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萍
【摘 要】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平均消失时间及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8.33%,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可迅速缓解咳喘症状,缩短病程,减少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间,改善肺功能,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儿童哮喘急性发作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以往临床上常用静脉注射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抗炎,疗效可靠,但全身不良反应较多,给患儿带来痛苦[1]。本组采取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等疾病及48h内应用氨茶碱和激素的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在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男72例,女48例,年龄3~11岁,平均(5.54±1.53)岁,发病平均时长(2.55±0.81)d,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静滴, 解痉、平喘及吸氧等对症治疗措施,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联药物”(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3次,每次2~5min。用法:将普米克令舒1~2ml(含布地奈德0.5~1mg),全乐宁(0.5%沙丁胺醇)0~4岁每次0.25ml,4~8岁每次0.5ml,8~12岁每次0.75ml,爱全乐(0.025%溴化异丙托品)0~4岁每次0.5ml,4~8岁每次1.0ml,8~12岁每次1.5ml,加生理盐水总量共4ml,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程5天。
1.3 疗效标准
治愈:咳喘消失,肺部无哮鸣音及湿性啰音。有效:咳喘明显减轻,肺部仍有少许哮鸣音,但无湿性啰音。无效:治疗5天后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平均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8.33%,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哮喘的本质是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此基础上产生气道高反应性,使气道对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产生反应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通气障碍而出现喘鸣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消除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防治的关键。
普米克令舒的成分是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皮质类固醇,雾化吸入剂量小,10min就能发挥疗效。吸入气道的布地奈德的抗炎作用发生在气道上皮细胞,与气道上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强大有力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而经口咽部吞入的药物由于有较强的肝脏首过代谢,故全身作用极少,其吸入的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全乐宁是选择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平喘作用快,通常数分钟内起效,可维持4~6h。
爱全乐是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与β2受体激动剂合用可“取长补短”,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8.33%,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三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直接作用于支气管,用量小,作用好,起效快,副作用少,可迅速缓解咳喘症状,缩短病程,减少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间,改善肺功能,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良锦,李素芬.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医药世界,2006,3(17):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