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琼雨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浙江 温州 32503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离不开一支高核心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变化必然对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将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来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这必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第一,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高校历来是中西方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进入新时代,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精心设置了一个个历史虚无主义陷阱,妄图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才能守卫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国内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不可避免地使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各种困惑和迷茫。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随着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多元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协调各方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功底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凝聚改革共识。
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对当代大学生学情的分析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第一,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需求层次的升级。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渴望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自然便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以应对时代的挑战。第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先以“引进来”为主,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互动性的增强使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就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才能回应学生对国际素养的渴求。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辩证视之。一方面,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新思想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媒体与课程的结合,充分利用其优势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充斥着大量负面信息,对高校主旋律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动摇着部分高校教师的信念立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批判能力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特征决定了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第二,正确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处理问题[2],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上与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第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思政课教师要对政治信息保持敏锐、迅速的反应,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为处在“拔苗育穗期”的青年学生解疑答惑。第四,较高的政策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2]。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课堂讲授、线上互动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解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各种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讲清说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与党中央同频共振、凝聚共识。
道德素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思政课教师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种子的重要基础。道德素养包括:第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思政课教师必须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自觉地把教学工作融入民族和国家发展大计中,自觉与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做斗争;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积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时代和社会的养分并将这些养分反哺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二,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言行一致,拒做“两面人”;坚守正道,以德立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第三,热爱事业,乐于奉献。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倾入满腔热爱,才会不断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甘于奉献、对学生倾注满腔的尊重和关爱。如此,大学生才会对思政课教师产生尊重感、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业务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三点。
(1)宽广的视野。首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师要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以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吸引力。其次,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知识,要善于以世界维度的开放视域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再次,要有深厚的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要在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中汲取养分、展望未来;要引导大学生在今昔中国的纵向对比中深刻领悟“四个自信”;要善于运用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瓦解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
(2)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自柏林洪堡大学以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便成为现代大学的发展理念,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双重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刻苦磨练教学基本功,不断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用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来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明确科研方向,把握科研领域的发展态势,掌握科研申报技巧。
(3)较高的新媒体素养。首先,要有对各类新媒体的认知能力,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类型、特点、功能和影响。其次,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批判能力。新媒体暗藏着大量意识形态陷阱、色情暴力信息、虚假信息等。面对海量信息,思政课教师须保持质疑求真精神,运用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切不可误入歧途。再次,要有对新媒体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保持新媒体信息大众化、生活化的特征外,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力戒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过度娱乐化。最后,要有将课程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能力。教师应充分使用新媒体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承载思政教育内容。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以浙江、湖南和广东三地的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为88%。基于调查数据,利用问卷星网站自动统计功能,得出以下5个结论。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卓有成效的政策也深得教师认同。调查显示,94.7%教师“非常同意”和“同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见表1。
表1 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认同度
高达71.97%的教师表示使用过官方运营的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其中49.47%认为“培训内容、形式、频率和考核方式都非常恰当,能切实提高我的教师素养”,33.68%认为“培训形式太单一”,16.84%认为“缺乏培训考核,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具体见表2。
只有18.94%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尚有28.03%选择“不太重视”和“完全不重视”;24.24%的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最阻碍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这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二。具体见表3。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多个文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但遗憾的是,只有15.91%的教师认为学校已全部落实相关政策,48.48%“非常同意”和“同意”“我校现有的激励、业绩评价和职称晋升机制能有力促进我的专业发展”,35.61%认为“学校制度不利于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最阻碍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这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具体见表3及表4。
在培训方案上,56.06%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尚有42.42%的教师“不同意”和“很不同意”“我校的校本培训形式非常丰富”。在培训内容上,超过50%的教师急需进行科研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新媒体素养的培训,超过40%的教师急需提升教学能力和拓展国际视野。具体见表5。
表2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使用和评价情况
表3 高校领导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重视情况
表4 高校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情况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从国家、高校、教师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高校基于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改革与建设。国家相关部门要针对新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研究制定培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政策、法规,对教师的职责要求,高校师资的配备及选聘、培养发展和管理考核做出详尽的规划和指导。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国家要出台文件督促各高校按规定的师生比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尽快壮大教师队伍,让广大思政课教师能从繁重的授课任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搭建高水平的继续教育网络平台,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培训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习强国”等官方打造的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已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教育部门应继续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加强推广,保证平台的全员覆盖。此外,还要认真审视这些平台在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不足,查漏补缺,精益求精,比如增设专家和学员的互动答疑环节、要求学员撰写培训心得等等,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表5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校本培训体系的评价和诉求
(1)端正认识,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毋庸置疑,学校的重视将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当前,部分高校应摒弃功利主义导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与建设,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要科学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从而使师资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4];还要把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双高”建设方案中,保证经费、设备的专项支持和投入。
(2)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首先,完善思政课教师引入机制,为培育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奠定良好基础。现在各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更侧重对其业务素养的考察,对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则不甚关注。思政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在引进教师时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因此,人事部门在招聘时不妨再进行相关的人格、心理测试,并通过对时政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来掌握应聘者的政治素养,综合考虑来决定去留。其次,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为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强大动力。要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薪酬不低于专业课教师,使工作收入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择优资助一批思政课优秀青年教师,在继续深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荣誉评比方面可适当向思政课教师倾斜,用荣誉感强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最后,完善职称晋升机制和业绩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助推作用。以往高校职称晋升和业绩评价机制重业务、轻师德,重科研、轻教学,这种倾向不仅让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错误导向。鉴于此,人事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应坚持以教学为核心的导向,并对立场有问题、道德有污点的教师采取零容忍态度,及时解聘;还应积极落实职称评审中单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政策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3)健全校本培训体系,探索基于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方案、内容和形式。校本培训是“国—省(区、市) —校”三级培训体系中的“最后一公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地基。首先,校本培训要对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实施不同的培训方案。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新手型教师特别需要信仰、师德和教学方面的培训,而经验型教师则更需要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新媒体素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差异化培训方案。其次,培训内容要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师急需提升的核心素养来设置。针对目前教师急需进行的培训(见表5),高校要着重开设课题申报技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艺术和国际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最后,要不断丰富校本培训的形式。在开设理论培训的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思政课教师通过重走长征路、社会调研、校际交流等活动开阔视野、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1)不断学习“有字之书”。首先,要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明道才能信道,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真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全面系统地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5]。其次,要把握教研科研的最新成果。思政课教师要及时通过阅读著作和期刊来掌握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在教研成果的指导下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2)不断学习“无字之书”。首先,要在教学和科研中持续成长。教学反思提高了对本学科的透视能力,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新课题;而学术研究则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可提升教学的学理性和穿透力,两者的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学习优秀榜样,见贤思齐。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6],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观摩教学能手示范课、聆听师德楷模报告会、参加“传帮带”工程等途径来感受榜样的魅力,激发提升自我的决心。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汲取丰富养料。在校际交流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会拓视野、思不足、促提升;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会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参观红色基地的过程中,会更加坚定信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