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万明
格曲二级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坝址在格曲上,厂房在切木曲上,格曲系切木曲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坝址处河床高程约3 384 m,电站厂房距离玛沁县城大武镇53 km,距离省府西宁493 km。格曲二级水电站为一混合式电站,装机容量54 MW,2 台27 MW冲击式水轮机组,发电水头391 m,设计引用流量17.3 m3/s。
格曲二级水电站主体工程由拦河坝、发电引水隧洞、厂房、升压站、生活区和送出工程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3 422 m,总库容为288 万m3,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程3 425 m,最大坝高48.5 m,坝顶长度151 m;引水隧洞总长度8.1 km,由上平段、斜井段和下平段组成,其中上平段长7.3 km,斜井段长度463 m,下平段长348 m。上平段为低压隧洞,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喷混凝土衬砌,圆形断面,开挖断面直径3.8 m,衬砌后直径为3.1 m 和3.6 m,斜井段和下平段为高压段,采用埋藏式压力钢管,开挖断面直径3.7 m,管径2.5 m。
进水口布置在格曲右岸,坝轴线上游170 m处,为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河道落差,发电厂房布置在切木曲上,位于格曲汇口下游5.85 km 处切木曲的右岸,引水线路平面长度7 946 m(进水口至岔管中心)。引水隧洞由上平段、斜井段和下平段组成,其中上平段0+000—7+300 长7.3 km,洞底高程3 410.0~3 384.17 m,平均坡降3.54‰,斜井段7+300—7+597 长463 m,坡度50°,管底高程3 384.17~3 029.65 m,下平段 7+597—7+946 长 348 m,管底高程3 029.65 m,坡度水平,桩号7+946处出洞接岔管。斜井段和下平段采用埋藏式压力钢管。引水发电洞开挖于2011 年9 月开始,2013年8 月贯通。
本电站采用冲击式水轮机组,经充分论证分析,本引水系统不设调压室,机组喷嘴按直线规律启闭,启闭时间不低于120 s;折向器关闭时间不大于2.5 s,此情况下,系统最大压力为416.55 m,出现在配水环管处,最小压力为2.83 m,出现在桩号0+900 处。根据计算,考虑水锤后,斜井段和下平段最高内水压力为70~430 m。
引水隧洞的上平段末端(27 m)、斜井段(455 m)和下平段(355 m)采用埋藏式压力钢管,总长837 m。
7+276—7+600 洞室以Ⅲ类围岩为主,为三叠系变质砂岩,属中硬岩,厚层-巨厚层状,单层厚度一般为0.5~2 m,岩体内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
7+600—7+900 洞室以Ⅲ类围岩为主,为三叠系变质砂岩夹砂质板岩,岩层产状NW85°SW∠85°,岩层面近于垂直,薄层-中厚层状,单层厚度一般为0.1~0.5 m,岩体内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
Ⅲ类围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30~50 MPa,变形模量(5~10)×103MPa,f=6~8,k0=20~30。
7+900—7+930 洞室为Ⅳ类围岩,构造影响严重,裂隙发育,张开,贯通性、连续性好且夹泥,岩体切割严重,完整性差。岩体一般为碎块状-碎裂状强风化层或薄层-极薄层板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10~30 MPa,变形模量(0.5~5)×103MPa,f=4~6,k0=5~15。
3.2.1 基本条件和参数
根据水力过渡过程计算,当机组喷嘴启闭规律按120 s 一段直线启闭、折向器2.5 s 关闭时,钢管下平段末端最高压力420 m,斜井起始处最高压力70 m,计算中斜井段内水压力取70~430 m,下平段取430 m。本工程压力钢管为埋管,不做压水试验,仅对岔管做压水试验(内水压为537.5 m)。
地下水位一般在地表以下50 m 左右,隧洞地下水活动性轻微,外水压力折减系数0.1~0.4,本工程取0.4,确定出斜井段外水压力44~110 m,下平段外水压力110~0 m。灌浆压力按0.6 MPa 考虑,故钢衬段设计外压值最小按0.6 MPa 计算(斜井段起始处),最大按1.1 MPa 计算(斜井末段和下平段的前半段)。
钢管直径2.5 m,采用16 MnR 容器钢。钢材屈服强度σs为345、325、305 MPa(按壁厚不同),钢材弹性模量Es=206 000 MPa。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设计状况系数ψ=1(持久)/0.9(短暂),焊缝系数φ=0.95,结构系数γd=1.6(明管)/1.3(埋管),水压试验工况的γd降低10%。
3.2.2 管壁厚度计算方法
钢管厚度计算按明管公式和埋管公式两种情况比较确定,按明管计算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围岩抗力作为安全储备;按埋管计算更接近实际,从经济角度考虑。当压力钢管壁厚按明管计算时,内水压力完全由钢管单独承受,混凝土、围岩承担的内水压力做为安全储备,采用这种情况计算的壁厚时,管壁厚度较厚,钢管钢材量大,但可以不做固结灌浆和接触灌浆,减小灌浆难度,加快施工进度;当压力钢管壁厚按埋管且钢衬、混凝土和围岩联合受力计算时,对钢管材料量而言比较经济,但要做可靠的接触灌浆和回填灌浆,并做一定的固结灌浆,若在钢管上开设灌浆孔将对钢管应力不利;按埋管公式计算但钢衬单独受力考虑时,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3.2.2.1 抗内压计算
(1)钢衬单独承担内压时钢衬厚度由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P——内压;
r——钢衬内半径;
σR——钢衬材料的抗力极限(按明管、埋管分别计算时,取值不同)。
由上式计算得到的钢衬厚度往往无法满足抗外压的要求,需增加钢衬的厚度或设置加劲环。
(2)钢衬与围岩联合承担内压时,钢衬厚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相应钢管最大环向应力则按下式计算(隧洞有足够的岩体覆盖厚度):
式中K0——围岩的单位抗力系数,N/mm3;
δ2——由初始缝隙、钢管和围岩的冷缩缝组成。
3.2.2.2 抗外压计算
(1)分段式光面管管壁抗外压稳定按下式计算:
式中Pcr——抗外压稳定临界压力计算值,MPa;
Es——钢材弹性模量,MPa;
P0K——径向均布外压力标准值,MPa;
K0——抗外压稳定安全系数,对光面管取2.0。
设有加劲环的明管,加劲环间管壁抗外压稳定分析,临界外压值可采用米赛斯公式计算。
(2)埋管外压计算公式有经验公式和阿姆斯特兹公式。
经验公式:
式中Pcr——抗外压临界压力计算值,MPa;
σs——钢材屈服点,即标准强度,MPa。
阿姆斯特兹公式:
σk由下式求得:
式中σk——由外压引起的管壁屈服处的平均应力,MPa;
σs2——平面应变问题的钢材屈服点,MPa;
fsk——钢材标准强度,MPa;
δ2p——δ2与围岩塑性压缩缝隙值δp之和,mm;
δp——围岩塑性压缩缝隙值,若K01=0,则取δ2p=δ2与δ2p=二者之中的大值;
Er0、Er——围岩变形模量、弹性模量,MPa。
如钢衬设有加劲环,则对加劲环和钢衬都需作外压稳定计算,环间钢衬抗外压的计算公式与明管相同。具体公式如下。
如有加劲环,加劲环的稳定性临界外压计算公式为:
式中AR——加劲环有效截面积,mm2,按下式计算:
H——加劲环高度,mm;
a——厚度,mm;
l——间距,mm。
3.2.3 管壁厚度计算结果
3.2.3.1 按明管计算
(1)抗内压计算。通过计算,水头70~140 m时计算壁厚为6~12 mm,设计取12 mm;水头150~430 m 时,壁厚14~32 mm,对出口段取34 mm,分段时按壁厚2 mm 递增,共分14 段(A~N)。
(2)抗外压计算。从计算结果看,壁厚为32 mm时,能承受0.43 MPa 的外压,不满足本工程要求,当壁厚为44 mm 时才可承受1.12 MPa 的外压,故通过设置加劲环来减小管壁厚度。
按明管计算并设加劲环的壁厚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上述计算,按明管计算壁厚并设加劲环时,钢管总重量为1 442.38 t(其中加劲环117.25 t)。
表1 压力钢管壁厚及加劲环计算结果表(方案1,按明管)
3.2.3.2 按埋管计算
(1)抗内压计算。通过计算,水头60~180 m时计算壁厚为5~12 mm,设计取12 mm;水头190~430 m 时,壁厚14~26 mm,对出口段取32 mm,分段时按壁厚2 mm 递增,共分11 段(A~K)。
(2)抗外压计算。从计算结果看,当壁厚为12~18 mm 时能承受 0.49~0.96 MPa 的外压,不满足本工程外压要求,通过设置加劲环来满足抗外压;壁厚为20 mm 时,能承受1.15 MPa 的外压,能满足本工程要求,仅按构造要求每15 m 设一道加劲环。
按埋管计算并设加劲环的壁厚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上述计算,按埋管计算壁厚并设加劲环时,钢管总重量为1 179.09 t(其中抗外压加劲环63.70 t,构造加劲环 8.38 t)。
3.2.3.3 按埋管计算,不设加劲环
为降低钢管施工安装难度、提高灌浆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本钢管不设抗外压加劲环(仅按每15 m设构造加劲环),加厚管壁厚度来满足抗外压要求,通过计算将方案2 中的A-F 段管壁厚度加厚为18~22 mm 即可不设加劲环。按埋管计算壁厚不设抗外压加劲环的壁厚计算结果见表3,钢管总重量为1 217.77 t(其中构造加劲环13.27 t)。
表2 压力钢管壁厚及加劲环计算结果表(方案2,按埋管)
表3 压力钢管壁厚计算结果表(方案3,按埋管,不设加劲环)
通过对以上3 种壁厚方案分析计算,方案1 钢管用量最大,方案2 钢管用量最小,方案3 介于两者之间。方案1 按明管计算,比较安全,可以不灌浆,加快施工进度,减小施工难度,但是偏于保守,钢材用量大;方案2 和方案3 按埋管计算,比较经济,方案2 上半段350 m 长度范围内需要设加劲环,而管壁厚度小,钢材总量小,但是全线设加劲环且间距在0.7~1 m 之间,施工难度大,对混凝土浇筑和接缝灌浆的密实性影响较大,不易保证施工质量;方案3 对斜井上半段加厚钢管壁厚,厚度按抗外压确定,不设加劲环,仅按每15 m 设一道构造加劲环,以减小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混凝土浇筑和接缝灌浆施工质量。故推荐采用壁厚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