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强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不仅体现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上,还应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新修订的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强调以国产软件为主要学习工具,以广州文化为主要学习载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信息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落实呢?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 教育内容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只强调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略德育的渗透。作为教师要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深度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让道德教育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广州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信息技术王国的小画家”中,课程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口,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 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内容时,不仅要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更要挖掘内容的德育要素,要把爱国主义、道德准则、行为习惯、网络道德、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另外,在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任务设置要注重学科以及道德教育的整合,设置的任务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还要积极利用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充分体会信息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捷和快乐。而在采用小組合作教学法时,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 课堂规范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遇到因为不好的习惯导致的问题,如学生偷带零食到计算机室吃,上课时偷玩计算机上的游戏,乱敲打鼠标、键盘,下课不关计算机就离开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习惯,教师可以将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规范条例做成计算机桌面背景,让学生一打开计算机就能看到课堂规范。同时,利用计算机智慧课堂互动管理平台的远程监控功能,将学生的操作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通过不断的强调和强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升道德情操。
● 课后延伸中渗透德育
一般情况下,学校一周只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但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课程教学的终点,教师可在课后给学生提供各类资源,鼓励他们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教授了计算机的组成后,可让学生去了解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