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卜 洁
新课改的大力推行让广大教育者愈发重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更是不可替代的。开展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培养其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机融合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采用情境教学、生活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蕴含了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单纯阅读可能体会不到,为了体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体会,丰富其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情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分析文中的情节,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配合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真观察、亲自动手操作等,或以写促读,在学生有所感悟后要求其写一篇相关的小作文,鼓励学生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拓展教学。
比如,讲解《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文章的字面意思不难懂,但学生对深层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所以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也不太到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先提问大家都有什么爱好,什么特长。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体育,也有像徐悲鸿一样喜欢画画的。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有人对自己说“你做不好,你们班都没有擅长唱歌/跳舞/……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如果那个人是个外国人,他嘲笑了我们的祖国,你服气吗?经过逐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徐悲鸿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篇文章的情感是以文字为载体而呈现的,文章的遣词用句中隐藏着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和感情,而朗读文章就是找到这些隐藏内容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其用有声的语言代替课本中的文字,朗读时注意抑扬顿挫,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用朗朗上口的读书声表现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感情丰富地朗读可以增强其语感和语言能力,引发与文章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不同角色的“台词”,用表演的形式加强自身感受,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比如,讲解《秋天的雨》时,教师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表观点,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前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知道写的内容是“秋天的雨”,作者将它比作“一把钥匙”“一盒五彩缤纷的染料”,它气味好闻,还会吹小喇叭为动物、植物传递消息。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则无法确定答案,这时教师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其中还夹杂着雨声和小动物的声音,学生马上进入状态,随着配乐朗读。当朗读结束教师再次提问时,学生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因为他们在阅读时都体会到了秋雨之美,以及作者对秋雨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爱上了秋雨。
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文中的情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比如,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与学生共同欣赏美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西沙群岛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色彩瑰丽的海水、形状各异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群、集体到沙滩上产卵的小海龟、在树林里栖息的各种海鸟等景物。学生纷纷被美丽的景色吸引,深深陶醉其中,这时教师再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内容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体会,而且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与作者欣赏相同的美景,自然能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结束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仿写任务,描写的对象是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自己非常想去的地方,说一说喜欢或想去的原因,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其情感组织能力与写作能力。
情感教育是组成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缺少情感教育的语文课堂只是没有灵魂的知识灌输,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感教育的实施需要长期坚持和渗透,教师在备课环节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配乐朗读课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