焦山留下“瘗鹤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书法冠冕”“天下第一书法”;还有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著有《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还有许浑,晚唐著名诗人,等等。但宋代多景楼词却将这些充满“文艺范”的大人物选择性遗忘了,这说明地域历史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导向效应还应结合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简而言之,多景楼处于淮水“前线”附近这一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加上南宋偏安的政治现状,使之与历史上“过江”这一历史文化内涵高度契合,才造就了宋代多景楼词与其他登楼词截然不同的风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19]621,感谢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才使得我们看到了如此多而优秀的多景楼词作。因为宋元以后,多景楼不再处于“边疆”的位置,恢复了其作为普通景观楼的特质,后来尽管也不乏登临吟咏之作,但再也没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了。

三、唐宋词史演进中的多景楼词:诗词高度融合下的雅化与“经济化”

如果再把多景楼词置于唐宋词发展史上来审视,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窥见其独有的认识价值。宋词发展到南宋阶段,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辛弃疾的影响下,走向“经济化”;二是在姜夔和吴文英等人的倡导下,不断雅化。前者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表达了较为浓重的爱国忧时的情怀,词风更显骏发踔厉;后者离国恨家仇更远一些,多写个人的生活遭际,艺术上更锤炼,音律上更讲究。某种程度上,这两种倾向在南宋多景楼词上都打下了较为深刻的烙印。但相对来说,“经济化”在多景楼词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宋代多景楼词体现了南宋词的雅化倾向

南渡之后,词的雅化是一个潮流,有很多词人的别集都是以雅词命名,总集也有《乐府雅词》《典雅词》《复雅歌词》等。何为“雅”?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提到“涉谐谑则去之”“当时小人,或做艳词,缪为公词,今悉为删除”[20]1。在曾慥的观点中,雅词是不包含艳词及“谐谑”之词的,而张炎在《词源》中则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21]266。毫无疑问,他所说的雅词,也是首先强调内容上的雅而正。这种思想内容上的雅化趋势在宋代多景楼词中表现明显,我们在这些多景楼词中几乎看不到传统唐宋词所惯有的艳情痕迹,格调也更高,境界也更开阔。其中的原因,当然一方面源于词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时事使然。试想词人登上了处于“抗战前线”的多景楼,瞭望昔日的大好河山沦为外族所有,而即使保留下来的东南山河也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被异族吞并,在这样的高压情形之下,儿女情长、吟风弄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二)多景楼词体现了南宋词的“经济化”倾向

所谓“经济化”,就是用词书写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宋室南渡之后,由于国破家亡的历史原因,很多词人不再满足于用词书写个人的离愁别恨,而是抒发“经济之怀”,这种倾向在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的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据记载,陈亮“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22]448。南宋18首多景楼词中,除了刘学箕的《唐多令·登多景楼》表现个人的思乡之情,夏元鼎的《沁园春》(天下江山)表达修道的闲适之情外,其他的16首多景楼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抒发了经济之怀。

南宋多景楼词的“经济化”表现在艺术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多用典,前文分析人文地理环境对多景楼词的影响时提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像孙刘联手败曹军、祖逖中流击水、二谢击溃前秦、刘裕北伐等,都在词中反复出现。词的“经济化”必然要求扩大词的容量,用典毫无疑问能起到这个作用。二是长调数量的增加。从调式来看,北宋多景楼词小令1首,中调2首,无长调;南宋时期小令1首,中调2首,长调15首。南宋多景楼词长调的占比达到了83.3%,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长调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经济化”趋势下“扩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词体演进的内驱所致。词在发轫之初的五代时期,主要是小令,长调慢词到了北宋的柳永手里才渐次多了起来,到了南宋时期长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鼎盛。所以清人才会有“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23]卷四十的说法。三是风格豪放苍凉。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从广义上说,南宋多景楼词大多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豪放词。豪放的词风源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的需要。

当然,词的雅化与“经济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词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下了鲜明的烙印,那就是表现男女艳情,多“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24]168-169,供人聊佐清欢,正所谓“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温庭筠传》),题材狭窄,风格香艳。但经过苏轼、周邦彦、姜夔、辛弃疾等人的不断努力,推尊词体,开拓词的题材范围,词已经从狭隘的描摹男女恋情,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析酲解愠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不再局限于男女艳情。这无疑属于词雅化的范畴。宋室南渡之后,经历国破家亡、山河巨变,词更重“经济之怀”和“家国之念”[25]290,这是词的“经济化”。然而,“经济化”其实也是词题材的开拓,从广义上来说,也是雅化的一个表现。不过,词的雅化除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之外,还包括艺术手法上的精雕细刻,音韵格律上的“一字不苟作”[21]267。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代多景楼词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宋代多景楼词的作者多为传统意义上的豪放派词人,而没有像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南宋骚雅格律派词人。

无论是雅化还是“经济化”,从词的发展演进看,宋代多景楼词都集中彰显了词的诗化趋势。王兆鹏先生《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一文曾从初唐至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等四个时期,分别阐述唐宋词与诗的离合关系,其中,就把唐宋词与诗的关系在南宋时表达为“词的诗化,诗词高度融合”[26]阶段。南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救亡图存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词作都担负起了诗歌本应有的功能,在他们手里,词“是彻底的诗化了”[27]120。实际上,目前能看到的宋代多景楼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来看,都和多景楼词极为相似,以刘过的诗《题京口多景楼》为例: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好一个“中原在望莫登楼”!生活于南宋年间的刘过,虽为一介布衣,但却能身在山野,心怀朝阙,为恢复中原呐喊奔走,这与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何其相似。类似的情形在曹勋、赵汝燧、汪元量、柴望等人的诗中都能看到。

不过,必须承认,登临楼台,文人还是更习惯于用诗文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乎”[28]11。在古人的心里,这个“文章”应该是不包括“小词”的。曹丕在《典论》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9]61,“文章”也是指诗、赋等,不涵盖词。据陶广学在《一座多景楼,几许登临意——由地域视角论宋人题咏多景楼诗》一文中统计,两宋共有51位诗人留下了多景楼诗60首[30],约是21首宋代多景楼词的3倍,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多景楼词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21首宋代多景楼词作为宋词的组成部分,占比约为千分之一,比重不大,在整个宋代文学中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但由于多景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宋代特定的历史,却使其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从北宋到南宋,多景楼词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内容上由赏玩游乐到忧时报国再到黍离麦秀的哀叹,艺术风格也由清新婉丽一变为慷慨激昂再变为低沉苍凉。宋代多景楼词在整个宋代登楼词中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12.4%,内容上也多家国之思,表现出与其他登楼词迥异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地理人文环境及政治历史对宋词创作的指引与导向效应。从唐宋词发展史来看,宋代多景楼词集中体现了南宋词雅化与“经济化”的趋势。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宋代多景楼词在宋词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不应被忽视。

猜你喜欢
镇江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授信33.71亿元!为侨企服务系列活动镇江专场成功举办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Electrospun Poly(L-lactide)/Poly(ɛ-caprolactone) Fibrous Membranes by Plasma Treatment and Gelatin Immobilization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新区:誓做中国的“威奇托”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镇江润州山六朝墓出土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