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
几天前,我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两个活动。一是胡适诞辰125周年的纪念会议。会议规格前所未有,国内外研究胡适的重要人物都来了。这个会议我只是客串,在一路之隔的中关新园,还有另一个活动在等我。
这是我全程参与的一个全国作文大赛。经过几个月的初赛和复赛,40名决赛选手在那里现场作文。
初赛是让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以“时间指向了×点”为题,写一篇5000字以内的文章,在网站上发布,最终选出1000位学生进入复赛。随后,进入复赛的学生被平均分配到4位导师名下,再由各位导师出题选拔出10位学生进入决赛。
寻找会写作的孩子,这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一天晚上,我发了条微信:“读到几篇小孩子投来的小说,喜不自禁。也好想知道他们将来会如何。”
由于好文章比较多,那天我近乎艰难地挑出了我名下进入决赛的10位学生。Y同学让我印象深刻,我给了小组第一名的成绩。想到过些天能够在决赛现场见到他,心里终归是高兴的。
在胡适纪念会上打了一个照面,我就匆匆赶往中关新园。半路上还觉得有些遗憾,我安慰自己说,“胡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希望在马路对面的孩子们那里。”
赶到中关新园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伏案写作了。在门口站了会儿,工作人员小唐过来和我打招呼,并告诉我有两位高三学生没有来。我听完一惊,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连忙问她:“Y同学有没有来?”
“他来了……”小唐边查名单边说。我刚松了口气,她又接着说,“哦,他没有来。”
从紧张到失望,甚至没来得及问另外一位同学为什么没有来,我找小唐要了Y同学预留的电话。据小唐说此前Y同学是答应了要来参加决赛的,但后来再也联系不上了。
“也许是因为高三了,怕耽误高考吧!”小唐解释说其他组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遗憾的是,到晚上我都没有联系上Y同学。
下午和晚上,几个评委认真地阅读了每一篇现场作文,并且各自打出了分数。
选出哪篇该获一等奖并不容易。写作是赋予意义,而不是一个二二得四的过程。同样是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转天上午,我们几位评委在第一会议室里认真地讨论了所有入选的文章,其间也有不少争论。当一个选手靠着才华走到了最后这一步,多多少少还得靠些运气。比如评委的人员构成与审美倾向等等。但无论如何,才华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一上午的讨论,最后评出了1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及10万元奖金给了武汉一位高一学生。在下午的颁奖典礼上,这位学生在上台领奖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而她的父亲当时也在现场,他对孩子的才华似乎并不十分了解。父亲说,女儿每次给他看文章时,都说是同学写的。从这位父亲的即兴发言我知道他也是有些写作天赋的,不过早年上学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的父亲让他放弃了。
在接下来的“讲故事的人,今在何方”的沙龙上,我谈到一位教授朋友的悔悟。他女儿初中时非常喜欢写小说,也写得非常好,但进入高中后对写作完全不感兴趣了。教授朋友的解释是,女儿的语文老师责备孩子的写作没有按“套路”来,所以作文得不了高分。教授朋友觉得女儿被学校耽误了,向我惋惜了好几次,语气里充满了自责。
看着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我心里不时想起Y同学。虽然联系不上他,此刻我最想告诉他的是他在写作方面是有才华的,而且复赛时我给了他第一名的成绩,希望对他有所鼓励。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Y同学打来的。他知道我在找他。我问他为什么没来参加决赛,他给出的理由让我有些惊讶——班主任说可能是“骗局”,所以没同意他到北京来。因为班主任的担心,起初支持他的父母也反对他继续参赛了。
“我知道他们的判断是错的,但我无法说服我的班主任。”
我听得出电话那头的哀伤与失落,急忙说大赛已经过去了,结果没有那么重要,没参加决赛也没有关系,就算是拿了10万元奖金,平摊在你漫长的人生中也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你确信自己有写作方面的才华,这是能够陪伴你一生的东西。
不到两分钟,电话又响了。这回是Y同学的母亲,语气里充满了责备,大意是说现在孩子的心情不好,作文大赛干扰了他的学习,“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
这个电话有点糟糕,一方面我不得不接受这位母亲的责备,为她讲明了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又要平复她孩子的情绪。我说大赛已经过去了,孩子没有损失什么,您知道自己孩子有写作上的天赋,就是他这次参赛的最大收获。孩子的母亲说她并不知道孩子作文写得好,只是希望他好好考大学,让我不要再联系他了。
偶然想起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谈到他年少时去上海求学时的情景。胡适说他带了两个防身之具:一是母亲的慈爱,二是一点点怀疑的精神。胡适的幸运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
也是这个原因,在那天的沙龙上,我特别谈到: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发现并保卫孩子的才华,身负才华者同样有责任保卫自己的才华。
才华也许不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但一定可以是你一生最大的兴趣与慰藉。你要相信你的才华是属于你的,再小也足够装下整个宇宙。
(摘自《风流一代》,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