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惠春
富美乡村,山水多情,人文荟萃,是充满希望的广阔天地。在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中,这片热土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一幅壮美图景正在漳州大地渐次展开……
——题记
闽南的漳州大地,有山的至仁,有水的睿智,有海天的壮阔,有云树的摇曳。因为近仁,因为近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沉淀。因为勇敢,因为勤劳,人们与时代同频率的步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大踏步向前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建设,开展乡村振兴争先创优树标杆行动。市委书记邵玉龙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实地调研,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把产业做得更大更优,把乡村建得更富更美,推动富美新漳州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市长刘远强调要整体谋划推进,着力打造特色、创造优势,努力推动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省当先锋、树标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部署推进工作,努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取得实效。
近日,由市委乡村振兴办林德泓副主任牵头,笔者随乡村振兴办成员,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情况。笔者从如下层面依次展开,大家一起感受漳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
产业兴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人才是产业运营的核心,漳州市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六百工程”,做大做优做强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物流业等11个乡村特色产业。漳州,是千年古城,也是花果之乡。国家级盛会——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所在地,正是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溪坂村是一个典型的花卉专业村。走进溪坂村,一个接一个的花木园艺场迎面而来,香樟、榕树、菩提、朴树等各种苗木分布在道路两旁,再往村里走,一栋栋别墅鳞次栉比,街上的小车有序行驶,在整齐划一的花卉基地里,那些勤劳的花农忙碌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前店后场”,形成精品花木特色街市。
溪坂村坚持花卉产业发展战略,打造网上咨询洽谈、订购支付的花卉线上交易平台,形成研发、培育、种植、销售和绿化工程及观光休闲一条龙花卉产业链。这些花卉苗木撑起了溪坂村经济的一片蓝天。以闽南花卉市场为载体,溪坂村的花卉特色村辐射带动全镇各村的花卉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得。如今,闽台兰花产业园、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海峡花木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借此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漳州,还有福建省第二大海岛——东山岛。东山县地处福建省南端,是谷文昌精神的孕育发源之地,是闽台关帝文化的兴盛之所。东山向海而生,靠海吃海,陈城镇澳角村三面临海,位于东山岛东南凸出部。人们从平坦宽阔的主干道穿过时,可见一排排白砖红瓦的三四层高的小洋房拔地而起。澳角村电商直播这一新零售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举措之一,已在全村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这一模式取得了不错的销售反响,有效减少了疫情给渔业产业带来的影响。笔者走访了几家开辟直播销售渠道的渔商,经營者都不约而同提及一个转型契机,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渔业销售产业提档升级成效明显。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东山岛海鲜,顾客已遍及全国各地,海洋捕捞、海水养殖,都是东山县传统产业强项。面朝大海,乐享“渔利”的澳角村,靠“一条鱼经济”的发展模式,打造上亿产业链,并发展数十家渔家民宿、餐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找原汁原味的渔村味道。
生态宜居强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持续开展以“三清两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以美丽环境促返乡创业、促招商引资、促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发展。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那么,窥一斑而见“全豹”。当我们站在九龙江畔上,看一江清流自远而至,这是龙海田头村。近年来,田头村以水为脉,按照“闽南古风、生态水乡”的定位,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这几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大力进行新村建设,田头村将流渡、甘山、田头、岩下四个各具特色的景点连接成片,以前这个地方没改造、没整治之前确实有些脏乱臭,有废塑料厂,多数是养猪场、加工螃蟹壳的作坊,河道多年淤塞,成了污染的源头。”采访中,说起田头村的改造史,田头村党委郭书记如数家珍。
作为一位有本事、有情怀、有根基、有年头的“四有”书记代表郭书记,他只读过三年书,却凭着一股韧劲和对土地满腔的热情,不断摸索、学习,他从小事做起,只要在村道上看到地上有垃圾,他便一一捡起清理。为了解决农村党建信息相对落后、理论知识学习与组织建设缺乏理论高度的难点问题,田头村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该党校就建在村里大社古厝群内,是一座闽南特色的党校基地,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党校包括新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党员宣誓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党籍档案阅读室、田头党建乡情馆等场馆。于是有了“高校书记下基层,基层书记上高校”讲学的美谈。
南怀瑾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志在四方的企盼,又有一种诗酒田园的逸思,在追求的途中总放不下一段浓浓的乡情。有着东南亚风情的长泰“唐宋花仙谷”,是国家级农旅产业示范基地。以旅促农,致力于做美丽农业。珍奇果蔬馆有一座类似鸟巢的智能温室馆,采用“气雾克隆技术”培植植物,是目前最新的农业栽培模式。铁皮石斛馆则种植各种各样的珍贵石斛品种,是一座特色的药材种植基地。花仙谷通过粮食作物、树木果树和花卉药材为游客带来种植和文化体验,花仙谷从田园转化成花园, 农旅融合的新风尚,成就人们的田园梦,带来丰富多彩的庭院生活。
乡风文明促进农村文化持续繁荣
“一戈探虎穴,万里到龙湖。原上千花雨,湖边百草埔”。这是唐垂拱二年(686),“开漳圣王”陈元光所盛赞的漳州平原,其将军墓位于九龙江北溪南岸的浦南镇。浦南镇双溪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突出乡风文明底色,发挥乡贤作用,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基础、是保障。前段时间,一座双溪村公益性人民大食堂刚完成揭牌仪式,这座大食堂凝聚了全村人的目光,承载着太多人的期盼。也是浦南镇推进乡风文明、弘扬敬老美德的一项重大而有力的探索和实践,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弘扬尊老孝亲传统的同时深化提升文明乡风。
如果说双溪村是源于好乡风得以振兴一座村,珠里村,亦是漳州市乡村振兴“样板村”。“我要一小块原地……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愿望》里,道出了无数人对院子的追求。珠里村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祖籍地,是国家地理标志“天宝香蕉”的原产地。林语堂纪念馆就在珠里村五里沙,作为从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林语堂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走在珠里村的村道上,米黄色的外立面显得十分干净清爽,两边的蕉林绿意盎然,期间不时有行人欢笑着与我们擦肩而过,风微微吹过带来一阵清新的蕉香,在绿意中让人觉得眼前好一派田园风光。珠里村依托语堂文化及天宝香蕉海的生态优势,珠里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面貌正展露新颜。
如今,全市4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全部建成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按照“一县一重点、一镇一主题”的思路,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好厝边”巾帼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开展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素质提升培训,实施“巾帼建新功”行动,以更加丰富有效的活动凝聚合力、让每个村民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治理有效推进平安乡村共建共治
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以“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作为标准,为村民提供党务、村务、社务等便利化服务,打通服务农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80%以上乡镇、村达到“平安乡村”创建标准,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开展法律综合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社区”智慧治理系统,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站与社会组织、社工的一站双社”联动服务,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中,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长泰县涌现出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坂里乡着力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上作探索,通过打造“数字坂里”云平台,将服务事项实体化、数据化,实现了从坐等群众“找上门”到主动“走农门”的转变,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有着“闽南文化大观园”之称的珪后村古民居,依托千年生态文明古村的深厚底蕴,由村党委牵头,成立长泰县弘珪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近100亩的土地,实行村民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的模式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让村民们“富口袋也富脑袋”。
大多数人的眼中,村庄,是童年,是土地,是故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笔者看来,村庄,是一辈又一辈人为之寻找的根,是故园,也是乡梦。一如此刻,站在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里,精致的门楼、整洁的庭院尽收眼底。坪埔村积极打造乡村善治典型样板,以自治增活力“共治共享”、以法治强保障“定分止争”、以德治扬正气“春风化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等。在与青山绿水的相伴中,村民们用双手编织出一幅幅炫丽的生活壮锦,编织着对未来的向往。那一座座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红瓦白墙楼房外种满蔬菜和花草,深绿、浅绿错落有致,衬托着红色屋顶特别耀眼,万绿丛中几点红是坪埔新村建设的景观。坪埔村在“三治融合”体系建设推广力度中治出了美丽乡村,治出了平安和谐,也让我们感受到库区移民村的独特魅力。
生活富裕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在龙江大地上,“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乡村面貌写照越来越常見。经过整治后的田头村,河畅水清,水系纵横发达,古厝修缮一新,村里还按照“闽南古风、生态水乡”定位,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走道、青石护栏。村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观,使得田头村成为周边村民近郊游的好去处,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也走出具有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溪坂村花农们日子过得美滋滋,村容村貌也大大改善,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给花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溪板村的村民们,在种植花卉的路上“种”出幸福生活,也“种”出富美乡村的新气象。人们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脚步,携起手共同打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提高了生活质量,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振兴乡村,我们在路上,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农业农村蕴藏巨大的希望与动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已覆盖全市行政村的科技特派员为各个乡村提供产业技术支撑,村里留守的农民们耕海牧田,乡村文化建设凝聚乡贤力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施展才华。在家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产融合”“村企联动”“漳台合作”“人才驱动”“文化赋能”“党建引领”等乡村振兴“漳州模式”正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同样我们可以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中国的乡村,你若努力,中国的乡村一定会更加美好!”林德泓副主任如是说。乡村振兴的“漳州样板”已足音铿锵,轮廓可见,一幅秀美的乡村新图景在建设工业新城中徐徐展开。在沉淀中回望,在绿色中崛起。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色彩,使得漳州的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