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丽君
在近代中国,首先提出修建铁路的是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在1859 年撰写的《资政新篇》中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等,并勾画出发展近代铁路、公路交通的蓝图。他建议:“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这样一来,“虽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他的这些主张和建议,比起后来改良派、洋务派等陆续提出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不仅早二三十年,而且也更为全面和彻底。
唐胥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自唐山乔家屯矿井起,向西南行至胥各庄,并与芦台至胥各庄的运河衔接,全长9.7 公里,其修建颇费周折。在建造之际,正是清廷顽固派坚决反对中国自己修筑铁路之时,身为开平矿务局总办的唐廷枢不顾风险,力倡筑路,对唐胥铁路的修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得到清政府允准后,这条以“快车马路”的名义而修建的铁路终于开工了,唐廷枢委任英国籍工程师金达负责具体勘测和筹建,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唐廷枢与金达在轨距标准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唐廷枢考虑到资金问题主张修建成窄轨铁路,而金达则力主按英国标准轨距来修筑,最后唐廷枢同意了金达的意见,从而确定了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狮球岭隧道是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铁路隧道,位于台湾的基隆至新竹铁路间,该段线路地层为页岩、砂岩及黏土,土质结构相当复杂,松软泥土与坚硬岩石并存,两处洞口均在山坡谷地间,所以必须克服许多技术上的障碍和困难,施工难度大,工程艰巨。隧道于1888 年春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建造,施工人员用粗笨的原始工具开挖,克服大塌方、滑坡等困难,前后耗时30 个月,于1890 年夏完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隧道南口拱券挡土墙的红砖上,亲自题写了“旷宇天开”四个大字。
19 世纪90 年代,修筑铁路成为清朝洋务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清政府对沙俄加速建造东方铁路直接威胁到东北的安全有所警惕,为了巩固东北边防,1891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关东铁路,这是中国官办铁路的开始。这条铁路分为关内与关外两段,所需修建经费除由户部筹拨一部分外,清政府指定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四川、山东、湖北、湖南、江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和台湾16 个省,每省年拨银5 万两。各省拨交关东铁路款项,几乎都由票号、银号汇解。
1895 年清政府成立津卢铁路局,决定修建津卢铁路(天津至卢沟桥),任命胡橘棻为督办津卢铁路大臣,主持修建事宜,英籍工程师金达主持修筑工程,1897 年建成通车。线路由天津经丰台到卢沟桥,其中自丰台引出支线至北京右安门外的马家堡,井筹建了马家堡火车站,成为津卢铁路北京起点站。该线全长139 公里,金达擅自主张,不顾经费困难、运量不足的现实,花费414 万两白银将线路建为双线,钢轨采用每米42 公斤重轨,平均每公里造价2.76万两白银,成为中国最早的双线铁路。
1888 年唐胥铁路展筑至天津,李鸿章在唐山站主持通车仪式并乘花车巡视
中国最早的火车邮运,是随着1895年津榆铁路的通车而出现的。天津至牛庄间的津榆邮运停止骑差跑行,改乘火车运送,邮件便利用铁路这个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行邮递,称之为火车邮政,它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初期邮差乘坐津榆客车押运邮件时,将邮袋放在座位下面被盗,后经天津邮局与津榆铁路公司商定,邮差改乘火车守车,并将信件寄存在柜内,以确保邮件安全。1902 年10 月,大清邮政在北京至山海关的火车上开设了火车邮局,对散发的火车上的信件进行分捡和收寄业务,这是中国最早的火车邮局。1903 年国家邮局在总结7年来火车邮运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铁路邮政章程》,从此火车邮政业务逐步转向正规化、规范化。
一百多年来,铁路警察由铁路的兴起而产生,它始于清朝创建铁路之初,在铁路督办下设“巡房局”,用以维护行车治安和保护铁路器材,但当时并没有铁路警察之名。随着铁路的修建,各路各自为政,警察名称各异,机构不统一,铁路警察的职责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车站秩序和沿线治安,以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清政府邮传部于1909 年创办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这是中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铁路权益而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传习所开设有一年制铁路管理英文简易班和德文简易班,三年制铁路英文高等班、法文高等班。之后又相继开设邮电班、统计班、电信班等专业科班。1910 年铁路管理传习所改名为交通传习所。1921 年该传习所与上海、唐山两所工业专门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北京交大当时称交通大学北京学校,1923 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批准定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