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庆
摘 要:小学是成长发育、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终身健康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升生命质量的基础阶段。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小学体育与健康(以下简称“体育”)课程学习,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应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综合考虑,整体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注重全面性发展原则、紧扣素质发展突增期、系统规划体育教学三个维度,提炼小学体育课程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及指导策略,供同行分享与雅正。
关键词:生命成长;小学体育课堂学习与指导;全面发展;素质突增;系统规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刚性要求及相关专家考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总课时超过了1092节,占比为10%-11%,其中小学六个年级三个水平段在640节以上,还不包含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学时等。但足够的课时量并没有保证小学体育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儿童体质的基础性指标虽有较大改观,但低龄化近视率、核心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等指标提升不快。卢梭说过: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遥远。运动是人的天性,没有专业的体育指导,生命也在自然成长。就体育而言:小学阶段学错或教错了体育,比人体正常成长更可怕,有的导致运动性伤害,更有的甚至是在损害终身健康。因此,基于生命、基于成长、基于发展的小学体育课程学习,科学、合理、专业地指导儿童少年“学体育”,是体育教师必备基本功。
一、全面性发展原则是保证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
一般而言,小学阶段处于7至13岁,正是人体生长发育第一个全周期。在此期间,每名少年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程度和速度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今天的体质差生,并不代表明天的体育后进生;同样今天相对的体育运动“天才”,将来也不一定会在体育上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应当用长远目光瞄准学生的未来,注重全面性发展。而体育的全面性必须包括多种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体育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1.多项技能的学习更利用未来体育生活的发展形势
佩恩《人体动作发展概论》研究表明:人类动作技能形成分四个阶段,即: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在婴儿期形成反应动作、在儿童早期学习简单的基本动作技能、再到儿童中期及成年期通过“过渡性动作技能”从而掌握专门的竞技体育技能。显然,体育运动技能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一个递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如:旱冰、滑板、冲浪等,“体育老师会的学生都会、学生想玩的体育老师都不会”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短板,只教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为此,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要做到多样化技能相结合,重点突出基础贮备和素质提升,为将来“能动、会动、好动”打好基础。
2.从实践内化到自主创新是体育学习的本质需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儿童时期,有体育潜质的孩子往往不仅在某一个项目上表现出运动天赋,而且在一类、几类项目上都能表现出较高的初级水平。小学体育教师要有锐利的眼光,发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质,同时注意避免过早、过多进行拔苗助长的枯燥训练,防止学生对体育、或对某种体育项目产生疲劳反应,过早失去兴趣,要立足终身体育能力的提升,注重身体活动、身体表现、身体娱乐的趣味化学习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多种运动项目,更要关注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的内化。球类应注意“球感”和“球趣”的体验,田径应适当开展全能项目的尝试,身体素质练习应注意多种方法、多种内容的组合训练。力求通过多样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全面身体素质的提升,打好体育童子功,树好体育阶值观。将来的体育特长发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体育锻炼技能积累自主内在发展的能量。
二、紧扣儿童少年素质突增期是促进生命成长的生理需求
当前社会体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因家长要求、因明星梦想、因升学考试等,儿童少年“被体育”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是体育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过程。但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培训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突增期,是专业性极强、且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学校体育集生理学、教育学、体育学于一体,在保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专业的体育课程学习和体验,能促进少年儿童时期身心健康得到最大化、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长发育的周期性而言,8至9岁以前,骨的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骨骼柔韧,富有弹性,各关节韧带柔韧松弛,关节活动范围大,这一阶段应强调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同时加强柔韧性素质的练习,尽量避免负荷过大的静力性力量动作,合理控制待续运动时间和运动幅度,注意防止形成关节习惯性脱位等运动性疾病;10至12岁,第一次力量突增期来临,灵敏性、协调性突增期稍后,并且人体的反应速度在性发育阶段前能保持较大幅度的提高,此阶段应增加速度素质和协调能力的训练,配合适当的克服自身体重类力量练习,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组织学习内容时注意生动活泼多样化,穿插游戏和竞赛,以提升体育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在13至16岁中学阶段及以后,进入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逐步完成,心肺功能也趋于完善,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发展均有所提速,可定期进行较大强度的力量和常态化的专项耐力训练,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模式,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巩固终身体育成果。
针对素质发展敏感性的程度而言,因性别、节奏、速度等发育差异,其素质发展的水平及敏感度也因人而异,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要考虑不同儿童少年个体发育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方式和体育运动处方,保证每一名儿童都能受益于体育。
三、系统规划小学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保证
“生命在于运动”有两层含义:一是运动能维持生命;二是只要有生命就要保持适切的运动。有研究数据分析:一个具备世界级天才的少年运动员,在科学训练指导下,要达到世界高水平一般需6至10年的训练周期。同样针对一般体质人,体育的价值在于积累,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化的科学锻炼,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反思当前学校体育,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与我们不能系统规划体育教学有直接的关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体育是构建体育人生价值的基础。就基层体育教学而言,系统规划小学体育课程学习应包含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学业评价的系统化、学习方式系统化等。学习内容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以课程标准为纲,结合学校体育条件,系统考虑6年12个学期的编排,整体构建各单元学习内容,减少低端、低效、低价值重复;系统化评价要注意动态分析更有价值,过程性评估必须优于终极性评价;系统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校内校外、家庭学校、体育特长与文化课程学习相结合。
总之,儿童的教育首先应该是体格的教育。基于生命成长的小学体育课程学习,应以保证健康、促进提高为目的,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能力、丰富体育感情。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学校体育的追问与追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7
[2] 毛振明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8:7
[3] 张勇卫.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