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凤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具体举措。体育有利于品德的养成,已成为大众普遍的认知,因此在运动情境中介入正面价值的教导可以形塑个体品德的发展,而促进大学生利社会行为所发展的课程模式也逐渐出现[1-2]。其中,Hellison发展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模式之一。TPSR核心概念在于学生必须学会为自己和他人负责,并尝试将责任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TPSR最初是以体育为媒介来改造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通过个人性与社会性的责任发展,为学生提供渐进式的学习目标,协助他们理解责任,借由决定权的转移,加强学生责任的培养,教导其设定自我目标并努力达成,使学生养成尊重、努力、合作、自我导向、乐于助人与领导力等品格特质[3]。由此观之,TPSR其核心价值与现今教育欲提升学生良好品格的立意不谋而合,若能证实TPSR融入体育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品格,并促进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利社会行为,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将有大幅跃进之效。因此,本文拟以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验证TPSR此类以情意为导向课程模式的实施,对于培养大学生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表现是否优于传统体育教学,以及对于推动大学生的利社会行为表现是否优于传统体育教学。
本研究旨在探讨TPSR融入体育教学后对大学生个人、社会责任与利社会行为的影响。为求教学实验结果更为准确,本实验教学授课教师请集美大学非研究者本身,具有五年以上教学经验,且极具教育及实验探索热情的编制内体育教师参与。实验对象为集美大学学生,两个行政班共92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另一班为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
1.2.1 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教学实验处理阶段,第三阶段为资料处理与分析阶段,分述如下。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介入前、课程设计和教学准备。介入前:在教学实验活动正式开始之前,需取得学校的同意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教学实验的场地器材、上课时间等事宜,并将研究计划及教案送至学校公共体育部,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由于研究者本身即为实验学校编制内教师,与各班学生均有初步认识,对教学实验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形与教学风格及受试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可避免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因研究者的出现感到陌生而产生排斥心理的情形发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将分为课程设计理念、流程设计、教案设计方式。(1)课程设计理念方面,为避免教学实验影响学校原本设定的体育课目标及需测验的评价,并维持其他班级受教的权利,本研究的授课项目将配合学校本身的教学规划,无特别挑选运动项目来施教。教师在设计TPSR活动时,仍应以身体活动为主,以避免“为责任而责任”的情况发生。而本研究的动机之一也为证明TPSR有推广于一般体育课中的价值,所以能在不影响原本体育课技能目标的前提下,完成责任概念的实行乃至迁移等级的产出,才是本研究的重点,而非只能适用于某些运动中。(2)流程设计方面,本研究实验组依据TPSR课程模式的架构为理论基础,将TPSR融入体育教学,其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共分为四个阶段,为课前5分钟的认知对话、40分钟的身体活动、3分钟的分组讨论、2分钟的自省时间。控制组在流程设计的部分,共分三阶段,为10分钟的准备活动、30分钟的身体活动与5分钟的整理活动。其为两组实施流程大概时间,可依教学现场需要进行调整运用。(3)教案设计方面,本教学实验的活动为16周,每周两节课,共32节课,在与研究参与教师讨论后,依据每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来设计TPSR融入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详细教案,拟成初稿后经专家修正,即正式体育课教案。教学准备:培训授课教师方面,本研究正式实施前,先进行授课教师的培训,包括对TPSR课程模式的了解、教学活动的流程、对教案的熟悉度、讨论单的指引与问答技巧等。首先,研究者与本次教学实验的授课教师针对TPSR课程模式与体育课授课项目进行讨论,构建出详细教案。其次,研究者进行数次示范教学并且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借以确认授课教师是否了解与熟悉TPSR课程模式的特点与精神,并能将TPSR课程模式有效实施于体育课以达到本研究目的,且探讨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TPSR课程模式的行为与方法。研究者于每节课结束后也会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主要是利用观察、检查教案与录像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情形,做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反思,以兹改进。教材教具准备方面,包括教学器材及摄影器材的准备,在课前,先准备每节课教案设计所需的器材,并将摄影器材放置妥当以利教学进行。第二阶段为教学实验处理阶段。在教学实验活动正式开始时,于每一节课介入摄影器材进行拍摄与记录,以便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与讨论情形。研究者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教学现场的情况,了解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实务、教学感受及其想法,并在必要时提供协助。第三阶段为资料处理与分析阶段。将实验所收集的前、后测量化资料,依研究目的与问题,选取最合适的统计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个人与社会责任问卷、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等研究工具,收集前、后测的统计数据,以达到研究目的之探讨。研究工具内容及资料收集过程详细说明如下。个人与社会责任问卷:为能准确检验出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上的改变,本研究采用Lee等研制的个人与社会责任问卷(PSRQ)[4]。PSRQ起始设计的本意即是用来与TPSR配合,以评估受试者在体育课中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并与TPSR前四个等级建立起实质的连结。PSRQ的架构和内容效度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在国外经过精密的审查,其中也包括TPSR的创始者Don Hellison。其包含了两个构面(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每个构面有七个对应的项目。个人责任的架构包括两个TPSR等级:努力(四个项目)和自我引导(三个项目),样本项目包括我很努力以及我为自己设立目标,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负面陈述;社会责任的架构表示两个TPSR等级:尊重他人(三个项目)以及关怀他人(四个项目),样本项目包括我尊重他人和我会帮助他人,共计14个题目。其问卷内容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回应量表的范围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5的分数。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部分,本研究参考国外Walsh等编写的CSBQ量表中利社会行为的定义[5],另外也与学校8位教师进行访谈,综合访谈内容编写出大学生利社会量表的题目,并请三位专家学者进行内容效度的评价,通过预试进行信、效度检验、试题分析、因素分析进行量表题目的筛选,以完成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的正式施测版本。本量表共分为三个构面,分别为一般利社会行为、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共计24题,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计分,分别为总是=5、常常=4、有时候=3、很少=2、从来没有=1。
本研究以个人与社会责任问卷、大学生利社会行为量表等研究工具收集研究资料。将前、后测所得的量化资料经初步计分后,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为达到本文所要探讨的研究问题的结果,各项研究问题与假设的统计方法如下:以平均数及标准差等统计方法了解资料的分布情形;以共变数分析检验TPSR的实施对于推动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表现是否优于传统体育教学;以共变数分析检验TPSR的实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利社会行为表现是否优于传统体育教学。另外,本研究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水准均定为α=0.05。
本文主要在分析两组学生: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与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后测变化情形,通过量化所得资料来探讨大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融入后的效果。从而依序呈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个人与社会责任测验的得分表现。以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后测得分为依变项,前测得分为共变项,以组别为自变项,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检验排除前测分数影响后,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表现是否达显著差异。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必须先进行各组回归线平行假设检验,符合假定后,才进行共变数分析。
2.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关于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中得分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前后测平均数、标准差及调整后平均数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可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后测各个分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及整体(M=24.35,31.80,56.16)、均高于对照组(M=22.30,29.55,51.77)。接下来笔者以统计的方式,排除两组大学生前测变数的影响,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以确认是否确为实验变项的效果。
表1 个人与社会责任两组前后测描述统计量摘要表
2.1.2 单因子共变数分析
在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回归系数同质性的假设检验,针对实验处理与组别进行同质性检验的各项数值,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在个人责任(F=3.37,P=0.06)、社会责任(F=2.04,P=0.15)及整体(F=2.49,P=0.11)的P值介于0.06到0.15之间,皆未达显著,符合回归线平行的假设(P>0.05),表示回归线互相平行,两组大学生可视为具有同质性,因此可继续进行共变数分析。
表2 个人与社会责任的组内回归系数同质性检验结果
表3为两组大学生进行个人与社会责任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的结果。据此得知,两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两个分项以及整体的表现结果为:个人责任(F=8.14,P=0.01)、社会责任(F=6.06,P=0.02)及整体(F=8.90,P=0.00),皆达显著差异。
表3 个人与社会责任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摘要表
本文主要分析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与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大学生在利社会行为后测变化情形,通过量化所得资料来探讨大学生在接受教学实验融入后的效果,从而依序呈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利社会行为测验中的得分表现。本文以利社会行为的后测得分为依变项,前测得分为共变项,以组别为自变项,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检验排除前测分数影响后,两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的表现是否达显著差异。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必须先进行各组回归线平行假设检验,符合假定后,才能进行共变数分析。
2.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关于两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中得分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前后测平均数、标准差及调整后平均数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中可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后测各个分量表——一般利社会行为、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及整体(M=41.66、37.07、16.21、94.96),均高于对照组(M=38.99,31.07,14.55,84.63)。接下来笔者以统计的方式,排除两组高中生前测变数的影响,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以确认是否确为实验变项的效果。
表4 利社会行为两组前后测描述统计量摘要表
2.2.2 单因子共变数分析
在进行单因子共变数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回归系数同质性的假设检验,针对实验处理与组别进行同质性检验的各项数值,如表5所示。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在一般利社会行为(F=0.05,P=0.81)、学校利社会行为(F=1.21,P=0.26)、尽本分(F=0.29,P=0.58)及整体(F=0.75,P=0.38)的P值介于0.26到0.81之间,皆未达显著,符合回归线平行的假设(P>0.05),表示回归线互相平行,两组大学生可视为具有同质性,因此可继续进行共变数分析。
表5 利社会行为的组内回归系数同质性检验结果
表6是两组大学生进行利社会行为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由表6结果得知,两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的三个分量表以及整体的表现结果:学校利社会行为(F=13.80,P=0.00)、尽本分(F=7.98,P=0.01)及整体(F=11.02,P=0.00)达显著差异,一般利社会行为(F=3.02,P=0.08)则未达显著差异。
2.3.1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在个人与社会责任整体及其分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上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运用TPSR进行体育教学来验证个人与社会责任的量化研究结果一致[4-6]。在TPSR的体育教学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责任概念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在体育课中促成正面支持气氛,使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和个人责任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在班上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升,可确认TPSR此课程模式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本研究则继续在达到显著差异的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两组分项部分,尝试推论。个人责任方面,个人责任意指能了解努力、合作与自我导向的意涵,并能在实际中表现出相关行为。大学生在实验的课程当中,从教师一开始的直接教导,而后逐渐权力转移,交由学生自我决定,从原本参与意愿不高、必须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做好体能训练,到能独立执行课程活动任务,并愿意参与活动、接受挑战、练习技能,实验组的成员到最后大多能自我设定目标、努力付出并尝试与他人合作,从而影响最后结果达到进步。社会责任方面,社会责任意指能了解尊重、帮助与领导的意涵,并能在实际中表现出相关行为。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验里较少有团队合作的概念,在体育课中更是如此。比赛时个人主义强烈,练习时只注重自我是否有达到教师要求,但在TPSR课程模式介入后,借由责任概念的教导,通过分组讨论及自我省思,渐渐能接纳他人为合作伙伴并且给予支持、表现关心进而帮助别人,甚至展现领导风范。实验组的成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每个人的意见都是重要的,并能给予尊重,展现良好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TPSR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TPSR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责任学习更有正向帮助。学生在TPSR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身体活动、不断的讨论与自我省思,经由教师将责任与身体活动融入、决定权的下放、利用关键时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学生表达自我及尊重他人成功经验,进而提升其个人与社会责任。这也证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TPSR课程模式也能成功地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
表6 利社会行为后测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摘要表
2.3.2 TPSR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利社会行为的影响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在利社会行为整体及其分量表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但在一般利社会行为则无显著差异。相关文献的社会学习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支持上述结果:Bandura指出人类行为的学习与塑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强调外在环境的制约有助于个人利社会行为的表现,故无论是增强、楷模示范或是认同、同理心的制约反应与口头指导的关注,均能增进利社会行为表现,这些因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7-8],显示了学习可以经由观察同学、与其互动来完成。在TPSR教学情境中,借由特定的目标与策略,使学生在认同和尊重同学特质的氛围下上课,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与其他人互动的机会,通过体育课程特有的互助合作与团体竞争的情境,帮助学生发展对自己与团体的责任感,互相模仿、学习他人的长处,提升与人相处、融入团体的能力,进而展现良好的利社会行为。本研究尝试推论:学校利社会行为方面,学校利社会行为意指大学生在学校情境中会出现的利社会行为。大学生在课程中借由责任概念的教导,通过体育课独有的团体竞争合作的方式,让各小组间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产生互动、学习帮助并领导彼此。在实验刚进行时,互助氛围不是很热烈,但在介入责任的概念后,技能能力强的同学认识到成功并非一定靠自身独立完成,技能能力较差的同学也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独特个体,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他人,进而享受互助的乐趣,发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学校的环境、成员等要素与体育课雷同,相似的概念较易类化,故能表现出较佳的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方面,尽本分意指大学生在该发展阶段中,教师所认定的本分行为。由统计的数据可知,在一开始的前测资料中,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在个人责任与尽本分这两个较类似的概念中,其得分相较其他分项均较低,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努力、自我目标设定、负起个人责任、尽本分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然而介入责任的教导,通过对特定的目标、师生关系的养成及成功经验的感受,了解个体本身对自我及他人的重要性,学生生活变得较有目标,且对关系自我的事物也较积极,故能在日常生活中展出现尽本分的利社会行为。一般利社会行为方面,一般利社会行为意指大学生在一般人际及社会情境中会出现的利社会行为。如同上述所言,当学校的环境、成员等要素与体育课较为雷同时,相似的概念较易类化,然而16周的时间虽然使学生们有进步,但似乎仍不足以让学生将迁移的概念学习透彻,相关研究也提到这种有关大学生身心发展课程的实施至少要持续9个月以上才有助于转移。因此,综合以上研究可知,针对本文研究的普通大学生,若要其迁移层级的展现更趋明显,再介入更长时间的TPSR体育教学,应是可行的方向。
综上所述,TPSR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TPSR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利社会行为学习是更有正向帮助意义的,也证实有部分迁移层级的展现,但需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较易类化迁移,将责任概念带出体育场域之外。
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在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表现上,在整体与其各分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能力,因此,依此方式进行教学,是在教师具备知识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课程模式,且能有效提升学生责任感。另外,实验组(实施TPSR体育教学)在利社会行为的表现上,整体与其分量表学校利社会行为、尽本分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更能有效提升。而在TPSR有步骤的四阶段:认知对话、身体活动、分组讨论、自省时间的实施架构下,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体现责任的意涵,迁移至体育场域之外,展现良好利社会行为,而在其分量表一般利社会行为比较对照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无明显提升。在学校的环境、成员等要素与体育课较为雷同时,责任的概念较易类化,若须迁移至一般情境中,则要更长时间的介入,才能验证其成效。建议:身体活动乃是体育课的主体,不可因强调责任而本末倒置,仍需保留相当比例时间活动,顾及技能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执行TPSR的关键,教师应尽量不用负面评语,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不可忽视低成就同学,并同时做好模范。TPSR课程模式在培养责任感、展现良好利社会行为的方面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善加利用此模式,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