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群
【摘要】目的:分析给予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普米克令舒和孟鲁司特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应用普米克令舒治疗,观察组合用普米克令舒、孟鲁司特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对照组86.49%,P<0.05;2组治疗前FEV1、FEV1/FVC、PaO2、PaCO2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EV1/FVC、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普米克令舒和孟鲁司特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满意,并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
【关键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普米克令舒;孟鲁司特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2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危险性较高的一类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体现为气流受限,并且病情具有进行式发展的特点,该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并且近年來出现了年轻化的发病趋势。此疾病已成为社会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广大中老年人残疾或死亡的常见疾病原因,患病后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1]。目前对慢阻肺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需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案尽快解除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其病残和病死风险。以下将分析联合应用孟鲁司特与普米克令舒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7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52~86岁,均值为(69.6±1.2)岁;慢阻肺患病时间1~13年,均值(5.2±0.3)年。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7岁,均值为(69.5±1.3)岁;慢阻肺患病时间1~12年,均值(5.3±0.3)年。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2组均进行抗感染、吸氧、促排痰以及营养支持等一系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普米克令舒治疗,方法为雾化吸入,2mg/次,每8小时用药1次;观察组合用普米克令舒、孟鲁司特治疗,其中普米克令舒用法同上。孟鲁斯特为口服,剂量为10mg/天。2组均于治疗7天后观察疗效。
1.3评价标准
(1)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显效:咳痰、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相关症状均消失,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正常;有效:患者症状获得明显缓解,同时相关复查指标得以改善并趋近正常;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未改善或持续加重。(2)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对照组86.49%,P<0.05。见表1。
2.2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2组治疗前FEV1、FEV1/FVC、PaO2、PaCO2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EV1/FVC、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阻肺是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该类患者的年龄偏高身体机能处于明显的衰退阶段,同时调节功能和机体抗感染能力有所下降,患者进入急性加重期除了具有明显的肺部病变外,还将产生严重的全身性炎症性反应,使得肺部感染情况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症状显著[2-3]。普米克令舒属于糖皮质激素混悬液,用药后可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对于改善患者的机体炎症性反应效果显著。孟鲁司特属于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可促进支气管扩张并帮助缓解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4]。研究显示,观察组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以及孟鲁司特治疗,该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之后各项主要肺功能指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表明,该联合用药方案有利于提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普米克令舒和孟鲁司特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满意,并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强.普米克令舒联合多索茶碱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12):1458-1459.
[2]王国庆.无创通气与普米克令舒加可必特雾化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6):91,93.
[3]刘旭.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8):105.
[4]陈广湛,戴武强,杨学成.孟鲁司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CRP、IL-6和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1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